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廣逵
-
2 # 肖邦老師的課堂
隨著電視劇《重耳傳奇》的播出,晉文公重耳的事蹟,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劇中的重耳是一個“謙而好學舉賢良,三讓君位存大愛”的人,他娶了齊姜,齊桓公便成了他的岳父。
這翁婿兩人都是春秋霸主,後人是如何評價他們的呢?孔子曾在《論語•憲問》中,對這兩個人做過評價:“晉文公譎(jué)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那麼譎是什麼意思?譎就是欺詐,狡詐,玩弄手段的意思。正就是不偏斜,合於法則和道理,在這句話裡也可以理解為心正,行為符合禮儀。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晉文公為人很狡詐,而且行為不符合禮儀;齊桓公行為符合禮儀,而且為人正派。為什麼孔子的評價和電視劇中的重耳相差甚遠呢?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都做過哪些事吧!
1.晉文公
晉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在位一共8年。重耳從小就虛心好學,善於結交名仕。在他人到中年時,由於他的父親晉獻公寵信驪姬,驪姬就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做儲君,晉獻公也有這個意思。驪姬陷害申生,重耳,夷吾三兄弟,導致申生自殺,重耳和夷吾為了避難也流亡在外。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後,在齊秦等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繼位了晉國國君。晉文公元年,功臣咎犯向晉文公邀功,晉文公就和他盟誓。臣子介子推是一位俠義之士,他當年曾割自己的肉救重耳。介子推認為咎犯向國君索要功勞的行為很可恥,所以不願與咎犯為伍,就離開了晉文公。晉文公後來封賞功臣時,竟然忘了介子推。當然介子推也不稀罕這些賞賜,他認為臣子掩蓋過錯,國君賞賜奸佞,不能與他們相處。晉文公稱霸後,在踐土會盟時,晉文公召周襄王來踐土,並帶領諸侯們朝見周襄王。晉文公五年,晉文公派軍攻打曹國,因為晉文公當年逃難時路過曹國,曹共公對他無禮。曹國戰敗,曹共公被晉軍抓獲了,曹國的土地也被分給了宋國。不久,晉文公病了,曹國的臣子對晉文公說,病因是曹晉兩國都是姬姓諸侯國,而晉國滅掉兄弟國家,這不符合禮儀。晉文公聽後,才恢復了曹共公的曹國國君地位。
2.齊桓公
齊襄公時期,齊國發生內亂,公子小白為了避難出逃至莒國,後來在鮑叔牙等人的幫助下,小白回到齊國登上了齊國國君的寶座,就是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後,在鮑叔牙的推薦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並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稱霸了,霸主地位也得到周襄王的承認。齊桓公第六年,齊桓公派人朝見周天子,說宋國廢立國君,不尊重周天子,請天子發兵興師問罪,周天子同意了。第二十三年,齊桓公幫助燕國打敗了山戎,燕莊王把齊桓公送入齊國境內,齊桓公認為這樣做違反了周禮,除了周天子,諸侯之間相送是不能出國境的。於是他把燕莊王所到的齊國領土劃給了燕國。在葵丘會盟時,周襄王派人給齊桓公送祭祀用的祭品,並允許齊桓公不用下拜謝恩,但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下,還是用最高規格的禮儀下拜接受祭品。
從歷史的史實來看,孔子對晉文公和齊桓公評價是有道理的。孔子從小就學周禮,對禮儀很重視。晉文公稱霸後就開始任用奸佞,忘了忠良之士,氣走了介子推。最不應該的是,晉文公在踐土會盟時把周襄王召來。對於周朝來說,周襄王是國君,晉文公只是一個臣子罷了。周禮規定國君召臣子,而臣子是不能召國君的。後來晉文公還把曹國滅了,把曹國的土地分給了宋國,並未事先請示周襄王,這樣做就是僭越。諸侯國是周王封的,土地也是周王給的,晉文公有什麼權力把一個諸侯國的土地給另一個諸侯國呢?所以從以上事蹟來說,晉文公的做法是不符合周禮的,孔子說晉文公譎而不正也算公正。
齊桓公做了齊國國君後,攻打宋國之前,先請示了周襄王,得到同意後才去攻打。後來齊桓公又因為燕昭王把自己送到齊國境內,逾越了周朝禮數,於是把燕昭王到過的齊國地界都劃給了燕國。葵丘會盟時,齊桓公仍然下拜接受周襄王賜的祭品。從這些細節來看,齊桓公很遵守周朝的禮儀。所以孔子說他是正而不譎,是很有道理的。
在後世的小說和影視劇中,人們總是喜歡把齊桓公演繹成一個蠻橫霸道的人,而把晉文公朔造成一個謙謙公子。而其實,真正的史實卻正好相反。只能說,我們還是要到歷史中去了解歷史人物。
回覆列表
這個內容出自《論語·憲問》: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通釋]
孔子說:“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正派而不詭詐。”
晉文公,春秋時有作為的政治家,晉獻公之子,姓姬,名重耳。因獻公寵驪姬,立幼子為嗣,他受到迫害,流亡國外十九年;後在秦國協助下回到晉國,即位為文公。他整頓內政,加強軍隊,使國力強盛。又平定周朝內亂,迎接周襄王復位,以“尊王”相號召。他伐衛致楚,“城濮之戰”用計謀大敗楚軍。在踐土(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大會諸侯,成為春秋時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譎,音jué,詭詐,玩弄手段。
齊桓公,春秋時有作為的政治家,姓姜,名小白,齊襄公之弟。襄公被殺後,他從莒(Jǔ)回國,取得政權。他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富國強兵。以“尊王攘夷”相號召,幫助燕國打敗北戎,營救邢、衛二國,制止戎狄入侵;又聯合中原諸侯進攻蔡、楚,與楚會盟於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東北);還平定了東周王室的內亂,多次與諸侯會盟,互不使用武力,使天下太平了四十年。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為什麼孔子對春秋時代兩位著名政治家的評價截然相反呢?
孔子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對時人的違禮行為他一概持否定態度。
齊桓公打著“尊王”的旗號稱霸,孔子認為齊桓公的做法符合禮的規定,所以稱他正。
《左傳·僖公七年》記載:“管仲言於齊侯曰:‘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齊侯修禮於諸侯,諸侯官(同“館”)受方物。”(“管仲向齊桓公建議說:‘我聽說,用禮節招請人,用德行安撫邊遠的人。不輕視德行禮節,沒有人不歸順的。’齊桓公對諸侯修持禮節,到齊國來朝見的諸侯在客館接受土特產的饋贈。”)
《管子》也有一些記載:“桓公歸而修於政,不修於兵革。”(“齊桓公回國後用心在政務上,不用心於軍備。”)“乃輕積,馳關市之徵,為賦祿之制。”(“於是國家減少財物的囤居,放鬆對入關集市做買賣的人稅務徵收,制定了徵收軍費和官員俸祿的制度。”)“諸侯之君有行事善者,以重幣賀之;從列士以下有善者,衣裳賀之;凡諸侯之臣有諫其君而善者,以璽問之,以信其言。”(“諸侯國的國君有做善事的,送去厚重的禮物祝賀他;士人以下有做好事的,送去衣服祝賀他;凡是諸侯的臣子有規勸自己的國君做好事突出的,用刻有表彰言辭的印章問候他,使他說的話得到發揚。”)“桓公乃告諸侯,必足三年之食安,以其餘修兵革。兵革不足,以引其事告齊,齊助之發。”(“桓公於是向諸侯宣佈,各國必須備足三年的糧食保證國家安定,用剩餘的財富補充軍備的不足。軍備不充足,把這些情況報告給齊國,齊國幫助你們發展。”)“桓公踐位十九年,馳關市之徵,五十而取一。賦祿以粟,案田而稅。二歲而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飢不稅,歲飢馳而稅。”(齊桓公登上君位十九年,放鬆對出入關口稅和集市交易稅的徵收,只收取五十分之一的稅,用糧食作為軍費開支和官員開支。按照田地徵稅,二年徵收一次稅,上等年成抽取十分之三的稅,中等年成抽取十分之二的稅,下等年成抽取十分之一的稅,災荒年不收田稅,災荒年放鬆徵其他的稅。”)“於是,天下之諸侯,知桓公之為己勤也,是以諸侯歸之也,譬如市人。”(“在這種情況下,天下各諸侯國,知道齊桓公勤勉地修為自己。因此諸侯國都歸順他,好像趕集一樣到齊國來。”)這些大概是孔子稱桓公之正的理由。
晉文公稱霸後曾經“召天子而使諸侯朝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於河陽。’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仲尼說:“以臣子召請國君,不能做為榜樣,所以在《春秋》裡記載為‘天子到河陽打獵。’是說河陽不是天子的領地,而且明確晉文公的功德。”)
臣召見天子,這對孔子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說晉文公詭詐。按理說,晉文公在齊桓公之後,應該對齊桓公有所借鑑,但他有一些做法卻不如齊桓公,因此引來非議。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還有這樣的記載:“晉侯有疾”,筮史對晉文公說:“齊桓公為會而封異姓,今君為會而滅同姓,曹叔振鐸,文之昭也;先君唐叔,武之穆也;且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也。”(“齊桓公舉行盟會來封賞異姓國家,現在您舉行盟會卻滅掉了同姓國家,曹國的始祖振鐸是周文王的兒子,晉國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兒子,如今卻會合諸侯滅掉同姓國家,是不合禮法的。”)這段記錄也體現了晉文公的譎而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