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雅的憤青

    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劉備攻打益州時,主要靠龐統和法正等謀士,當時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後來戰爭局面逐漸增大,就把諸葛亮趙雲等喊來打益州,荊州交給關羽鎮守,結果龐統入蜀時死於落鳳坡(在今日的四川廣漢市),龐統一死,打益州又缺謀士,諸葛亮就沒辦法再回荊州了,這導致後來關羽一直獨立鎮守荊州。後來劉備攻打下漢中不久,本來苦戰損失不少,本應該休養生息,但關羽莫名其妙的北伐(難道是為了給劉備喘息的機會,自己去搞牽制?又或是看到曹操新敗,局勢不穩,乘勝追擊?但是始終搞不懂的是,關羽北伐與劉備、諸葛亮彷彿沒有溝通一樣。誰能解釋下這段?),但結果就是遭到孫權背後偷襲,導致關羽之死,丟了荊州。從此,蜀漢政權北伐艱難,因為秦嶺確實太難過去了,現在很多人從四川去陝西,跑高速路鑽隧道,一路飛馳,但當時那個條件,行軍運送物質確實太難,荊州本來是北伐最好的地方,可是丟了。再後來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打夷陵之戰,賠了家底,導致蜀漢走向沒落(夷陵之戰也是匪夷所思,貌似跟隨去的沒有什麼名將和著名的謀士,感覺很草率)。所以,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可以守著荊州,等四川打下後,法正守四川,龐統再去打下漢中,四川漢中穩固後諸葛亮從荊州北伐,或許歷史能改寫。所以,或許龐統是關鍵人物。

  • 2 # 搬講歷史

    劉備之敗與自己關係最大,不聽軍師諸葛亮的建議,沉寂再痛失另一個軍事鳳雛龐統悲痛之中,突然加上自己情同手足的二弟關羽被人斬去頭顱慘死,更是悲痛。一心想要報仇,結果慘遭失敗。

    龐統之死,龐統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關羽死後,劉備常常夢見關羽讓大哥給他報仇,報仇,報仇。

    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數萬大軍攻打東吳。剛開始還有勝級,慢慢的越打越艱難,到了相持階段,結果被東吳反敗為勝。數萬大軍幾乎被全殲,劉備大敗。最後也倉皇而逃到了白帝城,從此大病不起,最後託孤給諸葛亮,自己也去世了。

  • 3 # 吳學華看天下

    我是吳學華,我來回答。

    歷史上有沒有龐統這個人,還是個爭論。就按照三國演義小說的路數,龐統也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所以首先排除這一觀點。

    至於關羽,坐鎮荊州,扼守湖北與湖南一帶,雄視蜀國的東南方,按道理,只要他穩住根腳,待蜀國的經濟恢復到一定的階段,再透過漢中一帶集結的兵力,向東南方發展,拿下吳國也不是不可能的是。遺憾的是,諸葛亮排斥關羽,將他放在了魏吳兩國的夾縫中,當關羽中計之後,蜀國由於資訊不通,沒能及時營救,所以失去了大好的一片江山。

    劉備為了報仇,不聽諸葛亮的勸阻,舉國之兵攻打吳國,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所以說,夷陵之戰動搖了蜀國的根本,劉備事後也清楚,因此憂慮加擔心,一病不起,將後事託付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並非傳說中的那麼牛逼,雖然有安邦定國之能,卻無護國安民之遠見。明知蜀國貧瘠,卻一再勞師動眾,做無謂的遠征,最終勞民傷財,弄得蜀國一塌糊塗。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實行安穩的策略,使蜀國維持了幾十年,那已經是相當不錯了。如果不是諸葛亮瞎折騰,一味打壓當地士族集團排除異己,不懂得培植新生代的謀士和將帥,也許就沒有魏國什麼事了。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一個政權的失敗,不能僅僅怪罪於一次戰爭的失敗,而是有著複雜和深層次的原因,劉備也是如此。

    我們透過分析劉備政權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劉備集團的分水嶺就在於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和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期間,在此之前,劉備集團一直是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而在此之後,劉備集團開始一路下挫,最終勢力跌至谷底,而蝸居益州。

    換句話說,劉備稱漢中王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之初,是劉備集團勢力的頂峰,根據這個可以將劉備集團分為兩個階段:

    一、高速發展期

    從公元208年開始的赤壁之戰,到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這11年時間,是劉備集團的高速發展期。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前,劉備依靠劉表,手無寸土,將不過關張,兵不過數千,還是在前一年才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然而就在赤壁之戰及南郡之戰期間,劉備奪取了荊南四郡:零陵郡、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

    於是劉備有四郡之地,再加上接收了原來劉琦的半個江夏郡和周瑜給的南郡的公安,劉備總算有了容身之處和創業之本,再之後,劉備透過一系列的運作,向孫權借來了南郡,荊州七郡一下子被劉備佔了五郡,劉備才是赤壁之戰的最大贏家。

    而正是劉備沒有妥善處理借荊州這個問題,才導致日後的徹底退出荊州,這是後話。

    公元211年,劉備受到劉璋邀請進入益州,到215年拿下整個益州,劉備的勢力開始橫跨荊、益,於是與孫權集團產生了第一次矛盾,關於借荊州及荊州歸屬的爭執,在曹操的壓力下,劉備與孫權達到協議,劉備將荊州五郡中的長沙郡和桂陽郡還給孫權,雙方罷兵議和。

    從217年開始,劉備在法正的建議下,開始攻打漢中,到219年5月,劉備完全佔據漢中,接著劉備稱漢中王,令劉封、孟達攻佔上庸三郡,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起初關羽圍攻襄陽、樊城,水淹七軍,擒拿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前途一片光明,可是緊接著,劉備集團就開始進入第二個階段。

    二、快速衰弱期

    從公元219年10月孫權令呂蒙白衣渡江開始,到劉備夷陵戰敗的222年,這3年時間,是劉備集團的快速衰弱期。

    孫權偷襲荊州後,關羽在前線也戰敗,緊接著潰逃被東吳軍隊殺死,五萬荊州野戰軍,40萬人口,荊州大大小小的官吏,全部失去,原屬於劉備的荊州三郡全部被東吳軍隊佔領,劉備勢力退出荊州。

    221年七月,夷陵之戰開打,最終的結局是劉備潰敗,近五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隨劉備一起東征西戰的大多數基層士官盡數戰死,張南、馮習、傅肜戰死,馬良被殺,黃權投降,蜀軍受到重創。

    劉備在夷陵戰敗的第二年去世,劉備的死與夷陵戰敗關係重大,劉備一死,他建立的蜀漢政權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接著國內也發生叛亂,益州南部地區發生叛亂,諸葛亮為政權穩定,暫時無法鎮壓。

    透過分析我們能夠發現,劉備集團之所以到達頂點後就開始快速衰弱,主要就是因為關羽不合時宜的擴大襄樊之戰和孫權背盟偷襲荊州,歸根結底,還是劉備集團的戰略出了問題。

    劉備的戰略失誤主要體現在不合時宜地命令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及對於東吳偷窺荊州不重視的失誤,在這裡,劉備要負主要責任,劉備之敗的主要責任人是劉備,其次是諸葛亮、關羽、法正、龐統等人。

    劉備剛剛拿下漢中,可是經歷了2年時間的大戰,益州達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益州疲憊,再也無力對外發動戰爭,劉備可以命令關羽從襄樊方向策動,以減輕漢中的壓力,但是應該明令禁止關羽擴大襄樊之戰,應該禁止關羽跨過漢水攻打樊城,只要專心拿下襄陽就行了,可是劉備沒有。

    正因為劉備沒有,所以關羽擴大了襄樊之戰,導致一發不可收拾,才有後面的孫權偷襲荊州,以及夷陵之戰大敗,環環相扣,導致一系列的失敗,劉備才是主要責任人。

    再一個就是劉備的荊州戰略,與東吳關於荊州歸屬的地位爭執不清,關於劉備借荊州引發的一系列事件,如湘水對峙及劃界,孫權偷襲荊州等,都是雙方對荊州利益的爭奪,沒有取得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現在已經無法判斷劉備借荊州,雙方到底達成了什麼樣的協議?但是從後來的結果看,孫權是不滿意的,但是劉備卻沒有察覺到孫權的不滿意,或者說劉備集團的諸葛亮、法正、龐統等人也沒有察覺到,尤其是諸葛亮。

    諸葛亮、法正、龐統是劉備集團的戰略規劃師及優秀謀士,他們是否有提醒過劉備已經不得而知,顯然包括關羽在內,都忽視了孫權對荊州的爭奪,才讓孫權有機可乘,偷襲了荊州,而正是這一事件的發生,直接導致劉備集團的快速衰弱,責任人按從重到輕的順序分別是:劉備、關羽、諸葛亮、法正、龐統。

    所以劉備之敗既不是敗於龐統之死,也不是敗於關羽之死,更不是敗於夷陵之戰,而是敗於整個集團的戰略規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意蜂育王和中蜂育王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