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望風瑟瑟

    梁武帝之死,一直是一宗疑案。

    歷史背景

    梁武帝從小便迷信宗教,剛開國時,也曾勵精圖治,勤於政務,為國家發展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但是在其主政晚年,開始迷戀佛教,曾捨棄江山,先後四次跑道寺院裡當起和尚來,成為有名的“和尚皇帝”。

    上行下效,由於他的迷信佛法,全國大肆修建廟宇,耗費無數人力財力物力,梁武帝本身更是疏於朝政,致使國事荒廢,國力衰退。

    侯景之亂

    東魏發動了對東魏降將侯景的戰爭,侯景向梁武帝求援,於是派出了蕭淵明去支援,結果反被俘虜。梁武帝於是想用侯景換回被俘虜的蕭淵明,結果被侯景得知,於是準備先下手為強。

    此時曾經做過樑武帝太子的蕭正德,因為被廢太子而鬱郁不得志,侯景便聯合其舉事造反,二人一拍即合,決定發動政變。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京城守將蕭正德勾結東魏降將侯景舉兵謀反。南梁武備鬆弛,很快被叛軍包圍皇城,次年二月,皇城陷落。蕭正德自立為帝,不久被侯景廢掉。這就是著名的“侯景之亂”。

    梁武帝之死

    梁武帝之死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被活活餓死。侯景攻破皇城後,進宮面見梁武帝。梁武帝對侯景說:“卿在戎日久,無乃為勞”遂讓他把他帶至三公座位上。侯景見了梁武帝非常惶恐,對左右說:“吾踞鞍臨敵,矢石交下,未曾怖畏,今見蕭公,使人畏懼不已”。侯景被梁武帝震住,所以不敢見他,於是大閉殿門,把梁武帝活活餓死。

    第二種:疾病致死。關於梁武帝之死《資治通鑑》記載,“梁武帝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亡”。再有記載,侯景曾派王倫送幾百只雞子給梁武帝吃。所以說不存在餓死的情況?按照《資治通鑑》記載“疾久嘴苦”可以確認梁武帝是有病在身,再加上他已經八十六歲高齡,江山被他人所奪,至親侄子的背叛,孤苦無依病情惡化等多重打擊的情況下,最終身亡,也是很正常的。

    據此而看,個人是傾向第二種說法的。根據“索蜜不得”就斷定梁武帝是餓的,這個理由有些牽強,再加上史料的真實記載,可以充分斷定梁武帝非餓而亡,應該是因病而亡。

  • 2 # 羽林輕騎

    梁武帝並非被蕭正德困死,而是被侯景困死的,但蕭正德難逃其咎。

    對上述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回答:

    一、蕭正德其人

    蕭正德是梁武帝六弟蕭宏的兒子,當初梁武帝蕭衍沒有兒子時,將蕭正德過繼來當了養子。蕭正德從小缺乏家教,仗著官二代的出身橫行霸道,喜歡胡來,而且這個人頭腦還不太好使,給人的感覺是好壞不分,更不知道感恩,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渣男。

    後來蕭衍生了兒子,就讓蕭正德迴歸了蕭宏門下,這樣蕭正德和蕭衍也就恢復了叔侄關係,後來蕭衍立太子,自然是立自己的親兒子,不過蕭衍對蕭正德也不差,讓蕭正德做了西豐侯,管著五百戶的封地,這其實是個非常好的結局。

    可是蕭正德想不通,他一直認為他該當太子,以後他還該當皇上。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已經做不了太子了,怎麼辦?他就盼著梁朝亂。

    可是蕭正德等了很久,蕭衍治下的梁朝都還算平穩,後來他實在等不及,一缺心眼就投了北魏,可是在北魏混是需要真本事的,他又混不下去,只好厚著臉皮跑回來了,蕭衍信佛,做皇帝確實不適合,他不但不追究蕭正德,還恢復了蕭正德的爵位。

    蕭正德雖沒有顯著功勞,畢竟是宗室自己人,所以蕭衍不停的關照他,這就使得人渣蕭正德的封地和爵位越來越大,居然混到了君王,管著兩千戶人家,糟糕的是他還一直想著要做皇帝,手下招募了不少亡命之徒,只待機會就要問鼎天下。

    似蕭正德這樣的渣男,本人成不了事,卻有被利用的價值,他的利用價值被侯景看上了。

    二、侯景其人

    侯景來自萬馬奔騰,彎弓射鵰的朔方,驍勇有膂力,非常善於騎射,而且戰功卓著,最早是在北魏效力,後來被北魏的丞相高歡看中,高歡成立北齊國時就將他納入麾下,侯景治軍嚴整,又不愛財,成了北齊國僅次於高歡的第二實權人物。高歡心裡明白侯景有野心,但是他還一直用著侯景,因為他自信能搞定侯景,可是在他將要死的時候,為了他兒子高澄的江山計,就立下了殺侯景的遺囑。可是侯景也一直防著高歡,一察覺不對勁就向南朝梁國蕭衍請降。

    梁國的大臣們一致反對接納侯景,可是蕭衍卻力排眾議,蕭衍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要用侯景替他擋住北方的敵人,於是他封侯景為河南王、大將軍、使持節、總領河南南北諸軍事、大行臺。這樣,在北方就展開了一場廝殺,北齊的高澄向已經投降梁朝的侯景發動進攻,侯景則拉來了西魏幫忙,在淮北演繹了一場三國演義。

    三國大戰的結果是侯景輸得精光,他走投無路,只能渡河往南方的梁朝跑,但是他手下都是北方人,不願意離開北方,最後只八百人跟著侯景渡河到了壽春,信佛的梁武帝蕭衍菩薩心腸,對侯景相當不錯,讓他在壽春休養生息,還封他為豫州牧,以州牧的待遇對待。

    侯景待在壽春,感受著南朝的暖風,舔著受傷的羽毛,很快就恢復了元氣,那顆躁動的心又不安分起來,他又施展起了在高歡麾下的那套故技,開始收買人心,等待時機。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梁武帝要和東魏國建立外交關係,這讓侯景害怕,他是個利用矛盾獲得利益的人,南朝和東魏國的交好讓他感受到不爽,他嘗試勸阻,可是蕭衍不聽,這讓侯景產生了很大的疑心,他想知道自己在蕭衍心中到底是什麼地位,於是就對蕭衍進行試探。

    侯景假冒一封北齊皇帝高澄的信,派人交給梁武帝蕭衍,信中說要用俘虜的梁朝貞陽侯蕭淵明交換侯景。

    侯景和高澄有殺妻之仇,蕭衍得到信後,不辯真假,竟然對來人回信表示同意,於是,侯景反了。

    侯景身經百戰,有勇有謀,他知道該怎麼和蕭衍打這場仗,首先他就拉上了蕭正德,侯景對付蕭正德這種人渣很輕鬆,一句讓他做皇帝的口頭許諾就成了。

    三、梁武帝蕭衍被困死始末

    侯景從壽春起兵時是八千人,他打仗本就厲害,再加上有蕭正德做內應,就掌握了這場戰爭的主動權,他佯攻合肥,結果奇襲譙州,再拿下歷陽,佔領京口,從這裡渡江後,很快就到達建康城下。

    建康城城高牆厚,蕭衍安排他的侄兒蕭正德守在城南的朱雀門,這裡有一條秦淮河為屏障,也叫朱雀航,易守難攻,自魏晉以來,多少叛軍要攻打建康,都在這裡折戟,可是今天,這條屏障沒有成為侯景的障礙,反而成了梁武帝的噩夢。

    由於朱雀航沒有起到抵擋的作用,侯景在各路勤王援兵抵達之前就殺進了建康城,並攻打梁武帝蕭衍行宮所在的臺城,臺城自吳國孫權就開始建設,後續的帝王們又陸陸續續經營了數百年,非常堅固,侯景久攻不克。

    梁朝的後續援軍不斷抵達,形成了侯景包圍臺城,援軍又包圍侯景的包圍和反包圍局面,這樣僵持讓雙方都很難受,臺城內梁武帝蕭衍的糧食和侯景軍的糧食都已告罄,相比較而言,侯景的處境更艱難,因為他處在援軍和臺城守軍兩軍夾擊之中,於是他要求停戰請和,蕭衍本不同意,經不住太子一陣勸終於答應講和,雙方進行了歃血盟誓,封侯景為大丞相,都督南豫、西豫、合州、光州等四州軍事,其他爵位如故。

    儀式結束後,各路援軍相繼撤回,只有侯景不動,期間不斷施展緩兵之計,找各種理由,一會兒說高澄打來了,一會兒又說北上渡江的地點要變,待各路援軍離開之後,侯景又反了,再次攻打臺城。

    侯景第一次攻打臺城時,城內總共人口十萬,士兵有兩萬餘人,被侯景圍困之後,糧草斷絕,大多數人得了浮腫死去,活著的已經不到四千,城內滿是來不及掩埋的屍體,屍水滿地,就是這種狀況,城內還進行著頑強抵抗,可是侯景鐵了心要拿下臺城,不惜採用破壞性的火攻和水攻,終於將臺城攻陷。

    侯景攻陷臺城後並沒有殺梁武帝蕭衍,而是將他軟禁起來,限制他的自由,並以他的名義矯詔天下,這讓蕭衍羞憤難安。蕭衍本是個養尊處優的人,在飲食上很講究,而且八十六歲的人,口味已經形成了習慣,再難以改變,侯景就對他的飲食進行裁節,讓蕭衍又餓又恨,憂憤成疾。

    一日,躺在床上的蕭衍感覺口苦,就索要蜂蜜,可惜沒人理他,他獨自一人,口中吐著“呵呵”的聲音死去。

    尾聲:

    蕭正德在侯景第一次圍臺城時,確實過了把皇帝隱。侯景為了利用蕭正德攻打臺城,就讓他當了皇帝,但拿下臺城後就把他從皇帝位上拉下來,再後來乾脆殺了他。

    侯景最終自立為皇帝,可是不久就在梁軍陳霸先、王僧辯的攻擊下潰敗,他本人被部下所殺,屍體被大卸八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為什麼晴雯襲人彩霞等都想與少爺們廝守終生而不願被放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