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小堯茗居

    首先,我們聊一下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行政區劃。在秦朝統一全國之後,推行了著名的郡縣制度,全國被劃分成為36個郡。每個郡下轄若干個縣,各個郡的太守由朝廷直接任命。到了漢朝統治時期,由於郡縣的數量進一步增加。朝廷對各個郡縣的情況並不瞭解,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每個州設立一位刺史或者州牧,例如徐州刺史、荊州牧等等。 請注意,州並不是行政區劃,而是監察區。刺史和州牧負責監察各個郡縣官員的情況,但是不能直接管理地方事務。可是到了東漢統治的末期,各地的州牧和刺史,逐步演變成為了軍閥。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州的數量越來越多,已經喪失了原來的意義。到了隋唐統治時期,道取代了州。唐朝平定全國以後,唐太宗把全國劃分為10個道,例如劍南道、嶺南道、隴右道等等,俗稱為貞觀十道。到了唐朝統治的中期,全國有劃分成為15道。道也屬於監察區,每個道設立了採訪使、觀察使等官職。每個道的長官,不能隨便干涉各州的事務。但是在唐朝統治的中後期,由於藩鎮割據等原因,各個道其實已經名存實亡。各地的節度使成為了實權人物,甚至直接對抗朝廷。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到了宋朝統一全國之後,由於對地方割據勢力非常敏感,宋朝採用了軍政分離的統治模式。

    各地的將領只能管理軍隊,軍隊編為禁軍,直接由朝廷掌控和調動。各地區的行政長官,沒有權力調動禁軍。當然,各地將領沒有權力插手地方事務,由於文貴武賤的模式逐步形成,武官根本不敢插手文官的工作。狄青率領大軍南下的時候,副手文官直接嗆狄青,狄青沒有任何辦法。 由於唐朝的道已經基本崩潰,宋朝的局勢穩定以後,把全國劃分成為23個路。路與唐朝的道、漢朝的州都不一樣,路屬於半行政、半監察的區劃。首先,每個路設立一位轉運使,轉運使負責監察、管理、考核州府縣的官員們。

    此外,每個路的刑獄、治安等司法工作,由轉運使負責。與此同時,各個地區的糧食、銀錢的運輸、管理,也是轉運使的工作範圍。由此可見,轉運使幾乎負責所有的行政事務。如果從行政職權來說,類似於清朝的布政使加按察使,絕對屬於一個地區的頂級官員。在宋朝統治時期,各地的知州、知縣對轉運使畢恭畢敬,因為轉運使直接負責官員的升遷考核。由於軍政分離,轉運使雖然權力非常大,但沒有權力管理朝廷的禁軍。 宋朝的軍隊分為了禁軍和廂軍,禁軍是朝廷的野戰主力,直接由朝廷管理。至於廂軍,則是地方上維持治安的部隊。轉運使沒有權力調動禁軍,只能調動廂軍,但廂軍的戰鬥力非常低。

    由於各地官員的手裡沒有軍隊,這種模式能夠杜絕出現地方割據勢力。但是在外地入侵的時候,各地連一點反擊的能力都沒有,只能等待朝廷增援。 例如交趾國進攻廣南西路的時候,西南地區根本沒有能力抵抗,只能等待朝廷派遣禁軍主力增援。這種守內虛外的政策,有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宋朝的轉運使屬於地方大員,如果一個官員成為了轉運使,繼續晉升的話,就只能到京城任職了。宋朝的官員品級並不重要,主要看實際崗位,很有可能出現位高權低的虛職官員。

  • 2 # 圖文繪歷史

    轉運使是唐朝設立的官名,最早唐玄宗時期,任命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裴耀卿主持江淮地區到長安糧食轉運事宜,其實就是以宰相身份負責糧食的運輸之事,後來又出現了東都、河南、淮西等地的轉運,一般有糧食穀物、鹽、鐵等,宋朝沿置此官,元、明、清時只保留了都轉鹽運使,專門管理鹽物,稱為“鹽運使”。

    北宋的包青天包大人,曾任京東路、河北路、陝西路轉運使。

    題主所問的是路轉運使,這個路又有區別,路是個行政區域單位,唐是“道州縣”,宋朝是“路府縣”,元朝是行省制,所以路相當於現在的省,路下面是府縣。北宋初期將全國設有15路,宋神宗時增為23路,南宋時期有16路,儘管金國也有19路,但它設的是總管府,與宋有區別,所以路轉運使單指宋朝的路轉運使。

    圖為宜昌三遊洞南宋軍事遺址。

    宋朝時每一路設有轉運司,最高長官為都轉運使,也就是路轉運使,下屬有轉運使、副使、判官等,路轉運使掌管一路,也就是一省的財政賦稅,監管監察官吏,有權舉刺官員之事,謂之“漕司”,路轉運使也就成了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管理著一路之下的府縣所有官員,一省之內權利最大,但路轉運使沒有軍權。

    宋真宗時期,全國15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轉運使已成為一路之最高行政長官。

    其實和其它朝代情況一樣的,明朝的一省長官布政使也無權調動軍隊,清朝的督撫只能調動少許的駐軍,皇權下,國家軍隊都掌握在皇帝手裡,特別是以文治天下的宋朝也是這樣。宋朝共有4個兵種,禁兵、廂兵、鄉兵、藩兵,禁兵就是國家正規部隊,廂兵是各路府縣的役兵,鄉兵也就是民兵,藩兵是邊境少數民族的部落武裝。

    北宋書法家,蔡襄,曾任福建路轉運使。

    禁兵是宋中央統領的軍隊,調兵權在樞密院,統兵權在殿前司、馬軍司、步軍司,和路轉運使沒有半毛錢關係,他只有一省行政權,無任何兵權,不過前面說了路轉運使下面有廂兵,而這個廂兵,一不參加訓練,二不用不戰場,根本不能稱之為兵,他們主要負責地方治安、官府的衙役,修路、運輸、驛站等,也相當於現在的城管、警察、交警、保安等,是各級官府的衙役,並且名義上還是歸三司,只是下放給地方官署使用,從事各種勞役,所以就算是不是軍隊的廂兵,路轉運使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 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顧名思義,“轉運使”,轉運使自然是管理運輸的使臣了。

    確實是這樣的,大唐之時,長安變成了世界性大都市,每天消耗的物資,關中再豐收也不敷使用了。

    而,有唐一朝,還沒有建立起明清兩朝的那種官僚體系,坐在西安的皇帝可以直接命令縣官。

    像朱元璋那種一張紙條可以千萬裡取人性命的威風,大唐的皇帝們可望不可得也!

    大唐立國是關隴軍事集團武裝殖民全國,他統治地方施行的其實是代理人制度。

    比如節度使者,字面意義也是中央派一個使者領著軍隊去節制、排程地方,所謂軍管也!

    代理人在地方管理中,軍、政、財三權獨攬,不鬧個割據都對不起自己。

    ——藩鎮割據,就是因為這個。

    大唐中央錢不夠花,糧不夠吃,怎麼辦?

    另設職能部門唄!地方軍管政府你臉皮厚哭窮不交錢糧,我自己去轉運,你不好意撕破臉吧!

    你真敢撕破臉,派兵打你也“名正言順,師出有名”了。

    於是,轉運使大行於天下,有水路轉運使,陸路轉運使,食鹽轉運使,生鐵轉運使,糧秣轉運使,出兵打仗的時候還有隨軍轉運使,這些轉運使直接受大唐丞相管轄,中央直管也!

    轉運使們的權力有多大?地方財政首官,並且不受地方長官節制,就這麼大!

    歷朝歷代的丞相哪一個也沒有領兵權呀!這些轉運使的頂頭上司也沒有調動兵馬的權力,他們怎麼會有呢?

    再說了,大唐設定轉運使為的就是分節度使們的權力,試圖從地方藩鎮手中搶財權出來,怎麼可能再把軍權交給各路轉運使呢?

    後來,天長日久,大老粗安祿山受不了各路轉運使的轉運,率先發難,安史之亂起!

    當然了,安史之亂原因很複雜,不可以結論如此簡單,但是,這個中央與地方藩鎮爭財政收入這個原因絕對是原因之一。

  • 4 # 四川達州人

    轉運使,唐代就有,但顯然這個題目應該問的是宋代。

    宋代,轉運使掌握一路財稅,並負責移交中央,還監管地方官員,實際形成中央與州軍監之間的一級政權組織。

    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強勢的轉運使等於東漢州牧,略低於明清巡撫,轄區軍政財一把抓,安撫司和提點刑獄司都只能低頭。若轉運使弱勢,則只能等於一省刺史+財政官,別說安撫刑獄兩司了,很多知州(軍監扛不住)也不會理會轉運使。當然,管轄幾個路的都轉運使不同。

    北宋軍隊與後期不同。

    禁軍屬中央野戰軍,轉運使不能插手。州軍監有廂軍,但廂軍管理權(廂軍正印)在知州知軍知監。

    還是那句話,強勢的轉運使可令各州軍監臨時調廂軍聽自己的命令。但在非特殊情況下,轉運使沒必要這麼做,畢竟得顧忌些政治影響。

    再下級的各縣軍監沒有廂軍,非邊境的縣軍監(軍監也可以是縣級行政區)只有15名弓手作為地方武裝力量的鄉兵,這些鄉兵當然可以被轉運使臨時無償呼叫,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顧忌,小小的知縣知軍知監更不會因此得罪轉運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申花已經提前無緣亞冠小組出線,莫雷諾為何還要請纓出戰最後一輪亞冠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