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60629314133

    首先謝邀請,再說——可是怎麼說哪?氣死的,急死的,病死的,都可以說得通吧!從八年前一開始反叛,假裝“復明”的策略,著實還迷惑了不少人跟著他幹,一度“革命”形勢大好,雲貴川滇湘連成一片,粵、閩兩地也曾遙相呼應,陝甘王軍門更是首鼠兩端,讓小麻子康師傅頭疼不已,一旦陝西與南方連通,大清江山就算不被顛覆的話,也完全可能裂土分疆、劃江而治。好在康師傅幾經反覆之後痛定思痛,狠下決心,陰陽並用,文攻武衛,不惜工本,全線出擊,耗光了或者說是拖垮了老吳的家底,當然也包括他的身心。兼之兒也死,心已傷,去日苦多,痛苦不堪。迴光返照之際,也不知聽信了哪個臭參謀、爛幹事出的昏招:公然撕去“復明”的大旗,建立“周”朝。訊息一經傳開,猶如原子彈爆炸,絕大多數追隨者及天下民眾頓感“中了奸計”——原來老傢伙“反清復明”是假,自己稱帝才是真!傾刻之間,軍心大亂,連戰連敗,噩耗頻傳,吳老漢心知大限已到,有所不甘,在把蛋都快努出來的情況下掙扎著登了一回“基”,把最後一絲陽氣搭了進去,然後一命嗚呼,死了,死的不能再死了,土話說:徹底的球勢了——總之是死在了床上,甚至不排除是死在陳園園或者是哪個小美人的懷裡,沒有被砍頭,絕對是全屍,也算是“善終”!如此,從理論上講可以算是“長期患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的範疇,屬於正常“病故”。也不知道這樣回答行啵?!

  • 2 # 看遍山川

    謝邀 康熙十二年底到康熙十三年初,吳三桂從雲南起兵北伐,開始了他的“光復大明”行動。一時間神州震動,叛亂迅速擴大,從南向北蔓延,福建的耿精忠,廣東的尚之信,廣西的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都和吳三桂遙相呼應背叛朝廷。需要面對幾條戰線同時開打,毛頭小夥子康熙確實有些發懵。

    吳三桂有些“閃電戰”的味道,趁清政府還沒緩過勁來,吳軍佔雲貴,克川湖,士氣旺盛,連下長沙,嶽州和衡州,湖南境內清軍望風而逃,根本不是吳三桂的對手,湖北也抵擋不住,吳軍一直打到荊襄地界的長江南岸才暫時歇腳。

    面對如此巨大的優勢,吳三桂卻停住了繼續前進的腳步,幕僚們建議火速突破荊州防線北上,或順長江東下取南京或由湖北入陝西關中還能自守,這些吳三桂都持否定態度。他在猶豫啥呢,老謀深算的吳三桂一方面顧忌自己貿然北上,勢必補給線拉長而造成不利,一方面他擔心清廷的八旗精銳,在躍躍欲試的部下面前,他認為在南方依山憑水還能和清軍交手,一旦進入中原和華北平原地帶,憑他目前以步兵為主的軍隊,難以抵擋旗人的鐵騎,不管現在八旗鐵騎的戰鬥力如何,反正他是嘗過滋味的。再說了自己兒子吳應熊和孫子吳世霖都在康熙手上,所以吳三桂希望和康熙議和,劃江而治是他認為的最佳選擇。

    康熙的態度是強硬的,不和叛亂分子進行任何談判,斬了吳三桂的兒孫,斷了吳三桂任何非份之想,一切在戰場上見分曉。戰場上的形勢隨著雙方在長江兩岸的僵持,優勢的天平慢慢向清廷方傾斜,康熙有了充足的時間選派將領和調配軍隊,同時在其它戰線騰出手來作戰,大量的清軍彙集到長江北岸,清軍的荊州防線完全是在吳三桂的眼皮底下形成的。

    這就是國家大的好處,國內反叛或外國入侵,國家地盤大就有戰略縱深有轉寰空間,頂多先讓你佔些地方形成僵持局面,等緩過勁來積聚力量後再給予痛擊,地方小那就麻煩了,別人沒用幾天一下子就能吞了你,這類事歷史上在中國包括世界範圍內都幾經上演,屢見不鮮。

    康熙有充分的時間資源和補給優勢,對吳三桂那些各路呼應其反叛的“戰友”們作了大量的分化瓦解和打擊工作,康熙十七年,清軍基本平定了東南和西北戰場,對吳三桂形成了戰略包圍。

    康熙十七年三月,已將日暮的吳三桂于衡州稱帝,改元“昭武”,仿製大明,封后立太孫,設三省六部,這些純屬自娛自樂的“過把癮就死”,已經到了四面楚歌窮途末路的時候了,吳三桂每天自飲自問“何苦,何苦”。是啊,何苦呢,自己戎馬一生,從東北到西南,叛大明又絞殺永曆,67歲高齡,老了還再起兵叛大清,到頭來弄了個身敗名裂。

    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得病中風,半身不遂臥床,聯吞嚥食物都很困難,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趕緊派人去昆明叫二兒子吳世璠來衡州處理後事,可沒等到吳世璠,吳三桂就在無奈中黯然離世了。

    吳三桂的床簀之死對他而言還是個不錯的結果,不然真的到了不可收拾的那天,他中風了想自盡都難,被康熙活擒死得就更難看。樹倒猢猻散,“三藩之亂”也走到了終點,剩下的吳三桂殘餘勢力再怎麼折騰都成不了氣候,康熙總算可以長舒一口氣,“祖宗保佑”。

  • 3 # 國史春秋

    吳三桂是病死的,據說是因中風引起的,其實就是長期的抑鬱和精神緊張導致肝脾胃失調。

    1678年夏季,吳三桂在猶豫和觀望中走到了窮途末路,當時衡陽天氣炎熱加上心情煩躁,患上了肝胃不和的病。開始是打嗝噯氣,好似公雞打鳴,不久開始拉肚子,每天都是一洩千里,俗話說“好漢架不住三泡稀”,身強體壯的年輕人都抗不住,更何況當時的吳三桂已經67歲高齡。所以,靠投機取巧風光了一輩子的吳三桂臨連褲子也沒穿上。

    其實,吳三桂那點兒病沒什麼大礙,一劑舒肝和胃湯就能藥到病除。無奈老吳身邊全是一堆庸醫,甚至都盼著他早點死。另外兒子吳應熊死了,孫子吳世璠年幼撐不起門面,吳三桂陷入了恐懼絕望之中。所以,吳三桂首先被打垮的是精神,向一隻鬥敗了的蛐蛐兒,留給他的只有被老天爺無情的拋棄。

    吳三桂一生縱橫天下,也算得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皇太極雖然兌現了讓其坐鎮西南的諾言,但是滿清政府並沒有完全信任吳三桂,甚至處處提防著他。所以吳三桂看似威風八面,其實過的並不舒坦。其實,不可否認吳三桂善於投機鑽營,但志向有限。他的畢生心願就是嚮明朝的沐英那樣世世代代做個土皇帝,儘管其向獵犬一樣為滿清政府平南滅北,屠城拔寨,但滿清始終視其為他族其心必異。

    歷史總是開著某些人的玩笑,吳三桂也算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他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左右觀望,最後選擇了滿清,還如願以償的當上了平西王。當自己的反清大軍勢如破竹打到長江邊上的時候,他又犯了老毛病。這次他卻沒有那麼幸運,因為他的對手是容不下裂土分疆的康熙。正是由於其的舉棋不定,讓那些跟著他起兵的人看不到前途和希望,也給了康熙從容應對的機會。所以,在吳三桂領導下的一個離心離德的反清集團,註定走向土崩瓦解。

  • 4 # 基層農人

    吳三桂於戎馬一生,迭蕩起伏不定,明亡與他脫離不了干係,清徵又與他“善戰"足跡遍及四野。很富具戲劇色彩,在利誘和被利誘中“北戰南征”,屢建戰功,很受康熙賞識,又因追殲南明餘徒和判賊,被晉封為平西親王,戍邊雲貴,可謂譽耀一身。待實力快取,腳根穩實後,其野心也慢慢開始突顯。

    可能康熙的三藩削減下紹,是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的導火索。削減三藩,是清廷意識到了三藩勢力的發展,勢必會造成對朝迋的最大威脅,因而急需削減其封爵和管制,降低管理行政範圍,便於管理調遣,以防節外生技。

    但對吳三桂而言,卻是其斥大辱,因為自己為滿清掃清所有判賊,立下“漢馬功勞”,到頭來還要被削減,實為可恨之極。吳三桂想割據南方的幻想雖然被赴滅,但又激起了更大的野心私慾。

    1673年,終因三藩削減下詔的激怒,吳三掛發動三藩之亂,喊著反清復明口號,打著興明討虜旗幟,一路北上,確有一路勢不可擋之勢,待清軍緩過神後,調集軍為,轉為反攻時,終因吳軍長年生息,相互間密切配合性失調,加之此時,已是暮年的吳三掛還張絡著皇帝美夢大事,內部人心渙散,意見不一,軍情急轉直下,吳軍節節潰敗。

    1678年三月,迫不及待的吳三桂自立政權,自封為皇帝,自立國號“周",在衡州登基。

    死亡原因

    可能是因為軍情的危急,和時局對他的不利影響而造成。

    或是戎馬一生北戰南征落下的身心疲憊,生理機能等因素。

    亦或是登基後未能挽留住成圓圓其人而引起的思念抑鬱而造成。

    間或有登基初始,還未給兒孫創造一個穩固的基礎而焦慮。

    更或是已近七十歲的人了,已是所有事情經不起折騰的時候了。

    也可能全都包括,總之來說,屬各種因素引起的:身心焦慮,心情抑鬱,生理機能下降等因素造成的

    正常死亡

  • 5 # 一笑君王

    這要從吳三桂降清開始!首先明朝覆滅後,吳三桂有三條路可走!一降李自成,二降清,三出兵佔領北韓。四萬士兵,十萬家屬傾向降清,吳三桂原意借八旗兵平李自成,反被清利用,挾持他剿滅李自成。

    在雲南起兵反清,在戰況不利的情況下竟然稱帝,這讓好多人大失所望,諸多謀士大將開始分崩離析,導致吳三桂一敗塗地,王八進灶坑——憋氣又窩火!沒多久就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傷害低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