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歸義軍的故事得從安史之亂講起: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安西駐軍東調內地平叛,早已對西域虎視眈眈的吐蕃並沒直接進攻唐朝在西域地區的安西四鎮,而是出兵侵佔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連線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這一地區的失守意味著大唐的西域軍團被切斷了同中原內地的聯絡,從而成為一支徹徹底底的孤軍。然而令吐蕃出乎意料的是已成為孤軍的西域留守軍團卻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事實上西域守軍的頑強不僅出乎吐蕃人的意料,連李唐朝廷也對此始料不及:公元780年已是安史之亂後第25個年頭,此時安史之亂早已平定,大唐天子已由玄宗換成肅宗再換成代宗繼而又換成德宗,在經歷頻繁的變遷後人們似乎早已忘卻大唐在遙遠的西域還有一直孤軍一直在堅守,然而就是在這年北庭都護府守將李元忠、安西都護府守將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至此朝廷才知道這支已失去所有補給援助的孤軍,這支被認為早已葬身沙漠的孤軍竟已獨自堅守了25年。唐德宗對西域軍團的忠貞進行了嘉獎。西域軍團的傳奇並未就此終結,事實上在此之後他們又獨自堅守10年,直到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佔北庭,而唐朝在西域所設的另一都護府安西也從史籍上消失了。安西都護府最終淪陷的時間目前已無從考證,但一支孤軍獨自堅守35年以上這本身就是一段傳奇。

    隨著安西都護府的陷落,西域以及鄰近的河西走廊陷入吐蕃之手,而這時的大唐王朝受困於內部的藩鎮割據問題始終無力收復失地。不過這並不代表著當地人民甘於接受吐蕃的統治——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3月11日敦煌沙洲降生了一個嬰兒,他叫張議潮。張議潮的家鄉乃是當年漢武帝親設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郡,素有盛大昌盛之意。在漢唐時期這裡見證了帝國將士們開疆拓土的功業,見證過絲路商隊的陣陣駝鈴,與此同時也留下了歷代西行求法的高僧和邊塞詩人們的足跡。不過這一切張議潮都無法感知,因為自他記事起敦煌就一直處於吐蕃的統治之下。此時的吐蕃還停留在奴隸制時代,完全沒後世的契丹、女真那種入主中原因俗而治的理念,吐蕃人在河西地區不停搶掠老百姓的糧食,甚至公然擄掠人口變賣為奴,與此同時嚴禁當地漢人著唐裝、說漢語。每當有唐朝使者路過河西總會被當地百姓質疑:大唐朝廷忘了在西邊還有我們這群子民嗎?而每一個路過此處的唐使都心情複雜:這裡難道不是大唐的疆土嗎?可為何如今卻淪陷於吐蕃之手?這個問題成為河西百姓以及有志收復河西的大唐人士共同思考的問題,在這群思考者中就有張議潮。張議潮以盛唐名將封常清為偶像,苦學兵法韜略,武藝更練得勤,家產更幾乎變賣,用於招兵買馬,就這樣在吐蕃人眼皮底下,不聲不響練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歸義軍!公元848年四十八歲的張議潮終於等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機會——這年吐蕃內亂,於是張議潮趁機率歸義軍驅逐吐蕃收復瓜州,沙州等地;並遣使者高進達等表函前往長安。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張議潮率眾收復西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先後收復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河州(臨夏)、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蘭州、鄯州(青海樂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肅岷縣)等十一州,派遣兄長張議潭攜版圖戶籍入朝,唐宣宗遂賜詔任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張議潮收復涼州。至此“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功德圓滿的張議潮在六十九歲那年來到長安,就任左神武統軍,他七十四歲病故時大唐舉國悲痛,河西百姓家家嚎哭!

    張議潮死了,但他建立的歸義軍並沒隨之消亡:他的侄子、兒子、女婿、孫子先後接任歸義軍節度使。鹹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鶻入侵,於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的蘇幹湖)為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所敗,鹹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張淮深再度擊敗入侵的回鶻人。唐末歸義軍節度使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鹹平五年(1002)歸義軍再度與甘州回鶻發生戰爭,歸義軍內部發生兵變,曹宗壽掌握了歸義軍政權。宋朝開國後以羈縻之策對待歸義軍政權——依然以曹宗壽為歸義軍節度使。歸義軍也和遼朝開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滅于闐王國,寺院僧人聞訊十分恐懼,於是將文物藏在隱蔽的洞窟中,這就是日後的敦煌遺書。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壽卒,其子曹賢順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聖元年(1023)曹賢順曾兩次向宋廷進貢物品。景祐三年(1036年)歸義軍政權為李元昊所滅,第八任曹氏歸義軍節度使曹賢順以千騎投降西夏,至此割據河西的歸義軍節度使政權滅亡。

  • 2 # 小川讀歷史

    歸義軍政權是一個是從中國唐朝末年到北宋初年,持續大約二百年,主要以敦煌一帶為中心的地方政權。

    歸義軍的起源

    說起歸義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時期所建立的安西都護府。

    在安史之亂中,大量的安西都護府守軍被調回關內平叛,導致西域地域軍力空虛。一向與唐朝面和心不和的吐蕃趁機越過天山,進兵安西地帶,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前後,北庭都護府被攻陷,從此唐王朝中央政府就失去了安西地帶的一切訊息。

    一直到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一支由僧人悟真為首領的信使抵達了長安,這才在音訊隔絕六十餘年後,讓唐中央政府知道,在沙洲和瓜州,還有一隻唐朝軍隊,在堅守著國家的領土。

    張家的壯大

    大約在公元842年前後,吐蕃王朝陷入內亂,逐步的放鬆了對河隴地區的控制。公元848年前後,在名將張議潮的帶領下,沙洲和瓜州的軍民發動起義,驅趕走吐蕃在當地的守將。並派遣信使前往長安,以求儘快上表唐中央政府,報告河隴地區的收復。此時,唐朝剛剛從安史之亂後的衰敗中走出來,在發現吐蕃內亂後,也著手準備收復河隴地區。這樣一來,雙方一拍即合,張議潮上表奉獻瓜、沙等十一州地圖及戶籍,從而表明河西走廊地區正式迴歸唐王朝的懷抱。同時,唐中央政府冊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及十一州觀察使。自此,歸義軍政權正式有了自己的名號。並在之後數年,陸續打通了西域與唐中央政府的聯絡通道。

    短暫的衰弱

    公元867年,張議潮被調回長安休養,在走之前任命他的侄子張淮深主持歸義軍的軍政事務。這給之後的動亂埋下了隱患。當時吐蕃已經逐漸衰弱,但是回鶻民族又重新發展,並長期騷擾歸義軍政權的邊境。張淮深上任初期,還能穩定住歸義軍內部的安定,多次打退回鶻的進犯。好景不長,在公元890年,張淮深被堂弟張淮鼎所殺,之後索勳又篡權數年,直到公元896年才由張議潮的孫子張承奉奪回了歸義軍的控制權。持續數年的動亂,給了歸義軍周圍活動的少數民族可乘之機,甘州被回鶻奪取,肅州當地首領也不聽歸義軍號令,涼州因為地勢原因被甘、肅二州與敦煌隔開,事實上也脫離了歸義軍的控制。這樣下來,等到了公元910年張承奉宣佈建立“西漢金山國”的時候,實際上他能控制的區域,只有沙洲和瓜州兩地。不甘於坐守瓜沙二州的張承奉,試圖用武力重建祖父當年的興盛,但是他這樣的倒行逆施,反而使得瓜沙二州地區因為多年的戰亂經濟崩潰。在沒有人民的支援下,很快,張承奉被甘州回鶻所擊敗,被迫認父,使得歸義軍政權淪為了甘州回鶻的附庸。

    曹家的復興

    公元914年,沙洲民眾擁立本地大族曹家的曹議金為首領,取代了張承奉,重新恢復了歸義軍的稱號,在這之後,曹家一共經歷了七代節度使,他們吸取了前任張氏家族失敗的教訓,不再和之前那樣在周邊的少數民族中樹立敵人。對外,透過聯姻等方式,努力的改善與甘州回鶻、西洲回鶻以及於闐等周邊國家的關係,積極發展貿易往來,並努力的與中原王朝聯絡,奉中原為正朔,獲取中原王朝的封號,藉由中原王朝以及原唐王朝所建立的盛威,尋求西北各民族對自身的承認。對內,持續吸收本土部族的精銳加入歸義軍的核心,透過這些精英在他們部族和家族的影響力,很好的擴大了自身的政治基礎。這一系列的措施成功的讓曹氏歸義軍得到了從中原王朝到周圍少數民族乃至基層軍民的認可。同時接近九十年的穩定發展,也很好的為中原與西域的溝通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徹底的消亡

    公元1002年前後,瓜州內亂,曹氏家族首領曹延祿被迫自殺。自此,曹氏家族重新走上了張氏家族的道路,一方面內部爭鬥大大的消耗了自身的戰鬥力,一方面也因為各種篡權失去了中原王朝與當地軍民的支援,漸漸的失去了對局勢的掌控,這一時期,在歸義軍東北方向出現了一個對他虎視眈眈的強大敵人—西夏。剛剛建國的西夏,正急於擴張,此時相對混亂的瓜沙二州,自然很快被西夏首領李元昊所關注。公元1035年,党項軍隊攻陷瓜沙二州,曹氏向高昌回鶻求援未果,在堅持了半年多之後,在公元1036年投降於西夏,持續兩百餘年的敦煌歸義軍政權就此終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菱勁炫2020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