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段子首席詩人

    夏朝的歷史沒有實證,根據史書記載,是禹的兒子,啟建立的。

    最後一位皇帝夏桀,記載我只記得三件事。

    一是自比於太陽,老百姓恨不得這太陽快點滅掉。

    二是殺了忠臣關龍逄。

    三是寵幸妖姬妹喜,任用小人趙梁。

    所以應該是個殘酷的暴君,因為君主無道,百姓忍無可忍,造反滅了夏國。

    當然,這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據說夏桀繼位的時候,諸侯國已經不來朝賀了,說明夏桀還沒上臺之前,夏朝就已經失去了人心。

    商湯有賢相名伊尹,奴隸出身。關於伊尹的記載,有點矛盾,有說是夏朝奴隸,在夏朝當過官,還勸過夏桀。有說是商國的奴隸,被成湯慧眼識珠。這裡不深究,不過起碼說明,商湯滅夏,奴隸階級也是出了不小的力的。

    後來武王伐紂,滅商之戰,也是一群奴隸倒戈相向。估計相似的一幕在商湯滅夏之戰裡也不會少。

  • 2 # 漢風唐韻828

    商朝都沒人知道的事,現代人咋能知道呢?只能靠編了。要不,去問問發明“黃帝故里”、“黃帝生日”的那些人吧,他們神通廣大,能掐會算,讓他們給發明一下吧。

  • 3 # 齊聲喚賢

    夏之建立,史載為黃帝之曾孫帝嚳(接位於黃帝孫、其叔父顓項)的兒子堯,堯傳舜,舜傳禹,禹傳其子啟。堯舜在晉南運城一帶,到了禹即在今河南一帶,在活動於今豫北黃河北的共工氏(炎帝后裔部族)幫助下,治理黃河,在共工氏的推薦下,因治水有功而繼位。初都於今河南登封陽城(郜城鎮),後移都於附近之河南禹城,地名由此而來。

    夏自禹正式建都,也有人說自啟正式稱夏並立國。第三代王位繼承人是太康,建都於今河南太康,地名由此來也。第四代篡位。太康子少康復興,為第五代。

    傳到第十四代夏傑,專權橫行,腐朽沒落,致使天怨人怒。連冒死忠諫的的關龍逄也給殺掉(這位河南古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忠諫者和第一忠臣)。其諸侯國宋(今河南商丘)因此多有不滿,連續兩三年不給晉貢,引起夏傑動怒。

    到了宋之諸侯王湯時,決心造反。他先攻打與夏傑關係還可以的顧國等,顧國等諸侯同即滅。接下來稍加休整,便發起對夏傑都城的進攻。並向夏之所有百姓發出通告,公佈夏傑罪行,讓老百姓支援他們起兵討罰,推翻夏傑,建立新政。這一下,許多地方的官民紛紛揭竿而起。湯王的正義之師一路凱歌,直擊夏都。夏傑的軍隊不經打,逃的逃,降的降,一敗塗地。

    夏傑眼見大勢己去,敗局已定,帶上心愛的妹喜,逃向關係尚好的昆吾國。豈料,昆吾國國王對他也冷淡了。

    萬般無奈,夏傑南逃到了江南巢湖一帶。因為他們是飯來張口、衣讓人穿之人,沒有生存能力,最後飢餓而死。

    夏傑慘敗後,宋之湯王立國為商。

  • 4 # 來取笑

    按正史(《史記·夏本紀)》)的說法,“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候皆去商君而朝禹。禹於是 即帝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有關大禹繼帝(後)位的過程,在先秦的《孟子·萬章》和《世本·居篇》中,其相應記載為:“夏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可見,《說苑》、《竹書紀年》等史料中所說的,帝舜是在主政三十三年時,已正式將天子位 禪讓給了大禹,而帝舜則離開陽城南巡,十七年後在湘南九嶷山逝世。三年(滿二十七個月)治喪結束,大禹又效法先王,禪位於商均(舜嫡子及有虞氏部落首領),並離開平陽都城給商均,自願帶夏后氏族避居小邑陽城。據史料記載,遷居陽城之初,大禹“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布(上衣下裳不相連)……”。然而,當朝的諸候伯竟紛紛離開商均和都邑,前往陽城,共同朝見並擁戴大禹即天子位(天下共主),於是,大禹消除疑慮,願受命於天,自此號夏方之後,都陽城,改定歷為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並依據“二王三恪禮”古制,分封商均(舜子)於虞;分封丹朱(堯子)於唐……。《中外歷史年表》中的研究結果表明:“帝禹夏后氏元年為壬子”,即夏曆(“夏小正”)元年,理應是公元前2104年,因為當時的“夏小正”,也即我們沿用至今的“夏曆”或農曆。

    大禹稱夏後之後,夏朝釋出命令,召集天下方國部落的所有候伯 在塗山匯合,鄭重宣佈:夏後大禹為九州之主,王權至高無上;大禹身著法服,手執玄圭,宣告天下統一,宣佈貢賦之法(見《禹貢》)……。《尚書》記載“禹會諸候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說明塗山會盟之後,天下候伯方國、部落對夏朝的建立,均持服從和擁護態度,即願意稱臣納貢,而且各方諸候也確實常來都邑獻金(青銅)。史書史料記載,因九州所貢之金年年增加,越積越多,夏後禹便效法黃帝軒轅氏“釜山合符”功成鑄鼎的先例,將各方諸侯的歷年獻金鑄成九鼎,以紀念“禹會諸候於塗山”。另外,史書史料還記載了夏後禹“以貢金九牧鑄鼎;以歷山之金鑄幣”的傳說。也就是說,鑄造金屬貨幣及象徵國家權威的銅鼎,由銅器代替石器,而從新石器時代正式進入青銅器時代,應當始於夏後禹。

    不難看出,夏禹不愧是為中華民族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豐功偉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恢復和改善百姓生產生活,更關鍵的是組建軍隊,征伐“三苗”,營建城池……結束了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結構,初創了“國家”型別的社會政治組織形態。

    禹在位第十年巡遊江東,在會稽(今紹興)辭世(自帝舜禪位之日起算應在位為四十五年)。東巡之前,夏後禹曾一如既往地效法帝舜禪位,極力薦拔伯益為他的繼承人,而伯益卻與當年商均一樣,不為當朝百官所臣服,甚至諸多候伯都跑去朝見並擁立禹子姒啟為新一任夏後……正如司馬遷說的,“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所以說,有人認為建立夏朝的是姒啟有失公允,其實,夏後啟只是以王位世襲制 取代了禪讓制,當然也打破了三聖王及前代 有關東夷華族與炎黃夏族 輪流執掌天下的盟約

  • 5 # 歸藏易數硃紅兵5331

    夏朝因年代久遠,各地出土大量商前文物。各種精美造型的陶器,製作精良的玉器。大型的城郭。根據實物已經說明:當時已經形成了穩定的政權和群體。社會開始分工協作。畢竟集中人做大事才能完成這些事情。

    當時的人重視喪葬體現了重視上天神靈庇佑的同時更重視祖先崇拜。血統觀念無處不在。血統也讓群體更加牢固。領導權沿著血統原則向下傳遞。

    後期商代出土大量的青銅器,大量的甲骨文,準確無誤的證明商代國王的傳承。具備了文明應該具備的條件。

    但是商之前這段歷史目前無法證實屬於夏。夏朝的都城也沒有發現。所有現在官方主流並不認可商朝之前有一個夏朝。

    更多的是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

    傳說堯舜禹三代接替管理華夏民族。雖然當時都有血統繼承的努力。堯之子丹朱被舜取代。舜之子商均被禹取代。傳說禹治水有功。成為管理華夏共主。禹的兒子直接繼承了大禹的帝位。變成家天下的社會制度。

    從商的組成的各個姓氏可以看到商之前眾多分封。分封后就是以血統為原則繼承,傳說商就是被分封的一個。

    既然沒有強有力的證據就開始各種猜測。

    我個人觀點是:早在堯之前,部落人數增加,必須分開才能繼續活下去。分出去的群體可以搶奪別人的居處,可以獨立開拓。

    各個部落分散各地,鬆散的聯絡在一起。大體以食鹽作為維繫手段。

    舜掌握了農耕的先進,史記有舜發於畎畝之間的記載。舜改良了糧食種植,把土地整成畎畝,更好的保持水分,旱澇保收。並重視節氣對農業的影響。掌握著曆法,就掌握了糧食的生產規律,這個時候對各部落的控制加強。

    夏從禹開始治水有功順利取代了舜。控制著曆法和食鹽。分封有功的人員到各地。每年夏季去收割分封之地的糧食。

    夏朝距地應該在日照和菏澤東西向,泰山南北之間。依丘陵地貌設防。

    商朝分封地靠近夏朝,在夏的西面,應該即是最發達的分封地,也是受到夏朝盤剝騷擾最多的。

    夏朝就是遊走的收稅群體,前期收糧後期以糧換取各種物品。夏朝統治群體就是遊走和盤剝。

    商湯決定推翻夏的統治。趁夏的最後一位國王履癸(桀)西征徵糧之際。宣佈推翻夏王。夏朝末期,分封諸王越來越流露出不滿,夏王就越殘暴。

    商湯把夏王群體一路往西趕。夏王發起了幾次反抗,都失敗了。夏離開了東部地區再也沒有機會翻身。

    商接替了夏的歷法,掌握了農耕文化的時間密碼。接替了夏掌握了食鹽。

    從夏的遊動收稅的方式變為固定的國家城池方式。政權穩定下來。從強制收糧收物變為各個封地拿糧拿物來交換食鹽等緊缺物資。

    夏商時期依然是最具爭議和關注的話題。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吧。共同完善這段歷史朦朧的時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雅思口語成績應該怎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