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相聲其實叫《三近視》 相聲《三近視》 今天這個節目叫什麼?<<三近視>>。那位說:“我們聽過這齣戲--<<四進士>>,沒聽說過三進士呀!”這“近視”跟那“進士”不一樣,這個“三近視”是三位近視眼。這三個人都不是外人,都是我本家叔叔。我這三位叔叔都是近視,我大叔那種近視叫“清晴”。那位說:“什麼叫‘清晴’啊?”一早兒哇什麼也看不見,叫“清晴”眼。我二叔的近視也有名兒:叫“熱湧”,一到晌午哇,哎呀!能叫駱駝絆一個大跟頭。我三叔那叫“雀蒙”,一個晚上什麼也瞧不見。 我這三位叔叔呀,嗬!鬧的那笑話多啦!還是我小的時候兒哪,有一次我大叔上南頂--在北京永定門外頭,五月初一開到五月十五,有廟會,現如今這集日還有哪。他上南頂逛去啦,走到半道兒他不知道還有多遠,他要打聽打聽。一瞧,路西里站著個人。其實不是人,是什麼哪?是墳地裡的石頭人--石人,石馬嘛!我大叔跟石頭人打聽起道兒來啦: “先生,勞駕勞駕,這兒離南頂還有多遠啊?” 他問了四五句,那石頭人能說話嗎?還在那兒站著。 “哎!你是聾子?” 這石冰人腦袋上落著個烏鴉,他這麼一晃搖手哇: “哎!聾子?” 烏鴉飛啦!他也樂啦: “嘿嘿,這人多死秧呀,問你道兒你不告訴我,哼,你的帽子讓風颳去啦,我也不告訴你!” 您瞧這眼睛耽誤多大事,這是我大叔。 我二叔啊,也有笑話兒呀。有一天,我二叔走在街上,有一位老太太買了一隻鵝--買鵝幹嗎呀?到我們北京是這個規矩:給兒子定親啊,定親之後要通訊,男的這頭兒給女的那頭兒得送只鵝去,大白鵝--夾著。我二叔瞧著挺白呀,眼神兒不老強的: “嗬,這棉花不錯啊!我說,您這棉花多少錢一斤啊?” 他說棉花。這老太太還只當是別人買了棉花,他跟別人說話兒啊,沒理他。我二叔走到跟前一邊兒拿手摸,一邊兒問: “老太太,這棉花多少錢一斤?” 他順著毛兒一摸,挺滑溜。 “哎喲,瞧錯了,豬油哇!” 他又當是豬油啦。 “這豬油多少錢一斤啊?” 他往這頭兒一摸呀,把鵝脖子攥住了,挺長。 “哎呀,藕哇!” 藕!他一使勁,鵝這麼一叫喚,他撒手啦。 “啊,喇叭!” 什麼他也沒說對。 我三叔哪,有一次人家請他聽夜戲回來,夏景天,才下過雨,有塊爐灰地衝得挺乾淨,地裡有根針,在地裡頭埋著半截兒,針尖兒在外頭露著,電燈一照,挺亮。我三叔犯了財迷啦: “鑽石!鑽石!哎呀!這玩意兒值錢!” 到跟前兒,伸手想撿起它來。一按,針尖兒衝上啊,紮了他一下子。 “哎呀嗬!蠍子!哎呀!蠍子!” 到電燈底下一瞧,流出一個血珠兒來,軟忽忽。 “哎呀不是蠍子,珊瑚子,珊瑚子!” 他拿手一捻,一片血。 “嘿!臭蟲!” 全沒說對呀! 我這三個叔叔分家過,他們親家哥兒仨呀,一宅分三院,前後臨街,大爺,二爺住在前頭那趟街,我這三叔住在後邊兒那趟街。夏景天兒,哥兒仨湊在一個院兒裡,沏上茶,一塊兒說話兒,涼快。說來說去呀就說到眼睛這兒來啦。怎麼哪?一個人哪,他要是有個缺點,他就單護著這點兒,他不說這點兒差,老說這點兒比別人強。大爺坐在躺椅上: “嗬!哎呀,老二,老三,你瞧我這眼睛啊近來好多啦,這蚊子在我眼前一飛呀,我就分得出這蚊子是公的是母的!” 我二叔一撇嘴: “得啦您哪,得啦您哪!上回您出門兒讓汽碾子給絆了一個跟頭!這圖嗎兒?連汽碾子都瞧不見,還瞧得見蚊子哪?” “我是夜眼哪,越到晚上越瞧得清楚!” 三爺說: “大哥,二哥,你們也別吵,也別說誰眼神兒好,咱們這衚衕口兒外頭有一座關帝廟,這關帝廟明天掛匾,咱們上那兒瞧這塊匾去,瞧瞧這匾什麼詞兒。瞧完了詞兒,瞧清楚的吃飯白吃。咱們哥兒仨賭頓飯,誰瞧不清楚誰請客。二位哥哥,我這個主意怎麼樣?” 大爺,二爺說: “好啦,就這麼辦啦,明兒咱們瞧匾去。” 哥兒仨定規好了。到十二點來鍾涼風也下來啦,二爺,三爺都回家睡覺去啦。 我大叔躺在炕上睡不著:不行,不行,明兒早晨一瞧匾,他們倆眼神兒都比我強,我一定瞧不清楚,請他們吃頓飯那沒什麼,還落個眼神兒不好,讓他們留話把兒!已經打賭了,怎麼辦哪?想了半天想起來啦:關帝廟的和尚知道這匾是什麼詞兒啊,我事先跟和尚打聽打聽,問明白了怎麼個詞兒,心裡有根,對!起來呀,上和尚廟。到廟門口兒拍門。 “和尚,和尚!” 叫了兩三聲,和尚出來了。怎麼哪?每天到十二點和尚要上回香,一聽外頭叫門,趕緊出來開門。 “哪位?” 開門一瞧: “嗬,張大爺,您請裡面!” “不價,不價,給您添點兒麻煩!” “什麼事,您哪?” “我聽說明天是給關老爺掛匾嗎?” “對啦,施主給掛的。” “跟您打聽打聽,這個匾文是什麼詞兒呀?” 和尚知道。和尚說: “是給關老爺掛的,四個字:義氣千秋。” “噢噢噢,義氣千秋!哈哈哈……勞駕勞駕!” 打聽完了走啦,和尚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關門回去睡覺。 廟門口兒上我二叔來啦。我二叔跟我大叔一個心思,也怕瞧不清楚,饒著請人吃飯還落個話把兒,也上這兒打聽來啦。他出衚衕兒,哥兒倆走對臉兒會誰也沒瞧見誰,您就知道眼神怎麼樣啦!到這兒叫門。 “當家的,和尚!” 和尚出來啦,開門一瞧是張二爺。 “嗬,施主,請裡邊坐!” “不價,不價,明兒這兒掛匾嗎?” 和尚說: “不錯,給關老爺掛匾。” “什麼詞兒呀?” “義氣千秋。” “義氣千秋!” 我二叔比我大叔心細: “這匾是什麼顏色呀?” “藍地兒金字。” “噢噢,藍地兒金字!哈哈哈……明兒見,明兒見!” 二爺走啦!和尚關門回去睡覺。廟門口兒上三爺又來啦。三爺也是睡不著覺哇,一個心思呀!打后街上這兒來啦! “和尚,和尚!” 和尚說: “今兒晚上別睡啦!” 和尚出來一瞧是張三爺。 “嗬,張三爺,您裡邊兒請!” “不價不價,明兒您這兒……” 剛說到這兒,和尚就說: “明兒這兒掛匾!給關老爺掛的,匾上是:‘義氣千秋’。藍地兒金字。” 就是我三叔年輕不是?他的心比誰都細。 “噢噢,有上下款兒嗎?” “有哪。” “上下款兒是什麼?” “上款兒啊,是年月日,紅字,下款兒是‘信士弟子某某某恭獻’,那個‘獻’字兒是紅的,剩下的是金字。” “是啦是啦,勞駕勞駕!” 他也走啦。他走啦,和尚也睡啦! 天一亮,大爺起來啦,漱口,正在攥著牙刷子漱口哪,二爺,三爺來啦: “大哥!” “啊,老二,老三,屋裡去,喝水。” “喝水?喝水乾嗎呀?回來再喝得啦嘛,咱們看匾去吧!” “走走走。” 把牙刷子往這兒一放,哥兒仨手拉手兒奔關帝廟來啦。一出口兒,其實這廟啊,山門在這兒,我這位大叔往那兒指: “得啦得啦,到啦到啦,別上跟前兒去,上跟前兒去誰都看得見,哈!賭這眼神嘛!你瞧!” 其實離著廟還遠哪! “這匾好啊,‘義氣千秋’!‘義氣千秋’!” 我大叔是文盲,他還要逞能: “你瞧這‘秋’字寫得多好!這‘秋’字兒的三點水兒多好!” 秋字兒哪兒有三點水兒?這不是瞎胡鬧嘛!二爺說: “大哥,你這眼神兒是好多了,原先瞧不清楚,現如今瞧得挺明白,‘義氣千秋’。可有一節,大哥,那麼大的字再看不見不是太難了嗎?您瞧是什麼顏色兒?您瞧字是什麼顏色兒,匾什麼顏色兒?” 大爺愣啦!心說:壞啦!昨兒晚上忘了問啦! 二爺說: “你看不清了吧!藍匾,字是金的!哎,我瞧得多清楚!” 三爺說: “二哥比大哥眼神兒強,可是呀,‘義氣千秋’那麼大的字好看,藍匾金字,叫太Sunny一照,那再瞧不清楚,不是眼睛太壞啦!您把上下款兒念念吧,上下款兒您念念。” 二爺沒詞兒啦,沒問哪!三爺說啦: “你們哥兒倆都不成,我念給你們聽聽,上款兒呀年月日,紅字,下款兒‘信士弟子某某某恭獻’,那個‘獻’字兒是紅的,剩下的是金字。哎,怎麼樣您哪?一字不差!我瞧得最清楚,你們哥兒倆誰請客,反正我是白吃呀!” 大爺說: “這麼著吧,老三一定白吃,‘義氣千秋’是我先瞧的,我也白吃,讓你二哥花錢。” 二爺說: “我不能花錢哪,我比您多瞧見點兒顏色啦,您得請客呀!這麼著得啦,您拿八成啊,我拿二成,老三白吃!” “我可不能拿,一定我得白吃。” 哥兒仨呀越說聲音越大,差點兒打起來。 這時候兒和尚出來啦,和尚一瞧是張家哥兒仨。 “嗬,老三位來得挺早!” “好,好,當家的,好啦好啦!” 把和尚揪過來啦。 “今兒您這兒掛匾對不對?” 和尚說: “不錯,掛匾。” “給關老爺掛的?” “是呀。” 大爺說: “‘義氣千秋’匾,對不對?” 和尚說: “對呀。” 二爺說: “藍地兒金字兒,對不對?” 和尚說: “對呀,沒錯兒。” 三爺說: “上下款兒是什麼什麼,對不對?” 和尚說: “全對呀。” “成啦,我們仨人拿這事兒賭頓飯,和尚您也跟著吃,聽您一句話,您說,誰輸誰贏?” 和尚一聽,樂啦! “我說你們哥兒仨呀請客吧,全輸啦,我一個人贏啦!我白吃,你們哥仨拿錢。” “你怎麼贏啦?” “你們來得太早,我這匾還沒掛哪!”
那個相聲其實叫《三近視》 相聲《三近視》 今天這個節目叫什麼?<<三近視>>。那位說:“我們聽過這齣戲--<<四進士>>,沒聽說過三進士呀!”這“近視”跟那“進士”不一樣,這個“三近視”是三位近視眼。這三個人都不是外人,都是我本家叔叔。我這三位叔叔都是近視,我大叔那種近視叫“清晴”。那位說:“什麼叫‘清晴’啊?”一早兒哇什麼也看不見,叫“清晴”眼。我二叔的近視也有名兒:叫“熱湧”,一到晌午哇,哎呀!能叫駱駝絆一個大跟頭。我三叔那叫“雀蒙”,一個晚上什麼也瞧不見。 我這三位叔叔呀,嗬!鬧的那笑話多啦!還是我小的時候兒哪,有一次我大叔上南頂--在北京永定門外頭,五月初一開到五月十五,有廟會,現如今這集日還有哪。他上南頂逛去啦,走到半道兒他不知道還有多遠,他要打聽打聽。一瞧,路西里站著個人。其實不是人,是什麼哪?是墳地裡的石頭人--石人,石馬嘛!我大叔跟石頭人打聽起道兒來啦: “先生,勞駕勞駕,這兒離南頂還有多遠啊?” 他問了四五句,那石頭人能說話嗎?還在那兒站著。 “哎!你是聾子?” 這石冰人腦袋上落著個烏鴉,他這麼一晃搖手哇: “哎!聾子?” 烏鴉飛啦!他也樂啦: “嘿嘿,這人多死秧呀,問你道兒你不告訴我,哼,你的帽子讓風颳去啦,我也不告訴你!” 您瞧這眼睛耽誤多大事,這是我大叔。 我二叔啊,也有笑話兒呀。有一天,我二叔走在街上,有一位老太太買了一隻鵝--買鵝幹嗎呀?到我們北京是這個規矩:給兒子定親啊,定親之後要通訊,男的這頭兒給女的那頭兒得送只鵝去,大白鵝--夾著。我二叔瞧著挺白呀,眼神兒不老強的: “嗬,這棉花不錯啊!我說,您這棉花多少錢一斤啊?” 他說棉花。這老太太還只當是別人買了棉花,他跟別人說話兒啊,沒理他。我二叔走到跟前一邊兒拿手摸,一邊兒問: “老太太,這棉花多少錢一斤?” 他順著毛兒一摸,挺滑溜。 “哎喲,瞧錯了,豬油哇!” 他又當是豬油啦。 “這豬油多少錢一斤啊?” 他往這頭兒一摸呀,把鵝脖子攥住了,挺長。 “哎呀,藕哇!” 藕!他一使勁,鵝這麼一叫喚,他撒手啦。 “啊,喇叭!” 什麼他也沒說對。 我三叔哪,有一次人家請他聽夜戲回來,夏景天,才下過雨,有塊爐灰地衝得挺乾淨,地裡有根針,在地裡頭埋著半截兒,針尖兒在外頭露著,電燈一照,挺亮。我三叔犯了財迷啦: “鑽石!鑽石!哎呀!這玩意兒值錢!” 到跟前兒,伸手想撿起它來。一按,針尖兒衝上啊,紮了他一下子。 “哎呀嗬!蠍子!哎呀!蠍子!” 到電燈底下一瞧,流出一個血珠兒來,軟忽忽。 “哎呀不是蠍子,珊瑚子,珊瑚子!” 他拿手一捻,一片血。 “嘿!臭蟲!” 全沒說對呀! 我這三個叔叔分家過,他們親家哥兒仨呀,一宅分三院,前後臨街,大爺,二爺住在前頭那趟街,我這三叔住在後邊兒那趟街。夏景天兒,哥兒仨湊在一個院兒裡,沏上茶,一塊兒說話兒,涼快。說來說去呀就說到眼睛這兒來啦。怎麼哪?一個人哪,他要是有個缺點,他就單護著這點兒,他不說這點兒差,老說這點兒比別人強。大爺坐在躺椅上: “嗬!哎呀,老二,老三,你瞧我這眼睛啊近來好多啦,這蚊子在我眼前一飛呀,我就分得出這蚊子是公的是母的!” 我二叔一撇嘴: “得啦您哪,得啦您哪!上回您出門兒讓汽碾子給絆了一個跟頭!這圖嗎兒?連汽碾子都瞧不見,還瞧得見蚊子哪?” “我是夜眼哪,越到晚上越瞧得清楚!” 三爺說: “大哥,二哥,你們也別吵,也別說誰眼神兒好,咱們這衚衕口兒外頭有一座關帝廟,這關帝廟明天掛匾,咱們上那兒瞧這塊匾去,瞧瞧這匾什麼詞兒。瞧完了詞兒,瞧清楚的吃飯白吃。咱們哥兒仨賭頓飯,誰瞧不清楚誰請客。二位哥哥,我這個主意怎麼樣?” 大爺,二爺說: “好啦,就這麼辦啦,明兒咱們瞧匾去。” 哥兒仨定規好了。到十二點來鍾涼風也下來啦,二爺,三爺都回家睡覺去啦。 我大叔躺在炕上睡不著:不行,不行,明兒早晨一瞧匾,他們倆眼神兒都比我強,我一定瞧不清楚,請他們吃頓飯那沒什麼,還落個眼神兒不好,讓他們留話把兒!已經打賭了,怎麼辦哪?想了半天想起來啦:關帝廟的和尚知道這匾是什麼詞兒啊,我事先跟和尚打聽打聽,問明白了怎麼個詞兒,心裡有根,對!起來呀,上和尚廟。到廟門口兒拍門。 “和尚,和尚!” 叫了兩三聲,和尚出來了。怎麼哪?每天到十二點和尚要上回香,一聽外頭叫門,趕緊出來開門。 “哪位?” 開門一瞧: “嗬,張大爺,您請裡面!” “不價,不價,給您添點兒麻煩!” “什麼事,您哪?” “我聽說明天是給關老爺掛匾嗎?” “對啦,施主給掛的。” “跟您打聽打聽,這個匾文是什麼詞兒呀?” 和尚知道。和尚說: “是給關老爺掛的,四個字:義氣千秋。” “噢噢噢,義氣千秋!哈哈哈……勞駕勞駕!” 打聽完了走啦,和尚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關門回去睡覺。 廟門口兒上我二叔來啦。我二叔跟我大叔一個心思,也怕瞧不清楚,饒著請人吃飯還落個話把兒,也上這兒打聽來啦。他出衚衕兒,哥兒倆走對臉兒會誰也沒瞧見誰,您就知道眼神怎麼樣啦!到這兒叫門。 “當家的,和尚!” 和尚出來啦,開門一瞧是張二爺。 “嗬,施主,請裡邊坐!” “不價,不價,明兒這兒掛匾嗎?” 和尚說: “不錯,給關老爺掛匾。” “什麼詞兒呀?” “義氣千秋。” “義氣千秋!” 我二叔比我大叔心細: “這匾是什麼顏色呀?” “藍地兒金字。” “噢噢,藍地兒金字!哈哈哈……明兒見,明兒見!” 二爺走啦!和尚關門回去睡覺。廟門口兒上三爺又來啦。三爺也是睡不著覺哇,一個心思呀!打后街上這兒來啦! “和尚,和尚!” 和尚說: “今兒晚上別睡啦!” 和尚出來一瞧是張三爺。 “嗬,張三爺,您裡邊兒請!” “不價不價,明兒您這兒……” 剛說到這兒,和尚就說: “明兒這兒掛匾!給關老爺掛的,匾上是:‘義氣千秋’。藍地兒金字。” 就是我三叔年輕不是?他的心比誰都細。 “噢噢,有上下款兒嗎?” “有哪。” “上下款兒是什麼?” “上款兒啊,是年月日,紅字,下款兒是‘信士弟子某某某恭獻’,那個‘獻’字兒是紅的,剩下的是金字。” “是啦是啦,勞駕勞駕!” 他也走啦。他走啦,和尚也睡啦! 天一亮,大爺起來啦,漱口,正在攥著牙刷子漱口哪,二爺,三爺來啦: “大哥!” “啊,老二,老三,屋裡去,喝水。” “喝水?喝水乾嗎呀?回來再喝得啦嘛,咱們看匾去吧!” “走走走。” 把牙刷子往這兒一放,哥兒仨手拉手兒奔關帝廟來啦。一出口兒,其實這廟啊,山門在這兒,我這位大叔往那兒指: “得啦得啦,到啦到啦,別上跟前兒去,上跟前兒去誰都看得見,哈!賭這眼神嘛!你瞧!” 其實離著廟還遠哪! “這匾好啊,‘義氣千秋’!‘義氣千秋’!” 我大叔是文盲,他還要逞能: “你瞧這‘秋’字寫得多好!這‘秋’字兒的三點水兒多好!” 秋字兒哪兒有三點水兒?這不是瞎胡鬧嘛!二爺說: “大哥,你這眼神兒是好多了,原先瞧不清楚,現如今瞧得挺明白,‘義氣千秋’。可有一節,大哥,那麼大的字再看不見不是太難了嗎?您瞧是什麼顏色兒?您瞧字是什麼顏色兒,匾什麼顏色兒?” 大爺愣啦!心說:壞啦!昨兒晚上忘了問啦! 二爺說: “你看不清了吧!藍匾,字是金的!哎,我瞧得多清楚!” 三爺說: “二哥比大哥眼神兒強,可是呀,‘義氣千秋’那麼大的字好看,藍匾金字,叫太Sunny一照,那再瞧不清楚,不是眼睛太壞啦!您把上下款兒念念吧,上下款兒您念念。” 二爺沒詞兒啦,沒問哪!三爺說啦: “你們哥兒倆都不成,我念給你們聽聽,上款兒呀年月日,紅字,下款兒‘信士弟子某某某恭獻’,那個‘獻’字兒是紅的,剩下的是金字。哎,怎麼樣您哪?一字不差!我瞧得最清楚,你們哥兒倆誰請客,反正我是白吃呀!” 大爺說: “這麼著吧,老三一定白吃,‘義氣千秋’是我先瞧的,我也白吃,讓你二哥花錢。” 二爺說: “我不能花錢哪,我比您多瞧見點兒顏色啦,您得請客呀!這麼著得啦,您拿八成啊,我拿二成,老三白吃!” “我可不能拿,一定我得白吃。” 哥兒仨呀越說聲音越大,差點兒打起來。 這時候兒和尚出來啦,和尚一瞧是張家哥兒仨。 “嗬,老三位來得挺早!” “好,好,當家的,好啦好啦!” 把和尚揪過來啦。 “今兒您這兒掛匾對不對?” 和尚說: “不錯,掛匾。” “給關老爺掛的?” “是呀。” 大爺說: “‘義氣千秋’匾,對不對?” 和尚說: “對呀。” 二爺說: “藍地兒金字兒,對不對?” 和尚說: “對呀,沒錯兒。” 三爺說: “上下款兒是什麼什麼,對不對?” 和尚說: “全對呀。” “成啦,我們仨人拿這事兒賭頓飯,和尚您也跟著吃,聽您一句話,您說,誰輸誰贏?” 和尚一聽,樂啦! “我說你們哥兒仨呀請客吧,全輸啦,我一個人贏啦!我白吃,你們哥仨拿錢。” “你怎麼贏啦?” “你們來得太早,我這匾還沒掛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