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東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三公權力的進一步削弱和尚書檯作用的擴 大,到後期,“三公”的權力已經遠遠不如尚書檯了。 早在西漢時,漢武帝為了削弱丞相的權力就開始不斷加強尚書檯的權力,形成了中外朝 的格局。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輔政,此職儘管位在丞相以下,但實權則在丞 相以上。 自霍光以後掌權重臣大多都以大司馬大將軍或大司馬車騎將軍的身份輔政,三公的 地位開始上升。 漢成帝統治末期,成帝又將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將大司馬、大司空的俸祿提高到與丞 相相等,從而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與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到哀帝時,漢哀帝又改丞相 名為大司徒,仍以大司馬之職為重。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以後,仍置三公,但把大司馬改稱太尉,掌軍事;大司空改稱司空,由 掌監察改負責土木工程,如營造城邑、修築溝洫等;大司徒改稱司徒,只管民政。為了分散 三公權力,防止專斷,光武帝還規定國有大事,必須由3人共同負責,而且1人有罪,3人同 當。 這樣一來,從前聲名顯赫、手握實權的三公,到東漢時已經徒有虛名,實權都轉移到了 尚書檯。 不僅如此,光武帝還進一步擴大了尚書檯的規模和權力: 首先,尚書檯除了設定原來就有的主官尚書令外,另設了尚書僕射為副,還下設吏曹, 主管官吏的選舉和祭祀;二千石曹主管司法訴訟;民曹主管修繕、功作、鹽池、園囿事務; 三公曹主管考課諸州郡事務;南北主客曹主管少數民族及對外事務;中都官曹主管治安。 六 曹設尚書1人,下轄侍郎6人、令史3人。尚書檯直接對皇帝負責,朝廷和地方的各種政務 完全透過尚書檯,最後總攬於皇帝。 其次,尚書還可以以皇帝代理人的身份,受理天下奏章,皇帝的詔書均由尚書撰寫和下 達。而三公有事也要透過尚書來傳達,就連三公舉薦的官吏也要由尚書來定取捨。 這樣,尚 書檯實際上已經取代了三公府的地位。 此外,東漢時還常有太傅、三公、大將軍等加錄尚書事頭銜,參與中樞決策。如光武帝 時卓茂以太傅錄尚書事,章帝時趙熹以太傅錄尚書事。這種做法,從制度上提高了尚書檯的 地位,明顯地表現出尚書檯從非制度化向制度化方向發展的軌跡。

  • 2 # 史詩韻澀

    尚書在秦和西漢初年,僅是九卿少府的屬官,秩六百石,待遇非常低。到東漢建立後,劉秀就加大尚書的權力,正式成立尚書檯,尚書由事務官變為政務官,秩千石。其下還設有尚書僕射,六曹即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曹。尚書檯直接對皇帝負責,成為皇帝的決策機構,三公九卿只負責受命辦事。三公或大將軍只有加“錄尚書事”頭銜才能參與決策。六曹尚書的職務與三公九卿所掌相重的事務,並且凌駕於三公九卿之上。

    “雖置三公,事歸臺閣”、“及光武親總吏職,天下事皆尚書”。

  • 3 # 文物考古聊歷史

    這個問題提的真得很好(這不是彩虹屁)!趕巧兒了,上週六去曉書館恰好看了相關的內容。哈哈~

    “尚書檯”相當於一個部門,由多名成員組成。對於尚書檯,《後漢書·李固傳》中說:“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下之有北斗。”由此可見,尚書檯對於皇帝的重要性。不過,我覺得與其說是尚書檯凌駕於三公之上,不如說是一定程度上架空了“三公”的權力。

    漢代的“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西漢末年時出現。漢哀帝時罷丞相置司徒,漢武帝時罷太尉置大司馬,漢成帝時罷御史大夫置大司空。對於漢代“三公”中的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有些人可能會感覺比較陌生,其實其職能與未改之前還是類似的。不過,改名的舉動很大程度上是降權的意思。這個後面會再細說。

    “大臣有罪,則尚書劾之……吏追捕有功,則上名尚書,因錄用,刺史奏事京師,則見尚書。”也就是說此時的尚書檯把持著言路,可以左右官員的選拔任用,還能參與刑獄誅賞。前面也說了尚書檯的成員是宦官,漢末宦官之禍的源頭就在此。

    尚書檯的起源及在西漢的發展

    “尚書檯”是漢末才有的,隸屬於皇帝。但尚書之職能是在戰國時代就有的,如魏國的“主書”、齊國的“掌書”就是尚書的前身,只不過那個時候還不叫“尚書”,那個時候的他們的主要工作也就是管理一下文書。“尚書”一詞是在秦朝時出現的,秦時有尚書令、尚書僕射、尚書丞,統稱為尚書。這個時候的尚書主要是負責在皇帝與丞相之間傳遞文書。

    太史令司馬遷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獨攬大權,改用宦官為尚書,並且還將尚書之名改為“中書”。太史公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後不就是擔任了“中書令”一職嘛。司馬遷雖然擔任了中書令一職,但是他在給友人的書信《報任安書》中的言辭是何等的謙卑:

    “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說自己是“掃除之隸”,是如僕人一般的存在,在皇帝跟前根本沒有什麼話語權,所以幫不了這位友人。尚書令是尚書中的頭,所以,從《報任安書》中可以看出此時的尚書是沒什麼實權的。

    同時,漢武帝時罷太尉為大司馬,也為後代開了一個頭,在這之後,經過漢成帝、漢哀帝兩朝,最終確立了“三公分權”的制度,也形成了“尚書檯”,尚書檯的人數在此過程中也擴充了。但此時的尚書檯仍然沒什麼直接參與朝堂之事的權力的。

    在西漢後期出現了一個關鍵性的人物——王莽。王莽一個外姓臣子權傾朝野,以致於後來發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而王莽在此之前就做過三公之一的“大司馬”。王莽第一次當大司馬是在漢成帝時,此時還不是王莽權力的巔峰時期,漢哀帝繼位後,王莽也曾被迫辭官回鄉。然而王家勢力過於強盛,王莽在朝野、在民間的口碑也較好,後來又不得不重新召回王莽,直到漢哀帝駕崩,王莽又重新做回“大司馬”,這也是王莽走向巔峰的開始。

    東漢時,尚書檯的權力與皇帝的命運休慼相關

    之所以要說提到王莽,是因為王莽對於東漢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影響很大。而正是從劉秀開始,尚書檯的權力開始慢慢高漲。或許,在劉秀看來,王莽身為外臣而能成功篡漢,與他身為“大司馬”有莫大的關係。因此,光武帝劉秀即位之後要藉著提升尚書檯的地位來打壓三公的權力。尚書檯的人數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充。

    東漢的尚書檯有尚書令、尚書僕射(相當於副的尚書令)、尚書左、右丞各一人、六曹尚書6人(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及尚書侍郎36人。雖然他們的官階不大,但卻是“官小權大”。他們的權力包括:

    ①選用官吏之權。東漢時選取官員的手段之一的歲舉由三公主考,需要經過尚書的複查。

    ②彈劾官吏及執行誅罰。由於尚書屬於皇帝的近臣,不在地方任職,所以,在朝堂之上有大臣不合規矩的,尚書可以彈劾他。哪位大臣不合皇帝心意的,尚書也要奉皇帝之命劾奏等等。

    所以,尚書檯一定程度上分割了三公的權力,但要說明的是在東漢時,尚書檯的權力並非一直凌駕於三公之上,而是權力在二者之間不斷往復。其實很好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古往今來,權力的天平並不會一直傾斜於一方。東漢的宦官只要只要加有“平尚書事”、“錄尚書事的頭銜,基本上就控制了整個尚書檯,也因此最終造成了尚書檯對皇權的“反噬”。

    不過,宦官及尚書檯之所以能走到權力的中心,以致於在某些時候凌駕於三公之上,和東漢的皇帝也有很大的關係。東漢時,從漢和帝開始,皇權更替的速度實在太快了。皇帝即位之初尚年幼,因此不能參政,沒到親政的年紀又早早的駕崩了。

    在皇帝不能親政的前提下,皇權往往會落到太后及部分朝中大臣的手中,太后身居後宮,除了家人,所能信任的、依靠的無非是身邊的宦官。並且,某些時候,皇帝及太后還要靠著宦官上位。《三國演義》裡十常侍曾吐槽何進及何後“她們家不過是殺豬的,當初若不是我們抬舉她,她也能有今天。”這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結語:

    尚書檯的設立本是皇帝為了與朝堂上權臣的對抗,在權力確實順利的從朝堂之上轉移到了皇帝的“臥室”的同時,也埋下了很大的隱患。西漢時,在皇帝勤政或皇權更替相對較為正常的情況下沒什麼問題,然而,不是每一位漢代皇帝都能有漢武帝那樣的雄才偉略,也不是每一位皇帝都能勤政,(不是每一位皇帝都能活到親政的年紀)。因此,導致最終大權旁落近侍。可以說,尚書檯的榮辱與東漢皇帝的命運是休慼相關的。尚書檯之於兩漢的皇帝(不能說是對於漢朝,皇帝的權力並不能代表漢朝的興衰)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新寶馬3系長軸運動版和全新奧迪A6L丐版選擇哪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