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更看重友情,更在乎朋友的感受,這是人類社會化程序的自然規律。所以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家長沒能成為孩子的朋友,想一貫以權威示人,之後可能會面臨很大的溝通問題。
思想學家盧梭曾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盧梭還說:“千萬不要乾巴巴地同年輕人講什麼理論。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講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種東西去標示它。只有使思想的語言透過他的心,才能為他所瞭解。”
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收斂起自己的鋒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父母。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談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評、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父母咄咄逼人的態度、尖酸刻薄的語言、駕馭一切的行為和自以為是的判斷,對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傷害遠大於應試教育。
很少有父母意識到:你說的話可能是籠罩孩子一生的霧霾,所做的事是孩子一生都無法療愈的創傷。有些你沒有說的話是孩子一生的渴盼,有些你沒有做的事是孩子一生的期待。不少家長把孩子當成發洩情緒的物件,實現自己未了夙願的工具,還常打著愛的名義。
對孩子是否管制太多?家長可以自我判斷一下:孩子每做一件事,家長是不是總有一句指導性的話跟上,尤其是否定性的指導語言,“這樣不對,應該那樣”之類。密不透風的“教導”不是對孩子負責,是扭曲,讓孩子變得一身問題。嘮叨是家裡的甲醛,濃度越低越好。
這些才是家長與青春期的孩子之間談話的最大障礙。要想溝通毫無障礙,家長必先修煉成談話高手。一直以為苦口婆心諄諄教導才是好方法,直到現在才發現其實不是這樣的。家長首先要接納自己,清除負面情緒,就好像清空記憶體裡的垃圾,然後才有能量去影響孩子。接著引導孩子接納自己,清除內心的不良情緒,孩子才能輕裝上陣,走得更加篤定與穩健。一個家長必須懂得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否則會耽誤很多時間,甚至影響孩子的前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意圖應隱蔽在友好的,毫不拘束的氣氛中。他還說:“人沒有許多方面的品格,但有一種高尚的品格是人生的頂峰,這就是個人的自尊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只有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所以家長與青春期的孩子的談話切忌講空洞的道理,把談話變成枯燥的說教。
家長在與孩子談話時,必須說出孩子沒聽說過的,沒看到過的東西,否則談話資訊量為零,難以達到說服目的。有些家長找孩子談話,孩子早就知道家長會說些什麼,怎麼說,甚至連家長的語調都能準確預報,這種談話還有什麼意義呢?
與孩子的談話要想收到“四兩撥千斤”的理想效果,不講究一定的技巧是不行的。而技巧又是與“時機”緊密相連的,談早了條件不成熟,談晚了時過境遷。這就需要家長有敏銳的洞察力,善於捕捉最佳時機。當孩子知錯就改,試圖改變,需要幫助時;當孩子犯了錯誤,已經自責,需要講解時;當孩子沒有考好,傷心難過,需要安慰時;當孩子心中抑鬱,愁緒滿懷,需要排遣時;當孩子取得成績,滿心歡喜,需要認同時;當孩子遇到麻煩,一籌莫展,需要指點時……都是家長找孩子談話的最佳時機。時間的選擇非常重要,孩子情緒不穩定時容易激動,此時不宜談話;當孩子學習太忙時,與他談話會心不在焉;當孩子受到重大挫折時,談話宜早不宜遲。
善談者,有的娓娓道來,如和風細雨;有的條分縷析,三五句即讓人心服口服,茅塞頓開。不善談者,兩人越談距離越大,火氣越盛,最後不歡而散。不但問題沒有解決,而且親子關係越來越不融洽。
為了防止家長與孩子談話過程中出現一些消極現象,家長應儘量避免以下幾種不良的談話方式。一是挖苦式談話。中小學生都希望得到他人尊敬、理解和幫助,家長若對孩子挖苦嘲諷,易造成孩子對家長的心理防禦,惡化親子關係。二比較式談話。人比人,氣死人。運用比較式談話,會招致孩子的反感。三命令式談話。不少家長愛子心切,然而就是說話不得法,喜歡用命令式的口氣要求孩子必須怎麼樣,不能怎麼樣,壓抑了孩子的積極性。四要挾式談話。家長要求孩子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否則就要懲罰,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一個善於跟孩子談話的家長,應該善於把控談話的方式,能透過談話解開孩子思想上的結,使親子關係更加融洽。良好的談話方式有第一理解性談話。人與人之間有效交流的前提是理解。家長應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時家長的一句貼心的話語勝過數十句的道德說教。
第二欣賞性談話。“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就精神生活而言,每個孩子彷彿都是為了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的。”欣賞性的談話,往往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應該被抱怨,而是抱怨是孩子變得越來越糟糕。”懂得表揚孩子,做誇誇團的團長。
第三鼓勵性談話。家長需要勇於做“催化劑”,多鼓勵孩子,給孩子充分的信心和勇氣,幫助孩子揚起遠航的風帆,鼓勵他們勇敢地乘風破浪。家長每一句讚美的話語,每一道滿意的目光,每一次成功的手勢……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激勵。
語言就是力量。西方哲人曾說:“世間有一種途徑可以幫助人們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可,那就是優秀的口才。”家長為了與孩子更好地談話,需要練出好口才。美國的丹尼爾.韋伯斯特說:“如果有一天神秘莫測的天意將我從這裡把我全部的天賦和能力奪走,而只給我留下了選擇其中一樣保留的機會,我將會毫不猶豫地要求將口才留下,如此一來,我能夠迅速的恢復其餘。”美國總統林肯說:“口才是社交的需要,是事業的需要,一個不會說話的人,無疑是一個失敗者。”美國的湯姆士說:“發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蹟,至少有一半是由演講與口才創造的。”
世界頂尖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告訴我們,任何成功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開發了人的無窮無盡的潛能。愛迪生曾說:“如果我們做出所有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會使自己大吃一驚。”到那時你已是溝通高手,交流專家,與青春期的孩子談話已經變成了親子時光中的一大享受。
青春期的孩子更看重友情,更在乎朋友的感受,這是人類社會化程序的自然規律。所以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家長沒能成為孩子的朋友,想一貫以權威示人,之後可能會面臨很大的溝通問題。
思想學家盧梭曾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盧梭還說:“千萬不要乾巴巴地同年輕人講什麼理論。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講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種東西去標示它。只有使思想的語言透過他的心,才能為他所瞭解。”
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收斂起自己的鋒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父母。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談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評、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父母咄咄逼人的態度、尖酸刻薄的語言、駕馭一切的行為和自以為是的判斷,對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傷害遠大於應試教育。
很少有父母意識到:你說的話可能是籠罩孩子一生的霧霾,所做的事是孩子一生都無法療愈的創傷。有些你沒有說的話是孩子一生的渴盼,有些你沒有做的事是孩子一生的期待。不少家長把孩子當成發洩情緒的物件,實現自己未了夙願的工具,還常打著愛的名義。
對孩子是否管制太多?家長可以自我判斷一下:孩子每做一件事,家長是不是總有一句指導性的話跟上,尤其是否定性的指導語言,“這樣不對,應該那樣”之類。密不透風的“教導”不是對孩子負責,是扭曲,讓孩子變得一身問題。嘮叨是家裡的甲醛,濃度越低越好。
這些才是家長與青春期的孩子之間談話的最大障礙。要想溝通毫無障礙,家長必先修煉成談話高手。一直以為苦口婆心諄諄教導才是好方法,直到現在才發現其實不是這樣的。家長首先要接納自己,清除負面情緒,就好像清空記憶體裡的垃圾,然後才有能量去影響孩子。接著引導孩子接納自己,清除內心的不良情緒,孩子才能輕裝上陣,走得更加篤定與穩健。一個家長必須懂得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否則會耽誤很多時間,甚至影響孩子的前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意圖應隱蔽在友好的,毫不拘束的氣氛中。他還說:“人沒有許多方面的品格,但有一種高尚的品格是人生的頂峰,這就是個人的自尊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只有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所以家長與青春期的孩子的談話切忌講空洞的道理,把談話變成枯燥的說教。
家長在與孩子談話時,必須說出孩子沒聽說過的,沒看到過的東西,否則談話資訊量為零,難以達到說服目的。有些家長找孩子談話,孩子早就知道家長會說些什麼,怎麼說,甚至連家長的語調都能準確預報,這種談話還有什麼意義呢?
與孩子的談話要想收到“四兩撥千斤”的理想效果,不講究一定的技巧是不行的。而技巧又是與“時機”緊密相連的,談早了條件不成熟,談晚了時過境遷。這就需要家長有敏銳的洞察力,善於捕捉最佳時機。當孩子知錯就改,試圖改變,需要幫助時;當孩子犯了錯誤,已經自責,需要講解時;當孩子沒有考好,傷心難過,需要安慰時;當孩子心中抑鬱,愁緒滿懷,需要排遣時;當孩子取得成績,滿心歡喜,需要認同時;當孩子遇到麻煩,一籌莫展,需要指點時……都是家長找孩子談話的最佳時機。時間的選擇非常重要,孩子情緒不穩定時容易激動,此時不宜談話;當孩子學習太忙時,與他談話會心不在焉;當孩子受到重大挫折時,談話宜早不宜遲。
善談者,有的娓娓道來,如和風細雨;有的條分縷析,三五句即讓人心服口服,茅塞頓開。不善談者,兩人越談距離越大,火氣越盛,最後不歡而散。不但問題沒有解決,而且親子關係越來越不融洽。
為了防止家長與孩子談話過程中出現一些消極現象,家長應儘量避免以下幾種不良的談話方式。一是挖苦式談話。中小學生都希望得到他人尊敬、理解和幫助,家長若對孩子挖苦嘲諷,易造成孩子對家長的心理防禦,惡化親子關係。二比較式談話。人比人,氣死人。運用比較式談話,會招致孩子的反感。三命令式談話。不少家長愛子心切,然而就是說話不得法,喜歡用命令式的口氣要求孩子必須怎麼樣,不能怎麼樣,壓抑了孩子的積極性。四要挾式談話。家長要求孩子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否則就要懲罰,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一個善於跟孩子談話的家長,應該善於把控談話的方式,能透過談話解開孩子思想上的結,使親子關係更加融洽。良好的談話方式有第一理解性談話。人與人之間有效交流的前提是理解。家長應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時家長的一句貼心的話語勝過數十句的道德說教。
第二欣賞性談話。“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就精神生活而言,每個孩子彷彿都是為了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的。”欣賞性的談話,往往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應該被抱怨,而是抱怨是孩子變得越來越糟糕。”懂得表揚孩子,做誇誇團的團長。
第三鼓勵性談話。家長需要勇於做“催化劑”,多鼓勵孩子,給孩子充分的信心和勇氣,幫助孩子揚起遠航的風帆,鼓勵他們勇敢地乘風破浪。家長每一句讚美的話語,每一道滿意的目光,每一次成功的手勢……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激勵。
語言就是力量。西方哲人曾說:“世間有一種途徑可以幫助人們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可,那就是優秀的口才。”家長為了與孩子更好地談話,需要練出好口才。美國的丹尼爾.韋伯斯特說:“如果有一天神秘莫測的天意將我從這裡把我全部的天賦和能力奪走,而只給我留下了選擇其中一樣保留的機會,我將會毫不猶豫地要求將口才留下,如此一來,我能夠迅速的恢復其餘。”美國總統林肯說:“口才是社交的需要,是事業的需要,一個不會說話的人,無疑是一個失敗者。”美國的湯姆士說:“發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蹟,至少有一半是由演講與口才創造的。”
世界頂尖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告訴我們,任何成功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開發了人的無窮無盡的潛能。愛迪生曾說:“如果我們做出所有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會使自己大吃一驚。”到那時你已是溝通高手,交流專家,與青春期的孩子談話已經變成了親子時光中的一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