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海知舟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作為五代時期的後周皇帝,在歷史上留下來最牛的盛名,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柴榮出生於公元921年,他家早年是當地的富豪,可好景不長,家道中落,他就去投奔他的姑母。他的姑父也就是當時的後漢大將郭威,看他聰明伶俐,為人忠厚,辦事謹慎,而且善於理財。因此,收他為義子,讓他全面掌管自己家族的生意和財政開支。柴榮利用這個機會,讀書習武,騎馬射箭,而且對古代兵法,典籍都有涉獵,還學了一些黃老之術。這些都為其後來治國理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柴榮後來跟隨郭威投軍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受郭威的信任。郭威當了後漢的樞密副史後,他也成為了大將軍。後漢皇帝忌諱他們的軍功太高,找藉口殺了郭家和柴榮的親屬。郭威憤怒起兵,建立了後周。柴榮更是成為郭威唯一的繼承人。在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稱帝,建立後周王朝,同時任命柴榮為澶州節度使。

    柴榮在澶州大力發展經濟,體恤百姓,整治貪腐,使得澶州很快變成樂土。為此,柴榮很快升遷為殿前都檢點,成為後周軍隊最高統帥,3個月後,郭威駕崩,傳位柴榮,正式開啟了柴榮時代。柴榮在位時間雖然只有5年,但是幹了很多大事,為後世贏得無數人的讚許。

    在位時,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利於休養生息。在文化上,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製度;重視國家的藏書和文化建設。曾多次親臨史館視察藏書情況,見藏書太少,便下詔採取激勵政策,欽定凡獻書之人,均給以優賜。聚而又校,選常參官30人,對所藏圖書進行校讎、刊正、抄寫,並令在書卷末署校書名銜。為後周國家藏書奠定了基礎。

    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從未因言論而殺一人。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儘量上書言事,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都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這種命題向眾多朝臣徵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而且他也絕不是譁眾取寵,只作作樣子。在認真審讀大臣的建議後,他欣然採納了大臣王樸《平邊策》中“先易後難”的主張,以此制定統一大計,付諸實踐。

    柴榮凡事率先垂範,甚至事必躬親。他先後五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親力親為,戰鬥在第一線。有一次,柴榮率軍打算從水路進攻南唐,但有段河道無法疏通,將領稟告說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無法安全施工。柴榮親便自前去察看,幾天後傳下手諭,竟然有詳細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軍得以出征。

    柴榮死時年僅39歲,有人說他的早逝是因為做過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詛咒而折了壽。其實,事必躬親的作風才是他耗盡心力的致命殺手。

    中國佛教史上最著名的幾次“法難”,當屬“三武一宗之厄”,也即“三武一宗滅佛”,這裡的“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指的就是後周世宗柴榮。這位出身草根、頗有雄才卻可惜英年早逝的亂世賢君,為什麼要跟寺廟僧侶們“過不去”,他銷燬佛像、拆減寺院的措施,真的是在“滅佛”嗎?

    他見寺廟眾多,寺廟建設的奢華無比,僧侶大多無所事事,於是下令銷燬銅製的佛像,把這麼銅全部鑄成銅錢,除了前朝帝王賜有牌匾的重點佛寺,其餘一律銷燬。這一舉措共關閉了寺廟3萬多所,還廢除了寺廟免交賦稅的特權,大批僧侶還俗,給國家增加了人力、財力。其實周世宗這次的舉動,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應該不是毀佛,而只是整頓佛教。因為當時的佛教系統太混亂了,也嚴重地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和軍事征伐。所以他才下了那麼大的決心。

    在位短短的5年間,他清吏治,選人才,均定田賦,整頓禁軍,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曆法,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後世的非凡之舉。人無論精力多麼旺盛,畢竟還是肉體凡胎,經受不起年復一年的日夜操勞。終於,在公元959年6月29日殘陽如血的日落時分,因連年征戰、積勞成疾的柴榮,帶著他的抱負,帶著他的遺憾,永遠離開了人世。 在當時中原如此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統一。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柴榮不僅有可能更早地實現國家統一,而且極有可能收回幽雲十六州。

    以兵變方式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只不過延續了柴榮的統一程序,延續了後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宋朝對待商業的態度、優遇文人的政策,均與這位商人出身、勤勉務實的君主有著直接關係。柴榮處理宗教問題的策略、發展商業和城市等方面的做為,不僅深深影響了有宋一代,而且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聲。

    柴榮雖然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了他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200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面對歷史,人們往往更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盛世的一切準備,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宋太祖趙匡胤延續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天下,結束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

    在宋朝最牛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的評價中,竟然毫不考慮宋朝皇帝的感受,對周世宗柴榮大加讚賞,評價其為古今最完美皇帝,而且是其唯一推崇的皇帝。後世對於柴榮的評價,大概是五個詞,勤政,愛民,仁厚,勇武,善戰。如果其多活幾年,恐怕遼國要被滅亡,全國統一也會加速,歷史將徹底改寫。

  • 2 # 鬼谷說法論史

    周世祖柴榮,後代史家稱他為“五代第一明君”。 在位六年,他精煉軍隊,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其中他舉行的滅佛運動,因為當時的寺廟太多修佛像用掉大量的銅鐵,所以他在全國實施滅佛運動,可士兵根本不敢去做,他就親自拿著斧頭去砸到佛像。砍奪佛像就讓大多數的人們迴歸生產,回收了諸多的銅鐵用於生產用具。使國家的財力,勞動力得到大的的提升。

    在經濟方面,他獎勵農耕,興修水利,減輕賦稅,由於自己是商人出生,所以特別懂得百姓的困難之處,他非常體恤百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貨幣戰。當時周國的強大主要靠經濟的發展,在經濟領域,柴榮在那個時代居然就懂金融手段,他透過大量發行貨幣使大量財富從他國流入周國,就像現在的美元。為了造銅錢,還頒發了“禁銅令”每家存銅不能超過五斤。如此舉措讓後人都為之驚歎。

    軍事國防方面,後周在四面處戰的地方,周圍都是敵人。柴榮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給自己定三十年的大業規劃,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修養百姓,十年天下太平!之後他南征北戰。在西邊他打敗了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向南邊他功退南唐,拿下了江北、淮南一共14州,從他以後就在也沒有漢人敢打燕雲十六州,直到明太祖朱元璋一統天下。在北邊打敗了契丹這一個一直來的大患,一連拿下二州三關。朱元璋是這樣稱讚他的:“三代之王有其時而能為之,漢文有其時而不為,周世宗則無其時而為之者也“。

    在政治策略方面,採用連坐法整治官吏,大興文教,糾正科舉中的錯誤。讓所有的百姓都可以透過科舉考試來做官,把官員的權利關在了制度的籠子裡,保證了為官的勤廉。他也賦予文武百官充分的話語權,沒有人因為說錯了話得罪了人而被殺。創造了一個高效率,敢作為的政府機構。

    柴榮還有許多的曠世功績,的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能在六年內做到如此多的事情,實在讓人敬佩!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不幸病逝,當時年僅七歲的周恭帝繼位。我們都知道,君少必定導致國家政治不穩定。手下的將領必有造反的心思所在,特別是掌握了軍權的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

    於是便發生了後來的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在東京外的陳橋發動兵變,回城之後逼少帝禪讓帝位,定都開封,改國號為宋。可以說趙匡胤是在後周的基礎上統一了中國中原一帶,如果柴榮不死,那麼他一定是可以做到這一切的,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陳橋兵變了,故說柴榮之死是遺憾。

  • 3 # 章魚說歷史

    柴榮可以說是一個蓋世雄傑。

    五代十國的亂世,在他手上走向統一。如果按照正常的軌跡他完全可以重建盛唐,更別說驅逐契丹收復幽州了。柴榮病死後,後周交到趙匡胤手上完全成了重文輕武的朝廷。因為柴榮的突然離世,整個歷史的軌跡,中國的命運都改變了。

    總而言之,柴榮如果不那麼短命完全有機會建立千古一帝的不世功業。就當時中國的形勢來說,柴榮已經走到了統一中國的最後一步,結果39歲就暴病而死了,實在是令人惋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預防圈養的小公雞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