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導演許永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第21冊),第15106頁,最後一行。詳解:第15106頁,最後一行,“曼殊和尚詩,餘向嫌其妖冶。然佳處自不可沒,七絕佳句,如‘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清風細雨紅泥寺’、‘不見僧歸見燕歸,逢君別有傷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皆風神絕世”。詠馨按:此一段句讀多誤,應為“曼殊和尚詩,餘向嫌其妖冶。然佳處自不可沒,七絕佳句,如‘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清風細雨紅泥寺,不見僧歸見燕歸’、‘逢君別有傷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皆風神絕世”。注:曼殊和尚——蘇曼殊也,(1884~1918)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原名戩,字子谷,後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號。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代表作有《斷鴻零雁記》及《碎簪記》。翻譯過拜倫、雨果等人作品。曾三次出家。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另,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出 幾言諫父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另,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卷三十六 東廊僧怠招魔 黑衣盜奸生殺本待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 2 # 哦哦無痛vvv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出處  ??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七言絕句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第21冊),第15106頁,最後一行。  ??  ??追溯前緣:  ??《封神演義》第十九回,“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乃妲己因愛伯邑考,為所拒絕,故發此言。“照”一作“滿”。  ??  ??元.高明《琵琶記》:  ??  ??第三十一出 幾言諫父  ??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  ??  ??卷三十六 東廊僧怠招魔 黑衣盜奸生殺  ??本待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在中國近代及現代文學著作中被引用的次數太多了,只不過是稍變了幾個字,但本意卻是相同的。多見於他人評價及追憶李清照、胡適、老舍等著名學者的文章之中,很多知識分子也曾經吟此句以為解嘲。在白話文小說,戲劇,詩歌,對聯之中也都有見引用。多了不說,且舉兩本大家都熟悉的小說。  《輕掬你心》作者席娟,第三章----“嗚呀!我欲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還叫我要把地板掃乾淨,我好歹命哪……”;  《新月格格》作者瓊瑤,第13章----驥遠在好幾張宣紙上,寫滿了相同的兩個句子:“本待將心託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這兩本都是大家常說的言情小說,此語在文章中的意義大體相同,此話自古有之,席娟和瓊瑤二人皆為引用。哪裡有更早的出處呢?我在四本古典小說中找到了出處。  《封神演義》作者陳仲琳,第十九回----且說妲已深恨:“這等匹夫!輕人如此。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滿溝渠?反被他羞辱一場。管教你粉身碎骨,方消我恨!”  《初刻拍案驚奇》作者淩濛初,卷三十六----那女子不曾面訂得杜郎,只聽他一面哄詞,也是數該如此,憑他說著就是信以為真,道是從此一定,便可與杜郎相會,遂了向來心願了。正是:本待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國色天香》作者吳敬所,第八卷----貞低首微誦曰:「本待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金瓶梅傳奇》作者郭戈,第四回----柔玉見世貞語意皆堅,垂淚嘆道:“唉!罷了,正是,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奴有從兄之意,兄卻如此無情;如今在你面前,我醜態盡露,反招君笑,有何臉面為人,留得此畫又有何用,罷!不如與畫同盡,抹去世上恥笑。”  在網路上還有書籍中,對此語出處,流傳較廣的說法是:“本待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明淩濛初拍案驚奇卷卅六〕”。現在看來確實有誤,因為《初刻拍案驚奇》成書於明朝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第二年由尚友堂書坊刊行問世。而其它幾本明代的小說的成書時間一定是早於《初刻拍案驚奇》的,所以淩濛初一定是引用別人的。在這幾部小說中,成書較早的是《國色天香》,此乃中國古代十大禁書中的一部,於明朝萬曆年間就已被禁。《金瓶梅傳奇》並非是大家所熟知的《金瓶梅》,但是卻不無關係。我曾看過名為《血寫金瓶梅》的***,就是根據這部古典小說改編而成的。“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這個自古廣為傳頌的名句難道真的原出自古代淫書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當代文人學者研究《封神演義》的作者為誰的考證中,有人順便提出小說的第十九回中引用的這句話是受《宗子相集》(作者宗臣,傳世於《四庫全書》)的影響,我卻不這樣認為,因為相比之下與明朝這些著名的古典小說成書年代相近,他們同時都引用了此句,可見此句在當時的文化階層乃至整個社會已廣泛流傳。再有可以確定的是,《封神演義》是改編自元朝建安虞氏刊本《武王伐紂平話》,於是我又在元朝的文獻中查詢到了出處。  《幽閨記》(又名《拜月亭》)作者施惠,第三十七出----(末、醜上)指望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箇中一段姻緣事,對面相逢總不知。老爺、老夫人,官媒婆、院子叩頭。  《琵琶記》作者高明,第三十一出----(外怒介)這妮子無禮,卻將言語來衝撞我。我的言語到不中聽啊。孩兒,夫言中聽父言違,懊恨孩兒見識迷。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比較《幽閨記》和《琵琶記》的作者年代,不難發現《幽閨記》的創作年代明顯早於後者。在元曲中找到此話的出處卻也不出人意料,而且還是不止一處,可謂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而且創作較晚的《琵琶記》是高明根據早期南戲《趙貞女蔡二郎》(收錄於《南詞敘錄》)改編而成的。陸游《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詩說:“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由此詩可以看出蔡伯喈的故事在南宋已成為民間講唱文學的流行題材。線索已逐漸清晰,此名句的出處應該早於元朝。  我在唐宋詩詞中檢索過,其中詩句中含有“明月”字樣的詩句不下千萬首,而含有“溝渠”字樣的僅幾十首,“明月”和“溝渠”同在一詩中的檢索結果就是零。雖然有些失望,但是卻有些收穫,在《全唐詩》第20卷找到了這樣一首詩:  【相和歌辭.長門怨】 齊浣  煢煢孤思逼,寂寂長門夕。妾妒亦非深,君恩那不惜。  攜琴就玉階,調悲聲未諧。將心託明月,流影入君懷。  這分明是“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上半句的出處。我又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索查詢,但是也未找到類似“明月照溝渠”的詩句。由於本人的相關資料有限,而且檢索《四庫全書》全部資料尚需時日,所以要得到確切的最早出處還有一定難度。不過還有一條較為可信的線索:在趙景深所著《中國小說從考》中,趙老曾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據戴望舒說,他在宋人的筆記中也見過的。最近我看見元代的《琵琶記》第三十一出《幾言諫父》中也有此而語。”趙老認為“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這句話只是兩句普通的諺語,並非是出自名家名著。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此名句應該至少出於宋朝以前,而創作之人也不曾想到此語會被後世文人無數次地傳頌引用,影響遠大於絕大多數傳世的唐宋詩詞。更有可能創作者的名字我們永遠也無法考證了,在這一點上我絕無半點失望,在歷史長河中,眾多的人與事任隨“長溝流月去無聲”,但是能夠流傳下來的應屬精品之中的精品,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了解的。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為何人所作,在此雖不能給朋友一個圓滿的答案,但是我能夠藉此機會回溯歷史,看到唐朝詩人“將心託明月”,而後世宋朝之人卻讓月亮下了溝渠,更是別有一番詩情畫意的。

  • 3 # 使用者4520626945846

    通俗地說,“我欲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對待你,你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內心的失落感自然不言而喻。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星星不知我心,明月不解風情”。其實,這種推斷並不全面。真誠的付出沒有贏得明月的回訪,原因至少有這麼幾個,一是明月原本就未曾感知到“我心向明月”;二是明月雖有感知,但確無意於照我心;三是明月已有感知,也有意朗照我心,但一時間層雲阻隔,月光暫難抵達;四是明月已然照著我心,可我自己卻未曾感知到。這樣看來,明月“未照我心”,責任不全在明月了。無論出於哪一方面的原因,“我欲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都是讓人倍感傷心的,畢竟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這種現象的造成,本質上都是彼此之間不能夠相互理解。不被理解的孤獨感讓人難受。正是如此,古往今來,渴望被理解成為人們的共同期望,期待“我心向明月,明月照我心”都是人們的普遍希冀。

  • 4 # 是純不是

    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記》。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出 幾言諫父——“這妮子無禮,卻將言語來衝撞我。我的言語到不中呵,孩兒,夫言中聽父言違,懊恨孩兒見識迷。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哪裡可以買到好用又便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