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媛媛有戲

    絕活,應該就是最拿手而有特色的本領吧。通常指屬於獨家所創,人皆不能的各種技巧, 也有專指難度較大的武功技巧。但在戲曲裡面,所有的絕活幾乎都得到了發揚傳承,很少是獨家的,比如當下的變臉,絕對的是絕活,但會變臉的已經不再是川劇所有,很多藝人都會了。

    在沒有電燈的時代,戲曲舞臺上還有一樣絕活叫“端蠟臺,耍燈花”,丑角端著油燈或蠟臺照著旦角的臉,以便讓觀眾看清旦角的美貌,但要做到結合自己的舞蹈,無論在舞臺上怎麼行動,哪怕是翻跟頭、打把式,也要做到油不灑,燈不滅。老藝人葉喜武的藝名為“七盞燈”,文慶喜的藝名是“大蜡臺”,二人都因擅長這項絕技而得名。傳統的絕活一般是自然地結合到正戲當中去的,如手絹和扇子具有強烈的象徵性,扇子合起來可表示兵器或條形的物體,手絹的轉、頂、拋等動作則可表示滾動的車輪、開啟的雨傘、丟擲去的“秧苗”。這些表演技巧非常符合中國戲曲的寫意特徵。

    對於戲曲裡的抖棍,應該就是通常所說的打花棍吧。如今這個絕活已經成了大眾健身的一種體育運動。據說,這個絕活興起於明朝,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曆史,花棍分為硬、軟棍兩種,擊打者雙手各持一根,左打右接,花棍在空中有翻滾、轉、跳等技術,嫻熟者,向上可高拋十幾米,向下可幾貼地面,腳踢臂掃,令人眼花寥落。  花棍在空中左翻右滾,花樣百出,飛舞在空中變化多端久不落地,除了已有的80多個動作之外,很多藝人透過潛心琢磨,創造出了不少新的動作,豐富了表演內容,增強了視覺效果。

  • 2 # 幻想青春182

    戲曲教學裡有個把子課程

    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武器道具的通稱。又稱刀槍把子。包括武器和酒壺、酒杯、枷鎖、燈盞、燭臺、文房四寶、令箭、帥印、堂板、軍棍、雲牌、鑾駕(即皇帝儀仗的器物)等各種道具。

    種類介紹

    戲曲把子品類很多,僅傳統武器就有刀、槍、斧、劍、鞭、杵、叉、棒、鉤、戈、三節棍、九齒鈀、流星錘、弓箭、盾牌等。各種品類又分許多品種。如刀可分青龍大刀、七星大刀、單刀、雙刀、腰刀等近30種;槍分蛇矛、方天戟、雙槍、單槍等10種;斧分雙斧、單斧、沉香斧、鉞斧4種。

    選用要求

    戲曲把子要求美觀、逼真,重量尺度應適合演員的表演。一般都用紙、木、皮革、海綿等輕質材料,經開料、製坯、雕花、塗漆上光、裝配等工序製成。塗漆上光過去是用水銀塗抹,現在一般用鋁箔敷貼。

    戲曲的唱、做、念、打都是透過程式化動作加以表現的,因此,都具有比較嚴格的規範性。戲曲藝術教學中,形體與把子功教學在整個戲曲程式教學中佔有很大比重。長期以來,戲曲教學比較注重某個具體專案、某個單項動作或技藝訓練,而忽視運用理論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戲曲藝術源遠流長,但戲曲教學基本上沿襲口傳心授,教學理論研究滯後,學生多有感性認識,而缺乏理性認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學物件的文化水平有了提高,觀眾的審美觀也發生了變化,這就需要從事戲曲藝術教育的人不斷將實踐上升為理論,以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以下,試從理論角度對形體把子功作一淺析。

    一、形體是運用人體本身創造的藝術美。

    為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

    這許多動作,都具有生、旦、淨、醜各個行當的共性,而不具有“這一個”人物的個性。所以形體教學是一門專業共同課。當然,各個行當對形體的要求也有所區別,但程式的要求則不變。如“雲手山膀”,旦行動作幅度要小些、柔些,淨行則幅度與力度大些。形體的身段動作是塑造人物的手段,如同漢語的字、詞須按規律組合後才能反映出某種意義和思想感情一樣。戲曲藝術離開形體動作就不可能塑造出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這裡,動作的組合、排列、運用千變萬化,高明的演員將這些動作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自己所刻畫的角色上,共性的動作就具有了個性特徵。

    1、裝飾性動作。

    何謂裝飾性動作?即動作本身不說明任何問題,只僅僅表現戲曲的藝術特徵。如“端拳”、“按掌”、“託掌”、“順風旗”、“雙山膀”等等,都屬戲曲特有的裝飾性動作,離開這些動作,就不成其為戲曲。由這許多動作變化出的各種“亮相”,猶如雕塑藝術一樣,在舞臺上成為美的藝術造型。

    2、技藝性動作。

    戲不離技。技巧動作具有技術性和難度,如翻、滾、撲、竄、跳等。就形體教學範疇而言,主要有“射雁探海”、“飛腳”、“掃堂”、“旋子”、“踏步翻身”、“串翻身”、“臥雲”、“跳

    坐”等。隨著時代發展,許多技巧性動作在數量和技巧變化上有了新的提高,如“旋子360度”、“倒踢紫金冠接大跳”、“飛腳盤坐”等。藝術形象的塑造往往離不開技巧,技巧一旦運用到不同角色身上,就為角色增添了光彩。高爾基說過:“藝術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豐富的感情也會陷於癱瘓。”

    3、造型性組合動作。

    把裝飾性動作與技巧性結合在一起,並表達一定意思的一套動作,就是造型性組合動作。傳統的“起霸”、“趟馬”、“走邊”以及各種新編組合,都屬造型性組合動作。“趟馬”表現騎馬趕路,“起霸”表現將帥徵前的凜凜雄威,整個組合全都由裝飾性動作與技巧性動作構成。這些組合在戲曲中本身就是程式化的套路,但組合中的一些動作與技巧,卻可以增刪變化。

    造型性組合動作具有動態與靜態特徵。無論“走邊”、“起霸”、“趟馬”中的“圓場”、“翻身”、“飛腳”等動作都是處於動態,但整個造型組合屬動作卻是動中藏靜,動靜結合。各種“亮相”作為造型,屬於靜態。處理好動與靜的節奏十分重要,否則張弛不當、動靜不能相互襯托,就會影響整個組合動作的效果,從而也有損於角色形象的塑造。

    戲曲形體是以演員身體為材料創造的一種藝術美。演員必須訓練好腰腿動,規範地掌握各種裝飾性動作與技巧性動作,才能在舞臺上得心應手地塑造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

    二、道具與形體合一是把子顯著特點。

    戲曲的把子不同於武術,它是由戲曲的寫意性和虛擬性決定的。武術強調“真”,戲曲講究“美”。

    戲曲把子是演員運用某種兵器道具,結合形體的動作、技巧所表現的程式套路。把子的種類主要有刀、槍、劍、大刀、雙刀、棍、棒等。每種把子都有各自的對打套路,如“小快槍”、“單刀槍”、“三十二刀”、“劍槍”等等。根據劇情需要,各種套路中的對打可以“化”開重新編成另一種套路。儘管把子種類多、套路繁,千變萬化,但基本的招式動作不變。正如漢語的字、詞可以組成不同的句子,寫成不同的文章一樣。

    1、各種把子套路均由一些基本動作構成。

    無論何種把子對打,都是由若干基本動作連串組合而成的。如“打蓬頭”、“接腰鋒”、“削頭”、“砍馬腿”、“刺肚”、“接鼻子”等。刺、砍、挑、撩、削都是一些基本動作。各種下場花也不例外,如“槍下場”就是集“提槍花”、“皮球花”、“交手背花”等動作為一體;“大刀下場”就是以“大刀花”、“扳花”、“倒提柳”等動作連串而成。訓練並掌握好各種把子的最基本動作,就為表現對打套路打好了基礎。

    2、動靜結合與鮮明的節奏性特徵。

    把子的各種對打套路,都是動與靜的合一表現,只不過不同套路的動與靜有所區別罷了。如對打激烈的“小快槍”、“單刀槍”等動的比重大,而“劍槍”、“鎖喉”等對打就動靜較為分明。動與靜反映著各種把子套路的節奏,有的疾如旋風一般,表現出雙方勢均力敵、勇猛?G悍;有的則是緩中有快,表現出剛柔相濟。但無論如何,任何對打套路都不可能是一種節奏,總有一個啟、承、轉、合的過程,總有一個高潮,而高潮的前面又少不了鋪墊。掌握好各種對打的套路節奏,就能體現出各種兵器的特點,也體現了各個不同人物的個性。

    3、動作的準確性――手、眼、身、法、步的協調。

    把子是由數個不同動作變化而構成的組合性程式,因此要十分強調動作的準確性,如四肢動作的協調,雙臂雙腿的配合,均不能顧此失彼。在把子訓練中,往往注重了上身動作和手臂運動而忽視了腳步及舞臺地位,或者眼不隨手,手到眼不到,缺乏應有的對打神氣等。必須時刻明確:把子訓練是手、眼、身、法、步的綜合訓練。

    儘管各種對打套路各異,但都有一條基本規律可循。如“眼隨動作手,雙臂忌露肘,槍(刀)把要抓活,蓬頭槍刀舉過頭,削頭緊貼身,鼻子腰鋒不彎肘,雙刀幅度大,單刀不可忘左手,手動腳要移,按照步位走”等。把子要求在各個動作的準確中求美,達到神形的一致,從而更好地為塑造

    藝術形象服務。

    戲校的學生以及劇團的年輕演員,只有將訓練中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自然而然地運用這些知識與技能,進而在舞臺上大展身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安悅翔車怎麼知道它是v7還是v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