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764190657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觀,集中表現了魏晉風度的審美風尚,從其僅有的幾篇書論和後世書家的記述中,主要表現出以下兩點。

    第一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創作心態。在東晉,儘管書法藝術的地位得到了確立,大量的書論,眾多的書法家和欣賞者,無不顯示著書法藝術的自覺。但王羲之指出他於書法不像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張芝那樣“耽之若是”,否則“未必謝之”(王羲之《自

    論書》),並說“飛白不能佳,意乃篤好”,“致此飛白數紙,以為何似,能學不?”(《全晉文》卷二十六,轉引自

    《漢魏六朝書畫論》),這些都表明王羲之受到當時“養生”、“延壽”思想的影響,不主張特別為書法而苦心勞力,只是把書法當作一種陶冶性情的活動來看待,正是居於這種書法創作“無意於佳”的心態,使得王羲之書法“乃佳”。這也正是道家“無為而無所不為”和玄學“有”與“無”思想指導下的書法創作心態。這種心態與此前的漢代和之後的唐代書法有很大的不同,此前的漢代(不含東漢末年),書法並未獨立成一門藝術,漢碑的書寫者並不題款留名,說明書家並

    的素養。

    第二是王羲之尚“意”的審美情趣。王羲之以“意”論書,他的書論總的精神是追求“意”的表現。其《自論書》雲:

    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張故為絕倫,其餘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僕書次之。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自論書》一般均認為是出自右軍之手,從此文

    中可看出王羲之論書強調意,鍾繇(三國時期書家)、張藝(東漢末年書家)之所以“絕倫”,因其書有“意”,其餘的書家不足道者,是因“不足在意”。在評論別人書法時,強調指出,意趣轉深了,點畫之間都有意趣,自有語言表達不出的妙處,這明顯是從魏晉玄學、美學中“言不盡意”的思想演化而來的。王羲之把玄學及美學中的觀念運用到書法藝術中,是書法理論的一個重要發展。

    王羲之的表現主義與個性主義,創作心態“無意”與審美情趣崇尚“意”的書法觀,終於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這一天的書法創作中表現成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耳其要毫不拖延的軍事接管曼比季,敘利亞和平無望,你對此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