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畝仙客
-
2 # 文史劉磚家
王敦,字處仲,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曾與王導一同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成為當時權臣,後來病逝,享年五十九歲。
一、出身官宦之家,娶公主為妻
王敦的父親王基是御史臺的官員,他的堂弟王導是西晉司徒,自己又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官居太子舍人。太子舍人相當於太子的秘書和侍從,相當於東宮的辦公室主任。這樣的出身和與朝廷的關係,使得他離權利中心很近,是典型的官二代。因為經常在一起共事,王敦長了不少見識,鍛鍊了才幹。
王敦,字處仲,司徒導之從父兄也。父基,治書侍御史。敦少有奇人之目,尚武帝女襄城公主,拜駙馬都尉,除太子舍人。二、為人剛強隱忍,沒有憐憫之心
當時的王愷和石崇都是朝廷大員,生活十分奢侈,經常在一起喝酒。這王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石崇是西晉開國功臣的後代,兩人經常在一起鬥富。有一次在席間,有一個歌女在吹笛子的時候音律沒把握好,王愷當場發怒,上前殺死了這個歌女,在坐的所有人都大驚失色,只有王敦面不改色,非常鎮定。
時王愷、石崇以豪侈相尚,愷嘗置酒,敦與導俱在坐,有女伎吹笛小失聲韻,愷便驅殺之,一坐改容,敦神色自若。還有一次去王愷家做客,王愷安排在場的侍女給請來的客人敬酒,而且規定,如果客人喝不盡杯中酒,這個敬酒的侍女就要被殺。當敬酒樊了王敦、王導面前時,王敦不肯拿起酒杯,敬酒的侍女異常害怕,臉色大改,王敦卻根本不理會,並不同情,連酒杯都不看一下。雖然,他的堂哥王導平日裡也不喝酒,但如果不喝,就會多一條無辜的人命。於是拿起酒杯,勉強喝完了杯中酒。王導回去就感嘆說:王敦為人剛強隱忍,沒有憐憫之心,他這個人肯定不會善終的。
三、審時度勢,亂世出英雄
趙王司馬倫篡位作亂,王敦的叔父王彥當時是兗州刺史,司馬倫派遣王敦去慰勞王彥的部隊。正好其他各諸侯王都起兵響應討伐叛亂,齊王司馬冏發檄文給王彥,一起平亂。王彥因害怕司馬倫兵強馬壯,不敢答應。這時王敦在一旁極力勸說王彥起兵響應其他各王,最後叛亂平定,王彥立了大功。王敦的官也越做越大。
惠帝反正,敦遷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大鴻臚、侍中,出除廣武將軍、青州刺史。四、竭力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件事值得注意。一是永嘉初年,王敦做了中書監。王敦將襄城公主的侍婢都分發給將士,又把金銀財寶給分發給部眾後,自己一個人騎著一匹馬回到洛陽。可以看出他對手下將士很慷慨大方,可能由於這樣的原因,才使得周圍的人都願意跟著他幹。二是他對事情的發展判斷的很準。他斷定此時在滎陽遙控政權的太傅司馬越來朝,王敦認為他此行一定時有誅殺處罰,後司馬越果然收捕中書令繆播等十餘人,並處死。由余他的準確判斷,才躲過一劫。再到後來,王敦到揚州後與堂弟王導一起輔助司馬睿在江南地區建立名望,準備中興晉朝;因司馬睿依靠王敦及王導的才能建立力量,所以當時人有說:“王與馬,共天下。”
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所以,總結起來他的成功上位,既有自己本身的優越出身,也有處變不驚的驚人品質和能成大事的卓越才幹,還有時勢造英雄的亂世紛爭。最終,才能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權傾朝野,威震天下。
-
3 # 一個人的歷史
王敦出身是琳琅王氏,琳琅王氏是中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晉代四大盛門“王謝袁蕭”之首,是中古時期中原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素有“華夏首望”之美譽。琳琅王氏從秦漢時興起,延續到唐末五代,直到南朝後走向衰弱。說到王敦可能大家很陌生,但如果提到王翦、王賁,大家就知道琳琅王家的底蘊了,沒錯,輔佐始皇帝剿滅六國的大將王翦、王賁兩人就出自琳琅王氏。
才學過人的駙馬,東宮太子的嫡系。王敦年輕時相貌俊秀,生性灑脫,善於評鑑人物,精通《左氏春秋》,尤喜清淡,深得族兄王戎讚賞。這位王戎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就是三國至西晉時的名士,竹林七賢之一。他因娶晉武帝之女襄城公主為妻,被拜為駙馬都尉,後又擔任太子舍人。說到這裡大家會發現,王敦之所以能成事,有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他的妻子襄城公主,一個就是太子。
一帆風順的仕途,出了一點小插曲。但一個女人的出現,打亂了王敦的仕途,這個人就是晉武帝的兒媳,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鳳。賈南風廢除太子司馬遹,將其送往許昌幽禁,並禁止東宮的官屬送行,王敦違反禁令與同僚在路側送行,結果被收捕入獄,本來是要被砍頭的,但在河南尹樂廣,都官從事孫琰的營救下,最終得以釋放。按道理王敦得罪了賈南風,不會再被啟用,可後來王敦又被改任為給事黃門侍郎。這個官位雖然不高,但是卻能侍奉在皇帝左右,負責傳達詔命。
琳琅王氏的支援,東晉王朝的建立。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西晉八王之亂開始,在這個亂世之中,王敦在族兄王衍的庇護下,外任廣武將軍,青州刺史,後又被徵拜為中書監。當時天下大亂,王敦將襄城公主陪嫁侍婢百餘人全部許配軍中將士,散進府中庫財,獨自返回洛陽。這個時候,王敦結交了一個關鍵人物,就是琳琅王司馬睿。王敦的從弟王導在司馬睿幕府擔任安東司馬,深受司馬睿信任。王敦於是和王導一起共同幫助司馬睿在江東樹立威望,使得司馬睿逐漸獲取了江東士族的擁戴。
王與馬,共天下。在王敦、王導的幫助下,司馬睿在建武元年稱晉王,建立東晉,於次年正式稱帝,史稱晉元帝。王敦此時已升任徵南大將軍,又進拜大將軍,加侍中、江州牧。司馬睿能立國於江南,是因為得到了南北門閥大族的支援,其中琳琅王氏在其中起到的是決定性的作用,故而在東晉建立後權勢極盛。王導內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權,王室子弟皆位居要職,以至於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但是位高權重必然引起君主的猜忌,王敦的命運似乎在冥冥之中,已經有所預示。
-
4 # 南方鵬
成語“蜂目豺聲”源自相學,有記載的先後有二人,一是春秋時殺父奪位的楚國商臣,另一個就是王敦。大臣潘滔看到王敦的相貌時稱奇不已,對他說,你蜂目已露,但豺聲未發,面相體現後會殺人,但也會被人所殺。王敦出身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家族高官名人輩出,他的初上位,應該是透過皇家與世家豪族妥協的產物九品中正制走上朝堂的,以王氏家族在當地和朝廷的勢力,如王祥,二十四孝之一,又如王雄,曹睿時採用刺客殺死軻比能而造成鮮卑大亂,從而瓦解異族與吳蜀勾結夾擊的危險。
王衍為加固王氏家族勢力的策略下,封王澄為荊州刺史,王敦為青州刺史,還是地近族望,打算為後舉力援。誰知永嘉之亂,匈奴攻入洛陽,王衍被抓後殺死,王敦在地方掌權。待到王導擁立司馬睿南渡建業,於是族兄弟合力,共建東晉,成為擁立功臣,被晉元帝封為大將軍,江州刺史,後來權勢遮天,功高遭忌,惹出了不少事。
回覆列表
因為家世好。司馬睿的皇位,琅琊王氏一族出了不少的力。當時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而王敦就是琅琊王氏的一員。
琅琊王氏是幾百年的名門望族,他們壟斷財富,甚至知識,所以王氏一族,個個才學出眾,品性優良。王敦因為長得相貌端正,早年間就娶了晉武帝的女兒,官拜駙馬都尉,太子舍人。
王敦立身亂世,司馬倫作亂,王敦的叔父王彥畏懼司馬倫兵馬強盛,不敢反抗。這時王敦力勸王彥舉兵,不久後,司馬倫就兵敗被殺。晉惠帝復位之後,又給王敦升了一些官。後來又經天下大亂,王敦與他的弟弟王導一起支援司馬睿, 幫助司馬睿獲得江東世家大族的支援,建立了東晉。
但是後來的王敦,因為權力太重遭到忌憚。王敦外掌兵馬,他弟弟王導內理朝政,王氏一族子弟皆身居要職,遭到了司馬睿的忌憚。司馬睿開始重用其他心腹,並且逐漸疏遠王氏子弟,這讓王敦很反感。再加上王敦身居要職,逐漸開始擅權,令司馬睿十分害怕。當時王敦想讓親信擔任相州刺史,但司馬睿拒絕。王敦開始逐漸不滿司馬睿,以致後來舉兵造反,攻打建康。司馬睿大怒,判定王敦為大逆。但是在朝中,琅琊王氏一族的人,卻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後來王敦逼近皇城,司馬睿無奈,派使者求和,同時宣佈王敦無罪,並將所有的朝政交給了王敦,司馬睿被徹底架空。
王敦掌管朝政以後,對不服從自己,反對自己的人進行了清洗,以圖篡位。但這時王墩身染重疾,有許多人明裡暗裡的反對王敦,有的甚至宣稱王敦已死,以鼓舞士氣。王導等人更是為他發喪,王敦大怒,當日氣死。
我記得有一本書上這樣評價王敦,“卿本佳人,奈何做賊。”何必呢?出身這麼好,又這麼有才華,何必要在歷史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