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在記錄
-
2 # 幽燕狄更斯
宋史共計四百九十六卷,約五百萬字。元朝文化在中國歷史中不算最發達的,撰修宋史只用了兩年半時間,而且宋史的篇幅之多,居二十五史之冠,基本儲存了宋朝國史的全貌。
-
3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中國古代有一個習慣,就是每當朝代更迭以後,新朝就會為它繼承的朝代編寫歷史,以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前朝已成歷史的事實。這也是二十四史的一個由來,也是我們現在研究古代歷史的一個依據,《宋史》在二十四史裡字數也是最多的,達到五百多萬字,比《明史》還多了兩百萬,可《明史》修了94年,《宋史》兩年半就完成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它的嚴謹性和裡邊有些內容的真實性,難免有粗製濫造的嫌疑,不過也不能因為它修的快就全盤否定它。
在編修《明史》時,蒙古人還有過爭論,元朝的建立,是從哪個朝代手上繼承過來的政權,這個要分清楚,不然新政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這在古代來說,對於朝代王朝的正統性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元朝就對於是修《遼史》還是《金史》又或是《宋史》展開了爭論。據史載,“以義例未定,或欲以宋為世紀,遼、金為載記;或以遼立國在宋先,欲以遼、金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後為南宋史,各持論不決故耳。”
最後決定把遼,金作為地方割據政權來看,但是三史同修,所以在修《宋史》的同時,也修了《金史》,《遼史》。修《宋史》的過程中,由於距離宋滅亡時間較短,大量的資料典籍得以儲存,所以也為元朝修建《宋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當時的元朝資金短缺,各地農民起義層出不窮,朝廷為了應對已經焦頭爛額,所以也不會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來修史,好多內容照搬就行,所以只用了兩年半時間,就把《宋史》趕完,想確立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可惜,元朝的統治也只有九十八年就被漢人趕出了中原。
-
4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縱觀中國歷史,就是下一個王朝為上一個王朝修史的時間差別很大,明史修了100年左右,宋史花了2年多,元史前後只用了331天,不到一年,明史問題很多,但是明史好評比較多,好評如潮水,宋史成書時間短,只用兩年零七個月,基本是在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比較草率。明史質量最高,宋史其次,元史最差,編修時間越長就代表質量越高?,那也不一定,清廷修完明史之後,乾隆將原始資料,明朝官方檔案3000多萬份,燒掉只剩下3000多份,明史被清廷篡改最為嚴重,乾隆將明史原始資料來個毀屍滅跡,沒有原始資料驗證,大家只能相信明史。明史政治目的太強了,不利於清廷的史實,己經全部毀掉,要麼被清廷美化,如明未清軍五次入關搶劫,在遼東大肆屠殺,明朝的皇帝個個都昏庸,最後又出現武英殿明史稿,明史一共有4個版本,313卷萬氏明史稿,416卷萬氏明史稿,310卷王氏明史稿,336卷武英殿明史稿。元史的史料價值最高,因為原始資料都儲存下來,沒有被刪改毀滅,更有研究價值,明史原始資料被毀,史料被篡改非常嚴重,抹黑明朝美化清廷的意圖非常明顯,清廷為什麼不保留明朝的原始資料?。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宣傳自己取代前朝的必要性。新朝代會修舊代史,以正視聽,防止野史橫行,也是為新統治者提供教訓。
-
5 # 老貓談史
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水平,首先要跟大家說一下《宋史》是由元朝史官為其修訂的,《宋史》全書共有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和列傳共有二百八十七卷,所以《宋史》共計九百四十六卷,一共有大約五百多萬字,這使得《宋史》成為了二十四史之中最為龐大的官修史書。
但是跟我們想的有點不太一樣,按道理來說完成這樣一項龐大的修書任務是要話費很長時間的,《明史》就花了大約一百年的時間才修正完畢,《宋史》僅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匆匆編寫完畢,實在是令人不敢相信啊。
明史的成書過程是怎樣的呢幾乎每個王朝都會為前朝修訂史書,元朝初立時期,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就非常重視《宋史》的修訂,但是在修訂宋史的行動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體例和年號問題,一系列的問題使得忽必烈只好暫時放下了宋史的修訂過程。
到了元朝末年,元朝丞相在徵得元順帝的同意之後開始接手《宋史》的修訂一事,經過可兩年半的時間,宋史終於完成了修訂。
為什麼宋史修訂的如此之快呢首先有一點是值得明確的,那就是元朝修訂的《宋史》是在原先宋朝的《國史》的基礎上經過修改而形成的,《宋史》的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前朝的《國史》,這無疑加快了《宋史》的修訂於成書過程。
從另一方面來看,兩宋時期,宋朝的雕版印刷術已經非常發達了,這對於書籍的儲存和流傳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由於《宋史》的修訂時間實在過快,此書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史料真實性的考證、文字的規格和修飾以及資料的互相重疊都先顯現出《宋史》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但是有一點還是值得肯定得,那就是《宋史》裡面所記載的資料非常詳細,能為我們極大程度的還原那個時期的故事與百姓生活,這也是值得稱讚的一項優點。
-
6 # 趣談唐宋元明清
《宋史》的修撰,缺少了各方力量的角著
在二十四史中,《宋史》是最為特殊的一本歷史。其內容之多,篇幅之大,算是破了紀錄。
這本文獻接近五百卷,在三史中(宋、遼、金)當中排行第一,在正史中僅次於《清史稿》。
與此同時,擁有龐大的資料文獻記錄的宋史,卻漏洞百出,錯誤頻頻,成為了歷史學家們又恨又愛的產物。
在元末至正三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編撰,歷時兩年正式完工。
整個修訂的過程可以用一句話來高度概括:天下文章一大抄。絕大多數宋史的內容,都是從宋朝的起居注、民間記錄、官方記錄當中抄襲過來的。反正抄襲也不用費腦子,隨便寫寫就完成了宋史的編撰。
儘管宋史錯誤頗多,可這是最接近正史的一本書,被很多文人志士當做瞭解宋朝的一面鏡子。
沒錯,這就是事實在講解這個事實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小事情:明史的編撰歷時百年。任何一個朝代的歷史,往往都是下一個朝代為其編撰的。
那為什麼明史的編撰會歷時百年呢?我們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得出來:最開始清朝很敬重崇禎皇帝,認為他是一個好皇帝。可是,好皇帝怎麼會亡國呢?於是清史把明朝一個並不是很重要的人拎了出來:袁崇煥。清朝對於袁崇煥進行了大肆吹捧,那麼問題來了,吹捧袁崇煥與明朝崇禎是好皇帝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崇禎殺了袁崇煥。
好了,這麼一圈折騰下來,袁崇煥是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崇禎只是假勤勞罷了,這樣的皇帝怎能不滅國?
一百多年的明史編撰,清朝只在做一件事:殺人誅心。編撰前一個朝代的歷史,是有著極其深厚的政治因素的。我們所看到的前代歷史,絕大多數都有著人為因素慘雜其中。
那為什麼元朝這麼短時間就修訂了宋史呢?因為政治遊戲對於元朝來講實在是難如上青天。
元朝沒有改變老百姓的思想,更沒有改變歷史,所以:元朝在執政九十多年後玩完了。
當然,這樣說有些絕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不得民心,閒著沒事非要給老百姓分成四個等級,這擱誰誰不翻臉?
-
7 # 談古論金
《元史 順帝本紀》記載:
(至正三年三月),詔修遼、金、宋三史,以中書右丞相脫脫為都Quattroporte官。……(至正五年冬十月)辛末,遼、金、宋三史成。也就是說,《宋史》的修撰開始於至正三年(1343),完成於至正五年(1345),一共修了2年,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兩年零七月共31個月左右。
《宋史》最大的缺點就是比較粗糙,史料未經精心剪裁,整體結構比較混亂,這主要原因就是修撰的時間比較短,也包括編纂的時候元朝已經風雨飄搖,修撰的財力人力投入不足。
但是,正因為這樣,《宋史》在修撰過程大量抄錄借鑑了宋朝的國史、實錄等各種史料,卷軼浩繁,在這些被借鑑的史料已經基本全部亡佚的情況下,《宋史》成為儲存宋朝官方與私人史料最有系統最為完備的一部史書,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學者一般認為,從史料的角度而言,詳勝於略,《宋史》詳盡的敘事,提供了關於宋朝歷史非常珍貴的史料,從這個意義上,《宋史》修撰時間之短,反過來產生了積極的效應。
-
8 # 南鎮
兩宋時代沒有嚴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據,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回覆列表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然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七人任Quattroporte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餘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Quattroporte,但不諳漢字。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