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劉解讀
-
2 # 百家悅讀者
自制,並且謹慎。
他們有著很強的目的性,和目標,並且能夠剋制住自己的慾望。
但正是因為這份剋制謹慎才令他們不願意承擔超過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事情。
就好比說劉邦做的事情,一旦失敗死的人就一定是劉邦,風險有多高他們怎麼不會明白。
所以對於他們這些有理智的人而言,命永遠是最重要的。他們並非沒有膽量,只是理智告訴他們,有些事情不適合自己出頭。有能力的人更會懂得規避風險。這也是他們不願意自己乾的原因。
-
3 # 葉飄刀
人的才幹是不一樣的
才能分為很多種,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才能。
比如張良,他在劉邦手下,就是劉邦的首席智囊,為劉邦的謀士,他的才幹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但他自己乾結果會如何呢,可能一飛沖天,他的計謀沒有劉邦的把控,可以更好的發揮。
但也有可能一敗塗地,紙上談兵無人能敵的趙括,理論上連諸葛亮都佩服的馬謖,那是沒有才幹的人嗎,但如果他們實際帶兵會如何呢?不是二人沒有才幹,這兩人要是當個謀士,出謀劃策,有高人把把關可能就會有大的發揮,但偏偏他們自己去領軍,結果很悲劇。
和張良、蕭何同時代的韓信,和兩人並稱漢初三傑,他沒有才幹嗎?當時的軍事才能恐怕沒人能說超過韓信的。
他就是在是否自立問題上猶豫不決,既不願意自立脫離劉邦,又不願意放棄權勢,最終落得悲慘下場。
韓信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不能劃等號。
再比如,同時代的項羽沒有才幹嗎?這是曾經站在頂峰分封天下的人物,也是自己乾的,結果呢,結果是什麼下場。
-
4 # 王鐵堯
蕭何是因為怕造反失敗,推劉邦作老大。
張良是因為世代相韓,從小學的輔佐術。
當老大的人,得有豁出一切的心性。
蕭何與張良太聰明,豁不出去。
-
5 # 博士科普
蕭何張良確實很有才,在各自領域都做到了出類拔萃,但是他們還是做不了皇帝,不是他們不想,而且他們沒有做皇帝的才能,術業有專攻,劉邦或許在很多地方都不去他們倆,但是在戰略眼光、人格魅力、領導能力等帝王必備的素質上,要比他們倆強的多。
-
6 # 幻中詩
大多數時候,人類的認知是有缺陷的。
比如你看見蕭何,看見韓信,看見張良,這些人都是一時人傑,你就會想當然的認為他們幹什麼都會幹得好。其實不是這樣的。你看見的只是他們閃光的一面,他們還有其他方面,這些方面不見得比我們普通人更好。
即便是他們閃光的一面,也不見得就真的是天下唯一,只不過他們有機緣,能得到相關經驗,能充分成長,有人給他們擦屁股。
而給他們機緣,讓他們能獲得經驗,給他們成長的空間,給他們擦屁股的人,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叫領導。
領導也有很多缺點,領導不見得比別人更強大,每一個手下都曾經抱怨過領導,但大多數時候,手下必須要依附於領導才可能發揮他的價值。
蕭何有宰相之才,但是如果直接把他從縣吏的位置提成宰相,那肯定是不行的。是劉邦給了他從菜鳥成長為鯤鵬的機會。當然了,如果劉邦能得到另外一個如李斯這樣的人,恐怕也就沒有蕭何的事了,但劉邦只是一個小土匪,能有蕭何就不錯了,沒有人才只得自己培養呀。
如果沒有劉邦,蕭何也就沒有了土壤。即便最後還是天下大亂了,他去投靠了另外一家諸侯,但誰能像劉邦一樣對待他呢?一個外來人不是那麼容易得到信任的,還要和別人家的老油條競爭,恐怕早就夭折了,即便不夭折,成長道路也要曲折得多,最後長出來的說不定不是“良相”而是“奸賊”了。
其他諸如韓信、張良也是如此。韓信最初給項羽打工,但就是個親兵隊長。不要小看了這個執戟郎,那也是韓信在項羽那裡奮鬥的結果,沒有項羽的話他說不定還在當混混呢。韓信自己野心大,想當大將軍,於是離開項羽去投劉邦,但是劉邦最初也看不上他,如果不是蕭何,韓信會去投誰呢?投了其他諸侯難道他就一定能當軍神嗎?說不定夾在兩位大佬中,再加上豬隊友拖累,一下就被滅了,軍神韓信靠自己的話恐怕自己連10個兵都拉不攏來。張良出身不一般,是南韓貴族,一直跟韓王混得風生水起,但沒有鳥用。如果沒有劉邦,他也就是個沒落貴族而已,自家人的韓王都混成這樣,你說轉投他人?別人能如自家人一樣信任你?能給你更大支援?只有跟了劉邦,他才是大名鼎鼎的張良,否則就是個默默無聞的張良。
沒有辦法,領導再無能,再混賬,他能混成領導就是最大的能力體現。你要依附於他,就得聽他話。要改投門面可以,但也要掂量一下換人後是不是更好。很顯然這三人找不到比劉邦更好的老闆了,只得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幹。
-
7 # 丸子爸爸z
答: 公元前209年,48歲的劉邦在沛縣揭竿而起,短短7年時間,推翻大秦統治,打敗西楚霸王,建立大漢四百年江山,開創了一段歷史神話。為什麼劉邦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有很多,大多數人認為主要歸功於漢初三傑。既然如此,劉邦只是個混混出身,蕭何、張良、韓信三人為何會死心塌地跟著他闖天下?其實,司馬遷在《史記》中早就給出了答案。
1.關於蕭何 《史記·高祖本紀》有記載,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 攻下沛縣後,百姓們要推舉沛公人選,在當時而言,縣令秘書蕭何、監獄長曹參都比劉邦要有優勢,可是兩人拒絕了,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他們怕萬一起兵失敗滅全族。可是,劉邦有膽略不怕事,而且遇到許多怪事,比如斬蛇、七十二黑痣等等,父老鄉親也信服。
2.關於張良 《史記·留侯世家》有記載,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張良原本打算投靠楚王景駒,路上碰到了劉邦,隨後任命張良為廄將,張良於是放棄去見景駒,歸附於劉邦,為什麼如此?因為張良每每獻策,劉邦都能懂得其意,而且虛心接受,張良非常感動,可以猜到張良之前應該也投奔過其他人,但是不被賞識。從這點可以看出劉邦有超凡的領悟能力。
3.關於韓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上有三處韓信評價劉邦的內容。一是韓信被拜為大將軍後向劉邦獻計;二是蒯通勸諫韓信依齊自立,與楚、漢形成三國之勢,韓信傾訴劉邦對其好;三是消滅項羽後,劉邦與韓信談誰的帶兵能力強? 從這些可以看出,韓信也認可項羽為人仁愛有風度,但是不捨得封賞,劉邦在這一點就非常慷慨,甩項羽無數條街。韓信想當假齊王,劉邦大氣地給了個真齊王。韓信也承認,自己善於用兵,而劉邦善於用人。
或許很多人有這樣的疑惑,既然漢初三傑都很有才能,蕭何能坐鎮後方,張良能運籌帷幄,韓信能百戰百勝,為什麼不自己單幹,何必在劉邦手下做事? 有沒有想過,蕭何在劉邦之前只是一縣吏,張良不過是一行刺謀劃家,韓信也不過是一個執戟衛士。再比如夏侯嬰不過一車伕,後來成為太僕,樊噲不過一屠夫,後來成為大將軍。
或許是身邊有蕭何、張良、韓信等人,或許是太會用人,劉邦本身的能力被世人大大低估了。起兵之初,劉邦身邊只有蕭何曹參樊噲等人,也打出聲望;沒得到韓信之前,劉邦一樣第一個進入咸陽,成為一方諸侯的漢王;韓信死後,劉邦依然平定了彭越、英布等人,那時他沒有張良出謀。英布反叛時說,自己所畏懼的不過三人,韓信、彭越和劉邦。
因此,論打仗的功夫,劉邦自然比不過項羽和韓信,但能平定異姓諸侯王也不失為名將。論籌謀,劉邦在十八路諸侯王也屬於一流的,否則張良的計策不會一看就懂。若論其權術,幾乎古今中外難以找出與之匹敵。
回覆列表
有人天生就是做“領導”的材料,比如劉邦:劉邦雖然出身貧困,但是他愛出風頭。不管在何時何地總能“獨樹一幟”。比如:做農民時,不做農活;當上亭長又知法犯法;選舉沛公時,蕭何曹參推辭不敢做,他敢做……所以劉邦天生就是領導,畏首畏尾不是他的風格。
而蕭何和張良個人能力突出卻只能做“二把手”,這與兩人的性格有關。蕭何在沛縣初起兵時,論資歷、論能力都是做沛公的最佳人選,但是他猶豫不決的退出,成就劉邦。張良家族曾經世代輔佐南韓,骨子裡天生就是“千年老二”的思想。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稱王稱霸。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做一個“相國”的本分,光復曾經的南韓。最後,韓王成被殺,心灰意冷的張良從此淡泊名利,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所以,我們現實的社會,也有許多人談論事情的時候講的頭頭是道,真要執行起來卻很難,他們缺少的就是一種“領導者”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