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海巴巴哥
-
2 # 公子小可
這個假設本來沒有時間來回答,但是這個題目又非常有趣,如果沒有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我覺得是很對不起自己與題主了。
首先我們就亂入一次談談虛擬現實為什麼項羽劉邦不在始皇帝在世的時候舉兵造反,首先是秦時期的軍事力量太發達了,簡直可以說是人力資源開發得凌厲盡致,軍事力量大得變態,不世出的大將軍都有N多個,帶兵滅了陳勝起義的章邯,長平一仗就坑殺了四十萬軍人的殺神白起,打了無數大小戰役的軍神王翦與其子王賁,還有為始皇帝打了天下又守了天下的蒙家祖孫三大將軍蒙驁,蒙恬,蒙毅。
在這裡我突然想起了一句網路流行語言“不是在針對你們,比軍力,在座的都是垃圾”。戰國時代大將其實不少,但是能封神的大將軍都在始皇帝這裡效忠,這裡面的人隨便一個拿出來論帶兵能力的都比始皇帝同時代的其他國主的大將厲害很多,也就是說其他國家只需要有一個這樣的大將軍就足以讓敵人頭疼,而不敢進攻自己的國家,從而造成巨大的威脅,何況秦始皇把這些狠人都抓在手裡,所以秦始皇才能夠在七國裡論國力一般,論經濟算很一般的情況下將其他國家一一擊敗最終統一天下。
雖然我們也看見了劉邦與項羽手裡也有人才也有謀略,但是比起始皇帝在位時所擁有的一切還是差得太遠,所以只要是智商還線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劉邦項羽不敢造反,就連其他比劉邦項羽更狠的人也沒有任何機會造反成功。
並且還有另外的一個原因造成劉邦與項羽在秦始皇在位時不敢起兵的原因是始皇帝對於戰爭的指揮才能與謀略才能還有用人制度與當時秦朝士兵的裝備與戰略領先的關係。
我來說說秦國的軍事制度在商鞅變法之後秦軍做了極大的調整,秦朝的軍隊裡分為四個階級所組成,系將軍統邦尉,邦尉之下為“宮官諸令”+“兵種諸令”+“二五百主”+“邦司空”同級,各自統屬不同兵員的“四軍”,或者說四個軍事梯隊。 其軍隊的構成,從已知的資訊來看,至少分為四個部分: (1)“宮官諸令”(如郎中令、中大夫令)所統的“郎”、“大夫”,為車兵、騎士,是身份高貴、裝備精良的貴族子弟軍人,是配屬的“特種兵”; (2)“兵種諸令”(如發弩令、輕車令)所統的“中卒”,為武力精選的輕車士、強弩士,是戰鬥兵的主力中堅,比擬的是春秋時代的甲士; (3)屯卒,為普遍發役計程車兵,是戰鬥兵的輔助力量,比擬的是春秋時代的徒卒; (4)徒,徒、校等,是邦司空管理下的刑徒、奴隸,負責輔助工作。
商鞅對於軍隊的梯隊設計,還可見《商君書·兵守篇》: 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發梁撤屋,給從從之,不洽而熯之,使客無得以助攻備。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獲其壯男女之食。此外除了軍改成功之後憑藉其先進的軍事學說讓秦軍的指揮與戰鬥力飛速提高之外,秦軍的裝備也讓其敵人絕望,在我們出土的秦朝士兵的兵器就可以看到哪怕是一枚小小的戈都有鑄造該兵器的工匠與接受兵器的官員名字鑄造在兵器上,按照當時的律法,只要兵器出了問題那麼鑄造的人與接兵器的官員就會被追責,如果說一枚兩枚兵器有毛病這沒什麼,如果一批兵器有問題那麼等待這些人的將會受到秦始皇嚴厲的懲罰,所以別看只是在兵器上小小的刻下了工匠的名字與官員的名字,其實是當時直至現在為止杜絕假冒偽劣產品與防止官員在接收軍備貪腐的最佳方式之一。
而且根據考古發現秦國軍隊的戰車與重步兵也異常發達,從我們考古與研究實物發現秦始皇時代的軍隊建設不但軍事學說比其他國家更先進以外,軍隊的戰鬥力也比其他國家的軍隊戰鬥力要強得多,此外在裝備方面由於秦朝軍隊大面積的使用各種型別的努進而對比就更加強大了,因為在兩軍對壘的情況下,除重弩在一百米左右對進攻的敵方先鋒士兵發起第一波的攻擊之後緊接著就是在五六十米左右發起由長弩為主的第二波攻擊,此時經過兩輪攻擊,敵人陣營中的第一梯隊的奴隸敢死隊已經死得差不多了再由近戰手弩士兵予以消滅,然後敵人士氣低落時騎兵出動,步兵跟上一舉消滅敵方部隊。
如果遇到大規模進攻,那麼秦國軍隊依靠自己大規模的重步兵抵抗著進攻外積極包抄敵軍,更是殺盡敵軍,造成敵軍一個一個的被秦軍團滅,秦國的大將依靠著這樣的戰術滅掉了一個又一個對手,天下不順從秦國的敵國不管在軍陣裡怎麼藐視秦國軍隊,但基本上面對這樣的戰術依然會感到無比絕望。所以既然其他國家的軍隊在軍事上都無法面對秦國鐵騎,那麼就更別說劉邦項羽等人了,這就是我的回答,如有疑問請大家回覆就是,並且真誠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我,我每天都會在悟空問答上回復關於歷史的問題,謝謝大家。
-
3 # 相忘於江湖7555
沒什麼敢不敢的,只要造反條件積累到一定程度,管他是秦始皇還是秦終皇,一樣有人會起來造反。秦始皇治下早就人心浮動,博浪沙遇刺,始皇死而地分,祖龍死等讖語時不時出現。趙高胡亥的亂政更多是破壞了秦朝上層建築,加速其滅亡而已。根子還是百姓苦於暴政,朝不保夕,民怨早已在秦始皇在世的時候積累起來,不然也不會秦始皇死後不到一年,陳勝一呼就能天下應,能好好過日子誰會冒殺頭的危險去造反?恰恰是暴政資助了陳勝項羽劉邦們的造反,若民心思定,煽動不了民眾,誰願意造反,誰敢造反?再說秦軍20萬北擊匈奴,60萬南攻百越,內部早已空虛。秦始皇再牛逼也是人不是神,不能違背歷史規律和天下大勢,若多活幾年,面對這種內部空虛,外界民眾造反的境地,也頂多延緩幾年,但滅亡是遲早的事。
-
4 # 趙公
我非常喜歡探討楚漢的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秦始皇時期劉邦和項羽沒有起兵造反的原因是不相同的,不能一概而論。
劉邦沒有造反,是因為他沒有造反的理由。楚國的文人、士大夫是很有氣節的,因此在楚國滅亡的時候能夠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讓秦始皇一生揮之不去的詛咒。但劉邦並不是楚國貴族,早年間的他生活習性接近於一個市井無賴,雖然經歷了國破家亡,但對其生活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因此不像亡國的貴族那樣一心想著復國。
秦國在滅掉楚國之後,實行安撫政策。劉邦還做了泗水亭的亭長,可以說還受到了秦朝的恩惠。劉邦的老家沛縣,這一個“沛”字就體現出了當地雨水豐沛,土地肥沃,因此當地百姓無需過多勞作就能獲得不錯的收成。
照這樣看來劉邦最初在沛縣的生活還是非常滋潤的,為什麼要冒著滿門抄斬的風險反抗秦國呢。
秦二世胡亥繼位之後大興土木,命令全國各地抽調服徭役的人員到咸陽修建阿房宮和史皇帝陵。由於服徭役的人員需求巨大,劉邦所在的泗水亭需要出三百名壯丁,劉邦的一夥兄弟們都被迫去服徭役,而他本人則負責押送這些徭役去咸陽。
由於人們知道去咸陽服徭役的人很多都被累死在現場,與其等死不如提前逃跑。因此一路上逃跑的人很多,劉邦乾脆做了個順水人情把大家都遣散了。隨行的官差跑回去向縣令舉報劉邦造反,劉邦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帶著一夥願意追隨他的兄弟上了芒碭山,開始了他的反叛之路。
總的來看,劉邦造反完全是被繁重的徭役逼迫的,如果扶蘇繼位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劉邦則不會造反。
項羽沒有造反,是因為時機還尚未成熟。項羽在秦始皇在世時就一心想要起兵造反,恢復楚國。當秦始皇的車駕從他面前經過時,他那一句“或可取而代之!”就將他當時的心理表達的淋漓盡致。
只不過項羽的叔叔項梁認為時機還尚未成熟,當時六國貴族都有恢復自己國家的想法,但誰也不想做那隻出頭鳥。大家都在等著其他人率先起義,之後再順勢拉起反秦的大旗。
秦始皇在位時期,項梁項羽叔侄一直沒有停歇造反的準備工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天下所有的兵器收繳上來製造了12個金人,就是為了防止有人手持武器能夠造反。因此想要造反最重要的是秘密打造武器,這個準備過程需要時間。
終於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拉開了秦末天下大亂的序幕,陳勝的軍隊人數發展迅速,也吸引了秦朝絕大多數的軍事力量。項梁見時機已經成熟,就率領八千子弟兵過江,投身到了轟轟烈烈的亡秦復楚的鬥爭中。
成大事者不爭一時之長短,項梁項羽叔侄厚積薄發,成為撼動前朝統治的一支最強大的力量。
-
5 # 楓子123130242868
秦始皇是統一六國,滅了六國的,威名天下第一,權力也是天下第一的人。秦始皇比劉邦還年輕,卻比劉邦還成名早,也確有滅呂不偉,嫪毐,荊軻(天下有名刺客)的這些事,秦始皇確也親征過;可見,其武力,智慧確實不俗;且護駕(保護皇帝)者,也不是吃素的。秦兵強,秦法嚴就更不用說了。劉邦,項羽當然不敢以身試險。
-
6 # 一梭煙雨江湖行
一看就知道題主沒讀多少書,甚至不知道“坑灰未冷山東亂”那句話,劉邦、項羽的崛起是因為“山東亂”,這才打破秦帝國的穩定性。
“天下苦秦久矣”,一直在等待時機,正好秦二世繼位後倒行逆施,甚至誅殺蒙恬等功臣,自殘宗室公子,有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卻沒有秦始皇的志國能力,秦帝國也就處於風雨飄搖中。“戍卒叫,函谷舉”,陳勝吳廣起義動搖了秦朝統治,六國後裔紛紛復國,甚至反秦聯軍一路向西,這才給了項羽、劉邦機會。項羽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劉邦指揮的楚軍攻入咸陽,這才有英雄樂業,最後建立起漢帝國。
回覆列表
不是不敢反,是沒有能力。
秦朝是高壓統治,有各種措施防止六國的後裔東山再起。而且總體上發展生產,表面上還是平靜的。秦始皇死後,三世無能,趙高胡折騰了十幾年,各種矛盾很快激化並表面化。劉邦的造反只是一場偶然,有劉邦打頭,才有了其它的隨之而起,且在很短的時間裡成為一股洪流。而項羽卻是富三代,原本是楚國的大將之後,是隨叔父項良造反,成為了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