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師6692

    一方面,範濉的確怕滅趙後白起功高蓋世,秦國自商鞅變法後以軍功為大,滅國之功在身的白起不僅在軍事上成為秦國的第一人更可能在政治上取得巨大聲望徹底壓倒他作為丞相的政治第一人的地位。所以無論如何要制壓住白起的不世之功。另一方面秦趙的長平之戰打了足3年,兩國可說是頃舉國之力在進行一場生死之戰。秦國雖勝但國力損耗巨大。且3年鏖戰之後雖然取勝全軍士氣高漲但軍隊疲乏一旦受挫士氣回落後後遺症會接踵而至,軍隊其實也需要休整。也只有白起這樣的軍事天才才有能力誇口一鼓作氣直下邯鄲。而且滅趙後,秦國軍隊必然疲乏無以為繼,這時其他5國態度如何就很關鍵,是聯合來攻還是默許趙滅,這個就很耐人尋味了。至少歷史程序看5國是不會坐等趙滅的,兩年後秦趙的邯鄲之戰就是明證!所以從大戰略看議和撤退是可取的行為。但從軍事角度看乘勝追擊,一鼓作氣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觀察後來秦國統一天下的程序來看給秦國帶來最大麻煩的還是趙國和趙國的李牧!用此很多人惋惜白起那句邯鄲指日可下的豪言,因為如果事情真像白起所言則趙國早滅,李牧也不可能出現在抗秦前線,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對手就沒有了趙國!

  • 2 # 君山話史

    在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大軍,約佔全部軍隊的四分之三。也就是說,趙國正規軍只剩下十五萬左右。若是白起挾勝利之威,長驅直入,趙國恐怕就要完蛋了。

    可是這個時候,秦昭王卻下了個退兵的命令,著實非常蹊蹺。

    秦昭王為何會下命令停止進軍呢?原來這都是范雎的主意。

    據史書所記,長平之戰後,不僅趙國舉國恐慌,南韓也惶惶不可終日。唇亡齒寒,要是趙國早上完蛋了,晚上就輪到南韓。怎麼辦呢?韓王想到一個辦法,派個說客說去遊說范雎,阻止白起繼續挺進。

    派誰去呢?一般人可不行,乃是著名的縱橫大師蘇代。蘇代見范雎後,先獻上奇珍異寶,然後問:“武安君白起殺了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嗎?”范雎回答說:“是的。”蘇代又問說:“那麼武安君接下來就要攻打邯鄲嗎?”范雎答道:“那當然了。”

    表面上看,范雎與白起,一文一武,是秦國致勝的兩大法寶。然而,在范雎心裡,對白起十分防患。為什麼呢?因為范雎是靠打倒魏冉上位的,而白起則是魏冉一手提拔的將領。明白了這一層關係,蘇代一眼就看穿范雎的內心,他與白起決不會同舟共濟的。

    於是蘇代開始挑拔范雎與白起的矛盾。他說:秦國的最大對手就是趙國,要是趙國亡了,秦國就無敵於天下了。那麼秦國最大的功臣是誰呢?不是你范雎,而是武安君白起。白起這些年攻下的城池超過七十座,從楚國那下奪下鄢、郢、漢中,再北破趙國,就算曆史上的周公、召公、姜太公等人的功業也不能超過他。白起若滅了趙國,地位還能在你范雎之下嗎?

    自從范雎幫秦昭王奪回王權後,昭王對他言聽計從,地位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這玩意兒,一旦得到,沒有人肯放手的。要是白起竟因滅趙之功,爬到范雎頭上,范雎哪裡受得了。

    計將安出?

    蘇代早幫范雎籌劃好了:打仗你不如白起,搞外交白起就不如你了。現在趁趙國戰敗,讓趙王割讓土地求和,這割地之功,不就是你范雎的嗎?

    范雎聽了直點心。作為一名客卿,范雎又不是秦華人,談不上什麼愛國主義。他來秦國,是為了權力,不是來愛秦國的。秦國滅得了趙國與否,說實話,范雎並不在意,自己地位能保住,才是硬道理。

    於是范雎便對秦昭王說:“長平一戰,秦軍損失頗大,需要休整,不如同意趙、韓兩國割地休兵。”秦昭王這個人,在范雎到來之前,當了四十年的傀儡帝王,根本也沒多少主意。他對范雎向來是言聽計從,范雎講什麼,他就聽什麼。

    於是秦昭王下令白起停止進軍。趙國無力再戰,當然同意談和,割六座城池給秦國,南韓也割垣雍給秦國。秦昭王心滿意足,可是他哪裡知道,滅趙的良機,就這樣白白錯失了哩。

  • 3 # 0o囧掉全世界o0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武安君白起一戰坑殺趙國兵卒四十萬,趙國主將趙括陣亡。這一戰是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遭遇的最慘痛的一次失敗。趙國主力基本全部埋在了長平戰場,國內幾乎無再戰之兵。正當白起準備乘勝徹底滅亡趙國的時候,秦昭襄王卻在關鍵時候下令白起撤軍,使得白起功敗垂成。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昭襄王關鍵時候出昏招,放棄了這唾手可得的不世功業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將相失和

    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被全殲,趙國在軍事上已無法抵禦剛得大勝的秦軍。在秦軍分兩路攻佔皮牢、太原之後,韓、趙舉國恐慌,在這種背景下趙國派出了蘇代帶著大量的財貨出使秦國,意圖勸說昭襄王退兵。孫子兵法上說,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有時候,動用幾十萬士卒,耗費億萬錢糧都做不到的事情,可能人家動動嘴皮子就做到了你幾十萬人都做不到的事兒。蘇代很好的詮釋了孫子的這段名句。

    到達秦國的蘇代重金秘密買通了當時秦國宰相,應侯範睢的門客,得到了面見應侯的機會。面對這範睢,他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

    範睢輔助秦王多年,提出遠交近攻的國策,多年來成績顯著。憑著明確的戰略目標和白起這樣的良將,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先後敗韓,弱魏,破楚,使得秦國國力冠絕諸侯。有著這樣的成績,他也頗受昭襄王重用,受封應侯,擔任秦國相邦,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人在高位久了,難免會貪念權位,範睢也不能免俗。就如蘇代所說的,武安君戰功卓著,此次已經盡殲趙軍四十五萬,如果再讓他成就滅趙的不世之功,那地位豈不是要遠在自己之上?出於私心,因為貪戀權位,範睢被蘇代的話打動。於是勸說秦王,成功下單了讓白起班師的詔令。

    二、秦軍損失同樣慘重

    長平之戰不是一日一月的短暫接戰,而是秦趙兩國兩方近百萬兵力歷時兩年的長時間對峙以及最終決戰。兩年時間裡,幾十萬大軍在前線人吃馬嚼所耗費的糧草是個天文數字。趙軍是本土作戰還稍微好點,秦軍是遠征,所耗費的物資比趙國大得多。在損失大量糧草以及軍事物資的同時,人員損失也是個天文數字。為了消滅長平的這四十五萬趙軍,秦國可謂拼了老命,不但國內精銳盡出,在圍住長平的趙軍之後因為兵力不足,秦王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這一戰,作為秦國的最高指揮官,白起是這樣描述秦軍損失的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自古殺敵一萬,自損三千。長平之戰秦軍雖然全勝趙軍,坑殺四十萬,但是秦軍付出的代價也可謂慘重。參戰的秦軍損失過半,國內空虛。可以說這一戰完完全全是比拼交戰雙方國力和意志力的一場戰爭。不但戰敗的趙國不好受,贏了的秦國同樣不好受。可以說一場長平之戰打下來,秦趙基本是兩敗俱傷,此時在進攻趙國腹地,補給線繼續拉長,秦國的後方就要給出更多的糧食來支撐軍隊,後勤能否跟上,兵員是否能補充,攻打趙國時,其餘諸侯國會不會乘機以逸待勞攻擊秦軍,或者直接圍魏救趙。這都是秦國國君要考慮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放棄冒險攻趙,給國內休養生息的喘息之機,穩紮穩打也不算是錯誤的決定。

    三、武安君權勢過重

    武安君白起登上歷史舞臺時官階並不高,只是秦國爵位裡面的第十級左庶長。從軍數十年,用無數六國軍人的首級一級一級的升到了秦國武將最高階的位置。可以說他的地位都是自己用實力一點點打出來的。有本事兒的一般都會得到人們的尊敬。在以軍功說話的秦國尤其如此。武安君白起在秦國軍隊中的威望可謂是空前的。在他從軍三十七年的軍事生涯中可謂從無敗績。攻韓、伐楚、破魏、敗趙,整個戰國一共陣亡兩百餘萬人,白起有記錄的斬殺數字就已經超過了一百萬。伴隨著殺敵數不斷上漲的,還有一大批跟隨白起征戰四方的將領的官階。可以說從軍三十七年,跟著白起升官發財的大小將領遍佈秦軍各個階層。毫不誇張的說,白起在秦軍中的聲望甚至超過了昭襄王。聲望高固然不錯,但高到一定程度就是可能危及生命的禍事了,一般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功高震主。執掌秦國五十七年的昭襄王不是傻子,白起的權勢如此之大,聲望如此之高不能不引起他的猜忌。長平之戰,秦國全國的軍隊基本全交給了白起,秦國國內是空虛的不能再空虛,如果白起一舉滅了趙國,聲望到達頂峰的他萬一有了二心,自己哪來的軍隊抵擋。所以,讓白起班師,收回部分軍隊讓自己對於突發的情況有足夠的兵力緩衝,也是成熟政治家的考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自清,背影,全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