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養育女孩V
-
2 # 益教益樂
大人如何引導2歲的寶寶與其他的寶寶進行分享。引導寶寶跟別人交換著玩
寶媽平時多帶寶寶出去。寶寶如果想玩別人的玩具或者想吃別的小朋友的東西,當然前提是對方小朋友也有想交換的意思。那麼寶媽可以引導寶寶跟其他人換著玩,透過換著玩來引導寶寶學會分享。
看引導寶寶學會分享的動畫片或者繪本書現在很多早教機構會出一些寶寶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教學片或者繪本書,比如藍迪智慧樂園中分著吃更好。在教學片或者繪本書中,會展示出小朋友和別人分享的樂趣,讓寶寶知道分享並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寶媽可以陪著寶寶一起看,看完跟寶寶再講一講。
不要強迫寶寶跟別人分享2歲的寶寶基本都有物權意識了,自己的東西不準別人拿或者碰。即使是自己的東西放在那裡不玩或者不用,只要別人去拿了或者碰了他們就會表現出強烈的不滿。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很正常的。當寶寶特別排斥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的時候,寶媽也不要強制分享。慢慢引導不要操之過急,等寶寶大點可能就會好一點。
-
3 # 我是老李
其實父母的言傳身教是一部分原因,再有就是現在的孩子上幼兒園,老師都教三字經.弟子規之類的國學文化!就像我女兒就是2週歲去上的國學幼兒園,回家就說要跟小朋友分享!天天弟子規.三字經不離口……歸根到底,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都是精華,對於我們下一代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要不為什麼現在,國家大力提倡國學教育,這都是經過專家論證的
-
4 # 驪山腳下的家長課堂
這位家長,你的孩子的行為是正常的。
2歲的孩子由於自主性的發展,獨立性迅速增強,開始對玩具進行一定程度的掌控。由於他們剛剛建立“我”和“物”的關係,所有拿到手中的物品都會認為是“我”的,所以不懂得分享是正常的行為。
這是因為,2歲是孩子對於物權的敏感階段,這個時候,孩子會認為什麼都是自己的,如果沒有及時糾正,慢慢就會變得“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去建立獨立,在家變成“小霸王”,養成了習慣,以後與他人相處也是如此,對以後孩子的成長帶來的只會是負面的影響。
孩子的這種行為直到3-4歲時才能慢慢地改觀,所以家長面對這種情況,既不能關鍵,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同時,也要透過多種方式強化孩子的自我意識,透過認識“我”“他”“物”之間的關係,逐漸讓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情緒體驗。
一方面,家長要思路清晰。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要別人的東西,就要徵得別人的同意。告訴孩子什麼是自己的,什麼不是自己的。透過反覆的解說,引導,刺激,孩子也會在當中瞭解物權關係,在物權關係瞭解以後,學會分享既是尊重孩子也是讓孩子更加明白分享的意義。
一方面,要牽手孩子和小朋友交往,透過互換玩具,透過相互遊戲,讓孩子在社會交往中明白“我”的意識,當別人想要使用你的東西需要得到你的同意,同樣你使用別人的東西也要經過他人的同意。這種交換的意義在於,孩子懂得了“我”“他”“物”之間的關係,自我意識迅速建立並增強,獨立意識不斷成長,為兒童期的到來做好心理準備。
-
5 # 久隱517
尋找原因:孩子為何不愛分享
1.天性所致,自我保護
小孩子因為對世界陌生,還不懂得思考,以為拿走就表示這東西不屬於自己了,所以潛意識裡會自動產生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我給你了,那我就沒有了,所以我不能給你。”
2.不理解分享的含義
在孩子眼中,食物、玩具都是很重要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是獨有的,不捨得分享是正常的,而且他們不能理解分享會讓大家都很快樂的道理。
3.被迫分享,產生牴觸情緒
很多時候,成人為了面子,為了體現自己教育方式對,有時會強迫孩子分享,反而會破壞孩子養成分享的習慣,加深對分享的牴觸感,自然就更不愛分享了。
制定策略:如何科學引導孩子分享
1.建立物品歸屬權,樹立分享意識
物品歸屬意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物權意識。首先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立物品的歸屬概念,學會區分“我的”和“別人的”。
比如:我的物品可以怎麼處理,別人的物品我可以怎麼對待。我有權選擇如何處理我的物品,我想分享可以分享,不想分享也可以不分享。
那麼慢慢地孩子就會樹立分享的意識,幫助他們更好地學會分享。
例如:當孩子想要玩媽媽的手機時,媽媽可以對孩子說:“這是媽媽的手機,你不能隨便玩。”又比如媽媽想用一下孩子的碗,就可以和孩子說:“媽媽想用一下你的碗,可以嗎?”
漸漸地孩子會有清晰的認識,什麼物品是屬於我的,什麼物品是不屬於我的。同時,在幫助建立物品歸屬概念過程中,全家也可以透過一些行為讓孩子明白怎樣和他人分享。
比如:媽媽用烤箱做了一些美味的蛋糕,可以說:“今天的蛋糕真不錯,分一點給隔壁的毛毛嚐嚐吧!”爸爸單位發了一些糖果,可以說:“軟軟的糖果真好吃,我願意分給大家吃。”
在濃濃的分享氛圍下,孩子會養成分享習慣,從家中物品到公共物品、從熟人到新朋友等。
2.互惠互利“共贏”,體驗分享快樂
有了分享的意識,慢慢地孩子就會有分享的行為了,孩子會慢慢知道分享是安全的,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不會因為分享而失去,而且還能從分享中獲得好處。
比如:在分享好玩的玩具時,孩子不願意。媽媽可以說:“要是能和朋友分享,那就可以玩到更多的玩具了。”
互惠互利才能共贏,實際上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交手段,只有讓孩子去體驗,他才能真正接受。
3.尊重孩子想法,理解不分享行為
雖然說我們鼓勵孩子分享,但是我們希望這種分享建立在尊重孩子物品歸屬意識的基礎上,是遵從孩子的內心的行為。在分享時,我們沒有必要要求孩子刻意去取悅別人而委屈自己。只要他覺得分享是快樂的,就可以去做,反之,如果碰到不愉快的分享,可以讓孩子學會拒絕,讓他慢慢建立自己的物品分享規則,建立自己的分享圈,真正成為自己物品的主人。
如果你周圍有學齡前的兒童,可以推薦他們用一下【貓小帥學漢字】這款識字軟體哦~在手機上下載就能用,裡面有豐富多彩的故事和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學習漢字。
回覆列表
我們先設定一段對話,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該怎麼處理?
普通解決辦法:
媽媽說:這個玩具你要和妹妹分享。
哥哥說:這是我的玩具,我不要和她分享。
媽媽對妹妹說:我們不要這個玩具了,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新的。
妹妹說:我不要,我就要這個。
媽媽對哥哥說:你要學會分享知道嗎?一起分享才好玩,不分享怎麼好玩呢?趕緊分享,一塊玩。
哥哥說:我就不。
媽媽急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我數三下,趕緊分享,一、二、……媽媽從哥哥手裡搶過玩具送給妹妹,哥哥哇地一聲哭了!
哥哥知道了分享就是東西被奪走了給別人。他學會了分享,但是他討厭分享。
較好的解決辦法:
首先媽媽問大家:發生了什麼事(弄清楚問題所在)
哥哥說:妹妹要我的玩具,但我不想給她。
妹妹說:我想要他的玩具,我特別想玩。
接著媽媽問雙方的感受如何:那你們兩現在的感受如何?
兄妹說:不高興。
第三步:我們一起玩是為了高興是吧,為了能開開心心的玩,誰有辦法讓大家高興起來呢?(鼓勵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媽媽繼續說:咱們來玩一個遊戲,看看誰能給讓大家開心。(家長要隨時隨地地調動孩子去玩遊戲,小孩最喜歡的就是玩遊戲。)
第四步:雙方提出想法後,家長要把想法記錄下來。並和他們探討想法是否可行,這就是在幫助他們練習解決問題。
哥哥說:我可以給他玩,但是她不能帶走
妹妹說:我不帶走,我還可以把這個小玩具給你玩。
媽媽說:拿你們現在感受怎樣,都開心了嗎?
最後一步就是幫助孩子體會。告訴孩子們剛剛這個行為就叫做分享,
這是聽過輔導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方法會在處理問題之後,孩子擁有成就感,他會覺得自己又學會了一件事。孩子與孩子之間有問題的時候,有三個原則特別重要,
第一、搞清楚孩子對問題的看法。
第二要讓孩子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替孩子解決問題
三、思考的過程是重點,而不是每件事都要做到完美。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並不難,難得是要讓孩子成為主角,而不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