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想磨坊

    毫無疑問,自制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至關重要的條件。但自制力這個概念隱含了人能夠控制自己行為的假設,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一些電視劇和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故事,一個人不小心染上毒,毒癮反覆發作,幾乎到了要完全摧毀他的意志的地步,他無力地一再沉淪,只到有一天咬緊牙關,終於戰勝毒癮。

    這樣的鏡頭堅定了人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信心。

    但心理學研究證實,人的有些行為在人的意識之外,是人的意志無法控制的。心理學家稱這類行為為“表達性行為”“下意識行為”,與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應對性行為”相區別。

    比如,很多男生都會有的拔鬍鬚行為,有的人在家裡拔,在辦公室也拔,看書時拔,看電影時也拔,獨自一人時拔,大庭廣眾之下也拔。被人多次指出過、批評過,可就是改不掉。

    這樣的行為就是“表達性行為”,就是說,拔鬍鬚等行為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其它功能性、目的性行為的“附帶”行為。拔鬍鬚就往往是內心焦慮的行為表現。

    當然,透過一定的方法,表達性行為也可以為人意識到並被控制,但研究證明,這樣的行為控制了一時控制不了一世。

    也正因為這樣,觀察一個人的下意識行為成為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真實內心的可靠方法。

  • 2 # 元尚

    冷靜時候幾乎可以全部控制。但人的行為很複雜,理性行為是。可以自己控制的。感性行為,如果是純粹的本真的感性行為幾乎無法控制。生理行為那就根本不能談控制。比如血液的流動速度,脈搏的跳動次數,都不能控制,無法想多少就多少。

  • 3 # 獨自前行204948681

    謝謝邀請!這個要看具體的人來論了……問題說的是“控制”,就應是自我意識對自己行為的支配與主導,而不僅僅是“剋制”,那就要取決於行為人對生活中行為與否是否具備獨立、完善的自我意識判斷體系而作出完全符合自我需要的選擇了,“控制”是對外部環境客觀、真實認知後自我主觀需要而作出行為的選擇的……但獨立、完善的自我意識判斷體系的建立是很難形成的,普遍的人終其一生也不能形成而多少受外在影響而作出一定程度的“違心”之舉。但我也相信,有人能因“悟道”而明瞭人生,從而形成自我人生完整、迴圈、封閉的認知體系,從而獲得對自己生活中行為的獨立、完善的意識判斷體系的指導,從而真正控制自己的行為而為實現自我人生意義服務……儘管這樣的人可能很少,但我相信是有的!回到問題,還是那句話,對自己的行為的控制能力取決於自我對生活、對人生的認知的程度,而不同的人認知水平不一樣,自然的控制行為的能力也就不一樣,但透過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實現提高的……個人淺見,回答也許不如你意,僅供參考!

  • 4 # 迷糊米糊123

    我們成年人只要沒有精神類疾病基本上都能夠理智的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剋制自己尊重他人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和諧社會環境下的基礎。而對於我們自己的一些不理智(衝動)行為我們往往會找一個藉口來原諒或安慰自己。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提到的:不想做會找一個藉口,想做會找一個方法。

    我們人類天生就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社會環境中,在不同的社會環境裡我們如果想要相對的自由或一定的自我空間,那麼就一定要學會尊重他人剋制自己,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著絕對的自由,每個人都要遵守一定的規章制度,而人們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是自由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能夠遵守規則的人,才是自由的人。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剋制自己的慾望比戰勝自己的力量還要勇敢”,

    休謨在《人性論》裡說:人們認為符合邏輯的東西,不過是一種習慣,除此之外,無道理可言。在道德與情感方面,是以感覺為根據,和理性並無關係。善惡的標準只是人們的感受,讓人快樂的便是善的,讓人痛苦的便是惡的,由此說人性是自私的,人人都想追求自己的快樂,也就是善。

    和歐美人不同,我們的祖先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你也可以參考一下西方哲學家霍布斯“人對人像狼一樣”的主張。不同的社會環境會影響改變我們的性格,而最終決定我們命運的是一個人的性格。

  • 5 # 梁勇10866

    感謝邀請。這個“度”不好說,目前也沒有關於忍耐的計量單位。但所有人的忍耐極限都絕對有個閥值,雖然每個人的閥值會根據本人性格,人生觀,價值觀,周圍環境和對事情的觀點的變化而變化。但這個閥值確實存在!一旦所發生的事件影響超過了這個閥值,這個人就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

  • 6 # 放歌聲野老梁

    謝謝邀請。人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自已的行為?人完全能夠自己控制自己的行為;否則,這個世界還不亂了套?非夷所思,除非你有神經分裂症和有病不能動的人。人有性格行為,也有脾氣使然,也溫柔也暴怒,喝酒吃飯也能耍威風,一言不和便動手腳,不能控?非也。決定自控能力的是理性,失去理智,還有社會文明嗎?人們在自己的行為當中,時刻管控著自己,如忍、讓,悟、醒,無不是管控自己的標尺;而在失去理性時,就會成了神經病或精神分裂症時,才能無法自控。這就說明,人是在多大程度上(除非有精神病及病人中)都有自控能力的。只是表現的程度不同罷了。

  • 7 # 奇堯最棒

    謝【…愛人】邀,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

    人生,就是在掌握分寸控制度的前題下生存的。一個人若要有品德、有尊嚴、有教養、有道恆,首先就是能控制自己的一切言行。體現在人的方方面面。其實,人和人的區別除智商、情商之外,就是人的自制力,可人的自制力恰是在智商情商左右下施展。

    道德就是建立在人與人共同生存時,謀求和平安全,減少糾紛,人人剋制自己,遵守規則、德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智慧的德,另一種是行為的德,前者是從學習中得來的,後者是從實踐中得來的。

    劉安說得好:‘’矩不正不可以為方,規不正不可以為圓。身者,事之規矩也,未聞枉己而能正人者也。‘’

  • 8 # 趙凡丁201

    1丶因人而異。與人的自身素質、休養及性格有關。一般地說,素質高修為好的人,比素質低涵養差的人控制自身行為能力要強。性格穩健內斂、處事冷靜的人,比性格暴躁外露、任性而為的人,控制自身行為能力要強。

    2丶因時而異。與人當時的情緒息息相關。在人的情緒正常情況下,均能夠較好地控制自身的行為。當人受到外界刺激,過度興奮或過度憤怒的時候,人的理性對情緒的控制會極度減弱,受情緒左右,圖一時之快,做出極其荒唐,不計後果的行為。事後會懊悔莫及。

    3丶因境而異。人的心緒行為往往會受環境影響。如春光明媚時心情會愉悅,秋天落葉時會悲秋。尤其在受到煽動,群情激奮的場合,人往往不由自主地會從眾作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

    4丶人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休養,鑄成冷靜沉穩的決斷性格,錘鍊猝然臨之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控制情緒的能力。這是一位成熟的人所必備的修為。

  • 9 # 烏辰子

    人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為!一般來說,只要你是醒著的清醒狀態,都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但細究起來,卻並不是這樣。

    因為我們一般把它分為主觀性行為和(無意識)潛意識行為。主觀行為是人在清醒狀態由大腦發出指令身體各器官協同配合做出的行為。無意識行為是不經大腦,控制發出指令。說是已經形成了神經、肌肉反射現象有一種無自主行為比如說夢遊、膝跳。那麼主觀是行為,我們控制的比較多,但無意識行為長時間的神經反射,一般不受我們的大腦控制。無意識行為一般出現很少。

    每個人能對自己的行為控制是不同的。因人而異。性格平靜的人和性格急躁的人。行為控制大多都是大相徑庭。性格急躁的人平時看不出來,但一遇事,便表現很衝動,像一座隨時會爆發的火山,做一些些不計後果的事,事後卻又無盡的自責中。性格平靜的人,就像水波不驚的湖面。任憑外界的風雨變幻,我自勝似閒庭看花。永遠都是那樣胸有成竹,井然有序。

    或許跟生長環境和心理有關,有的人從小生活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見慣了黑暗中的不平之事。內心深處總有一道不可磨滅的傷疤。長大以後,總感覺內心有所缺失需要彌補。在遇到不平之事時,容易勾起他內心深處的傷疤,不願回憶的記憶。一旦外界再有言語挑逗,他便會失控。做出一些不可理智之事。例如前幾年不斷出現的激情傷害事件。

    或許還有一種,便是先天帶來的某種殘缺。這種大多行為都不受的大腦控制,而他幾乎沒有自理能力,一般都是靠家人照顧他。上天看似不公,帶著殘缺而來。同時,生命從未放棄過他。不斷的做著抗爭。得到了親人的愛。

    行為是一種動態的表現形式。也是一種發展的過程。無論它有多大程度受其控制,正因有它,讓生命變得如此豐富多彩。

  • 10 # 張賜宏

    一個人的行為,是直接受基因控制的。有一些人在社會場合中舉止反常,行為古怪,但即使是智力正常的人,在那種場合也無法控制自己的非理性行為。如果要控制自己非理性行為,就強制自己以受基因支配的方式活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儒林外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