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慕鄉關
-
2 # 晉公子
破郢
公元前506年11月。
對養尊處優,享受慣了和暖薰風的楚國來說,這注定是一個最難熬的嚴冬。
就在這個冬天,一支由三萬徒兵組成的軍隊神不知鬼不覺地突然出現在了漢江東岸。要不是定睛遠眺,遙遙望見吳王闔盧招展的帥旗,在溫暖的半地下宮殿裡醉生夢死的楚國高層還不知道吳國的兵鋒已經如寒霜一般直抵郢都城下了!
自先君熊繹建立楚國以來,還從來沒有哪一支外國軍隊能夠進逼到距離楚國首都如此之近的地方。
曾經親自規劃並主持了郢都城防建設工程的令尹子常這時終於意識到,一旦漢江防線——這道最後的屏障被吳軍突破,哪怕郢都有金城湯池,也難逃玉石俱焚的厄運。
望著坐困愁城的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戍獻策道:“請令尹大人率領楚軍主力利用漢江天險構築防禦,務必將吳軍阻滯在漢水東岸。而我則北上方城,盡起申、息之師,南下截斷吳軍的退路。到了那時,令尹率師濟江以攻其前,我趁勢以躡其後,腹背夾攻,破吳必矣!”
方寸已亂的子常只得依計行事。可沈尹戍前腳剛走,後腳,子常堅守的決心就開始動搖了。
屬將武城黑跟子常分析道:“吳軍的盾、甲大都是木質的,而我軍的盾、甲大都是革制的。江邊寒溼,皮革的盾、甲一旦受潮便易於穿刺,所以長期對峙於我軍不利。不如儘早渡江,主動尋戰,以優勢之兵力一舉破敵。”
作為一個摧鋒陷陣的將軍,武城黑對戰術細節的考慮不能說毫無道理。而且即便拋開這些戰術細節上的顧慮,從宏觀戰略上分析,楚軍要長時間堅守漢江防線,等待左司馬沈尹戍回援也有相當的困難。
江河防禦自古以來就是讓無數兵家頭疼不已的事兒。它之所以棘手,是因為防守方正面遼闊,兵力分散。一旦對進攻方的搶渡地點判斷不準、設防不嚴而讓進攻方撕開口子,就很可能導致整個江防體系的全線崩潰。
要知道,江對岸的吳軍指揮官可是神出鬼沒的兵聖孫武,他撰寫的《孫子兵法》上說:“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孫子兵法·虛實篇》)。在此前攻入楚境的過程中,孫武成功避開了楚國重兵設防的方城山和隨棗走廊,兩次完美地詮釋了“善攻者”的戰爭藝術。
已經吃了兩茬兒虧的楚軍能準確地猜出他下一步的攻擊方向,並作出及時的堵防嗎?
更糟糕的是,此時吳王闔廬的身邊還有伍子胥和伯嚭兩位自楚國叛逃而來的大臣。他們對楚國境內的關隘險要、軍政民情瞭如指掌。有他們給吳軍發蹤指示,楚國的漢江防線對吳國幾乎是透明的。
敵情難以判斷,自己的虛實卻讓人家瞧了個一清二楚。在這種情況下,沈尹戍口中的漢江之險還有幾分值得憑恃,只怕是要打上一個問號了。
與其被動防禦吳國的進攻,不如搶先下手——萬一打贏了呢?
或許就是這樣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作祟,令尹子常最終下達了揮師渡江,相機決戰的命令。而楚國的災難也隨之降臨了。
渡江之後,楚軍連續三次與吳軍合戰,都沒能有效地殺傷對方。到了十一月庚午(也就是十九日)這一天,兩軍在柏舉進行了最後的較量。
吳王闔廬的弟弟夫蓋以所部五千人為先鋒,冒著漫天箭雨瘋狂地衝擊子常的親兵衛隊。
衛隊潰散了,楚軍大陣隨即陷入混亂。吳軍追亡逐北,流血漂櫓。在短短十天之後就一舉攻陷了郢都。
狼狽的楚昭王被迫帶著自己的妹妹季羋逃出都門,往南方的雲夢澤藏身避難。一行人踉踉蹌蹌地趕到睢水之畔,為了擺脫吳軍的尾隨追擊,昭王不得已命令針尹固將馱運輜重的象群組織起來,在大象的尾巴上栓起點燃的火把,驅使這些受了驚的龐然大物衝向追兵。
趁著象群驚起的一片混亂,楚昭王倉皇地逃向南方。在他身後,郢都已經被兵火吞噬。歷世積攢的高府之粟被付之一炬,象徵著至尊王權的九龍之鐘被砸得四分五裂,甚至連先君楚平王的墳墓也遭到了叛臣伍子胥的無情鞭撻……
世事無常,當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就在三十年前,楚國還是天下仰望的霸主。轉瞬間卻陷入了國破家亡的窘境。
楚國的迅速墮落是因為什麼呢?
有人說是因為它不幸與英勇尚武的吳國為鄰。
這恐怕未必。我們不妨參照一下與楚國平分霸權的晉國。
北方霸主晉國長期同虎狼之秦比鄰而居,但在秦、晉交鋒中吃虧的往往是秦國。因為晉國憑藉自己諸侯盟主的身份可以號召諸侯一致攻秦。最典型的戰例便是公元前578年的麻隧之戰。晉厲公糾集八國聯軍伐秦,在麻隧大敗秦軍。這窩心腳踹的,讓赳赳老秦在好長時間裡都緩不過氣兒來。
與晉國一樣,楚國也是諸侯共尊的盟主。
但從楚靈王三年(公元前538年)聯合諸侯圍毆吳國算起,三十年間,楚國先後七次伐吳,卻越打越弱。不但打到眾叛親離,甚至打到了山河破碎。
為什麼命運之神不像青睞晉國那樣眷顧楚國呢?這三十年盛極而衰,終至光芒散盡的苦旅,楚國是怎樣走過來的?
在接下來的文字裡,就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聊一聊“吳師入郢”的原委始末。而要講清楚這件國家悲劇的前因,我們的話由還得從三十年前楚靈王召集的那次諸侯會盟說起。
回覆列表
題主說的吳王應該指的是吳王闔閭。
春秋時期,國與國打架稀鬆平常,尤其是相鄰的國家,所謂:遠交近攻,你不打我我就打你,搶錢搶糧搶地盤搶女人,說不上誰對誰錯。
但公元前519年這次戰爭卻非常有意思,兩國邊境的採桑女因為採桑大打出手,最終引發了衝突,本來是一件小事,但兩國多年積累的矛盾放大了衝突的意義,雙方大打出手。楚國的軍隊主力在北方,調兵緩慢,被吳國鑽了空子,還是將軍的闔閭攻取了楚國的居巢和鍾離二城。
正在此時,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兩國此後幾十年的命運
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國貴族,父兄被楚平王冤殺,他逃到吳國希望藉助對方的力量報仇,所以藉此機會進言吳王僚繼續攻打楚國。而志在奪位的闔閭卻阻止了他,各懷鬼胎的雙方一來一回,搞清楚了對方的心思,共同的目標讓他們結為盟友。
最終闔閭利用伍子胥推薦的刺客專諸刺殺了吳王僚,登上大位。
闔閭是個非常有野心的人,西邊的楚國,東南的越國在他看來都是吳國的威脅,尤其是楚國,實力強大,遲早會對吳國造成威脅,所以他上臺以後勵精圖治,整頓軍事,不但重用伍子胥,還引入了一代用兵大師孫武。在這兩人的幫助下,吳國連續擊敗楚國,闔閭九年(前506年),吳軍攻陷楚國首都,創造了春秋時期首個大國首都被攻陷的先例。
吳王闔閭十一年(前504年),闔閭派太子夫差率軍再次討伐楚國,攻取了楚國的番邑,迫使楚國遷都於鄀,此時的吳國國力到達頂峰。
如果不是申包胥用眼淚請來救兵,加之越國落井下石,楚國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吳國問鼎中原也說不定,可惜後來夫差不爭氣,被美色迷惑,葬送了大好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