回覆列表
  • 1 # 慧眼觀世事

    古代考進士很難的,科舉取士最多的一年是雍正八年,取了406名,最少可能是乾隆五十四年,取96名,當然唐玄宗在位,李林甫還搞過野無遺賢,一個都沒取。再說參加考試人數,全國二十三個行省和南北直隸貢院中,應該是江南貢院為最,可容納考生20644人。假設考生為50萬人,取進士300名,大約錄取比率是1700:1;2017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為923萬,而清華北大共錄取了3000多人,這個比率大約足3100:1。所以,二者可以簡單類比。

  • 2 # 吾論魏晉

    古代學子取進士第,可以高官得坐,駿馬得騎,成為體制內領導幹部。有一齣戲叫七品芝麻官,不知大家知道不知道,主人公唐成就是歷經十年寒窗苦,在進士及第之後,由於無錢打點當朝權貴,被下派地方任知縣,官拜七品。七品芝麻官就是縣級正職領導幹部。請問,清華畢業生能被任命為縣級領導嗎?顯而易見,這種情況是少之又少,微乎其微的。而在古代,金榜題名,進士及第而官拜知府,是司空見慣的事,而去地方知某縣,並非常態化的用人標準,而是降級使用。更有甚者,如果你的老師位高權重,你完全可以在朝為官,過上早起待漏五更寒計程車大夫生活,如果皇帝特別看中你,而你可能尚在單身,還可以招你為駙馬。

  • 3 # 味哎兒

    古代考中秀才就屬官方在冊人員了,僅沒授職者不吃皇糧罷了,但有官方通報看了,所以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存在。這同清華北大學生不可比的。學生還是非官冊者,而秀才見縣級以下官不拜,平起平坐。

    中進士則可看皇帝下發的機要通告,同市長平起平坐,僅無職時不吃皇家奉祿。此學生更不能比了。

    由此可見帝王術有兩線支撐:一是,官員,執行推行政策者。一是,半民的知政策者。但兩線有三式,即,添有告御狀式。從而構成三角支架的執行與監督機制,此為帝王抑制平衡術,也是御人及人群術。

    原理:放出去,再收回來,現代詞為管理。

  • 4 # 時尚手冊

    進士與清華北大的學生是兩碼事,不是一個層次的。

    過去的進士,是有職位的是拿國家俸祿的,是吃工資的。北大清華的大學生,畢業了,有學問了,還需要有相對的工作或科研專案或進入政府部門等等的進一步發展,才有俸祿,有官職

    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產生了那麼多的進士,與今天的大學生不是一回事!

  • 5 # 非非空

    我先簡單敘述一下古代進士是如何考取的。

    自隋開皇、大業年間,開始實行分科取士錄用官員,學子不需象以前那樣由公卿大夫引進推薦,可以自投牒牘,以學問及見解考取功名。由於當時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等,所以叫分科取士,也叫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呢?唐代有句俗話叫“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五十歲考上進士就屬於年輕的群體了!元稹考不上進士只好考明經科,韓愈一榜過關,而再榜三次都未透過,只好去給別人當幕僚。唐朝每次只錄取進士最多幾十人,少則下不足十人,難度可想而知!

    到了宋代,太祖、真宗等大力重視文人,也就對科舉考試更加重視,並且從新科進士中擢拔官員,恩寵有加。所以終宋一朝,大部分宰相州府官員都是進士出身。但是進士越吃香,天下去考進士的學子就越多,進士也就更難考。一位名叫韓南老的考中進士後寫下了一首打油詩,足見其難:

    讀盡詩書幾百擔,老來換得一青衫,

    媒人前來問年紀,五十年前一十三!

    明朝的科舉制度已臻完善,先後分為童子試,考中者為秀才。秀才有資格去省城參加鄉試,中榜者為舉人。鄉榜頭名叫解元,也就是頭名舉人。舉人就等於拿到了去京城參加會試的准考證,會試通過後,中榜者為進士,榜首之人則為會元。過了會試一關,還有更嚴格的殿試,就是皇上親自考問。然後皇上從殿試人員中羅列名次,頭名狀元,次則榜眼,三則探花,前三名稱為進士及第,排名靠後的稱為進士出身。

    皇帝殿試前,負責恩科考試的官員要對每一位新人進行面試,為皇帝打前站。內容有“身、言、書、判”等。什麼意思呢?就是看你這個人長得好看不好看,說話口齒清晰不清晣,字寫的如何,應變能力強不強等,過了這幾關,才能面見皇上,否則的話送給皇上一個五官不正、說話結巴、字型潦草、表情木訥的科員,文才再好,皇帝也要大發雷霆的!

    看了上面的介紹,我且不論古代學習環境如何,生活水平、交通工具等多困難,只就與現在的北大清華招生人數、錄取比例、錄用門檻等,也就一目瞭然了吧,孰易孰難,自不必說!

  • 6 # 風60404731

    謝邀!個人以為古代考中進士比今天考進清華北大還要更牛叉。要知道,中國自古以來,男人以當官為榮,所謂光宗耀祖,更何況古代商人的地位是相對比較低的。而中了進士幾乎可以和做官劃等號了,運氣差一點的,排隊等缺,可能任職的官位會比較低一些,運氣好的很快就會有不錯的官職任命。今天你進入北大清華,只是說你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但要成為公務員,或者說是帶官職的公務員,則沒有那麼容易。當然,你還可以進企業,可以經商,但有句話叫,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小丈夫不可一日無錢。所以,還是古代中進士更有社會地位!

  • 7 # z山海

    古代科舉考試考中進士,比考上清華北大難得多的多了,不知難上多少倍,不要說比較孰難了,根本木有可比性!

    一、童生,古代科舉考中進士,需先經童子試獲童生資格,方可進入科舉考試,走上求取功名道路。

    二、生員(秀才),童生參加縣府院試考中生員(秀才),取得入縣府州學校學習,向上參加三年一次的省級鄉試考試資格,不能出仕為官。

    生員(秀才),獲得政府繕食供給的廩生相當於現在大學公費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增加錄取的的增生,相當於現在大學自費生;保送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的監生,相當於現在大學生保研。

    三、舉人,生員(秀才)參加省級三年開考一次鄉試考中舉人,舉人除取得參加中央政府禮部主持的全國會試考試資格,可以出仕為官。

    舉人,相當於現在省級公開招考領導幹部,錄用為領導幹部,或後備幹部。

    四、貢士,舉人次年參加中央政府禮部(主管外交、教育事務)主持的全國會試,考中為貢士。

    五、進士,貢士再經皇帝親自主考殿試,才能中進士,則是四年一次考試機會,錄取不過十幾、幾十人,最多2~300人,歷史上曾有錄取幾人之少,而清華北大每年錄取達幾萬人,怎麼可以相比。

    進士全部出仕為官,考中進士,相當於現在,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幹部考試,錄取為領導幹部啦!

    而考上北大清華,也就是相當於科舉考試考上秀才而已,是不能出仕為官的!

    僅供參考。

  • 8 # 錦翼

    這怎麼能有可比性呢?

    先說參考資格,考清華大學都是高中生,人人都可以參加考試。

    考進士那可是層層選拔的,你要先透過院試,再透過鄉試,每一層都要扒一層皮,你看范進中舉那麼高興,范進中的是個舉人,所謂舉人就是個透過鄉試的人,這都了不得啦,在村裡都被人供起來,要叫舉人老爺,要稱為文曲星下凡。但是這只是第二關,還要透過三年一考的會試,也就是在京城的考試。這時候才能稱為進士。當上了進士之後才有金殿奏對的機會。才有機會成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現在的高考雖然前面也有小升初,和初中升高中,但那都是義務教育階段,除非你想擇校,一般你都能升上去。

    再說就業。

    考入了清華大學也不一定出任公職啊,想要出任公職你得參加公務員考試,過了國考也就是個小職員,想往上升,踏踏實實幹吧。

    中了進士可不一樣,進士的機會多得是。在唐宋直接就做官了,例如白居易中了進士之後就做縣尉,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長。

    宋朝的時候王曾及第,有人向他開玩笑說:今後一生吃喝不盡」不料王曾卻板著臉回答說:曾平生之志,不在溫飽!

    看到了嗎?中了進士的榮耀。

    左宗棠軍工無數,他耿耿於懷的就是自己不是進士出身,考了好幾次考不上。後來皇帝賜同進士出身。有一次他嘲笑李鴻章給小老婆洗腳:替如夫人洗腳。李鴻章出言相譏:賜同進士出身。

    左宗棠被揭傷疤,無言以對,惱怒而去。

    故事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也看出過去進士出身何等榮耀。

    但是古代的進士眼光可不如現在的大學生,他們也就會個吟詩作賦,治國經世卻什麼也不懂。

    當年梁啟超十幾歲就中了舉人,人人都稱他是天才,見了康有為卻才知道自己只會那點吟詩作賦,對於世界一無所知,當即拜康有為為師。

    所以比來比去沒有意義,還是看誰為國家貢獻大吧。

  • 9 # 丹青詩書畫意

    清華北大,相當於古代國子監。太學生,監生,貢生皆在裡面讀書。考舉人落榜成績又好的可以去國子監。舉人,進士都比國子監級別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y9000k哪個版本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