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史

    劉伯溫堅辭不受呀,所以沒當丞相。本題就說說,推辭丞相一職和不受公侯的可能性。

    老朱冤吶。實錘在文末。

    寫在前面的話:我們不剖析劉基的心理歷程,不論他是怎麼想的,而看他究竟是如何做的。

    有一種史料上沒有記載的推測是:劉基自己樂意,他對朱元璋說不要一切爵位,減薪也是自己申請的,什麼樣的好處劉基會很痛快收下呢?老家青田縣,朱元璋開恩不加稅,劉基美美的接受了。

    另一種說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朱元璋陰謀論,論調很多,原因多種多樣。

    民間神仙劉伯溫雖然沒有江湖傳聞中的那麼神奇,但起碼的形勢還是能看懂的,這也是作為謀臣所必備的個人基本素質之一。

    堅辭不受是劉基的一貫作風

    劉基對待功勞一向是不大在意,推辭賞賜也是他的一貫作風,比如:

    龍灣戰役,太祖為了表彰劉基把攻克敵軍的獎賞都賞給劉基。劉基非常堅決的推辭了。

    鄱陽湖大戰,如果沒有劉基,朱元璋早就被大炮轟死,事後劉基並沒有以此吹噓,更別提要什麼賞賜了。

    朱元璋斥責李善長,劉基:李善長算是從龍老臣了,他能很好的調和眾將之間的關係,言外之意就是這人有用,不必過分苛責。朱元璋問,李善長很多次想害你,你還挺為他著想的,我要拜你為丞相。

    劉基一個頭就直接磕下去了,百般苦勸朱元璋,說:就像蓋房子一樣,要用大材,您如果用小材那房子會坍塌的。堅辭不受!

    您說這樣的劉基會在乎什麼公侯伯子男麼?

    真想苛待劉基,老朱需要搞這種不入流的小動作麼?

    咱們再回到幹部待遇的問題上來,民間都說劉伯溫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這個本事劉基恐怕是沒有,但博學如劉伯溫,漢太祖劉邦的段子肯定是聽過的,想忽略都不成,連朱元璋都說劉基是自己的漢張良,問題是那個時期的功臣良將可沒幾個得善終的,功如蕭何又怎樣?不充分自黑的話,命也不得長久。

    劉基深知這段歷史,肯定會如履薄冰,對各種好處都是堅辭不受,所以很可能是劉基的個人意願,三等伯我們不說,就說這俸祿也是同級的三分之二,朱元璋真缺一百多石?依朱元璋的脾氣,弄死個把人不需要那麼多理由,也不需要在俸祿上耍這種小手段,比如:

    朱文正,哪裡是什麼謀反,無非就是以前有過黑歷史,從張士誠那裡進貨倒騰點私鹽,沿途都不敢管,後來大局初定,又為害一方太過造孽了,強搶民女,膩了直接都投井裡,搞得怨聲載道,還有就是拒絕監管,朱元璋的話都不聽,最後被老朱(鐵)鞭殺,這一條我不加粗字型,這是史實,朱文正可不是在獄中鬱鬱而終的。朱文正和朱元璋二子朱樉的德行有一拼,死得不冤,太渣了。

    既然拜為丞相朱元璋會和劉基商量,封侯這事私下就沒提?我覺得根本不可能,朱元璋雖然對劉基有些忌憚,但幾乎可以說是無話不談的,第一次辭職朱元璋還沒事通訊讓劉基出些主意呢,可見朱元璋對其信重,劉基在朝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

    兩個虛擬場景,依據劉基一貫作風,大家自行選擇:

    一、朱元璋召見劉基談事,事畢。老朱說,我給你封伯可好?劉基:嗯!(老朱羞的臉通紅,拿得出手,說不出口啊,自己為啥那麼埋汰人)

    二、朱元璋召見劉基談事,事畢。老朱說,我給你封公可好?劉基:嗯?不行,再三推辭才封伯減俸。

    開篇我所說的的實錘是什麼呢?

    以前的禮制是這樣的:

    《明會典》“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

    洪武二十六年:公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國公……不能亂推。

    劉基長輩們是怎麼封的呢?

    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同為公,比國公低一級)

    所以朱元璋絕對是有意願要封劉基為“郡公”的。不然不會追封劉伯溫的祖父和父親為郡公。

    至於朱元璋方面的考慮,太多文章論述過,內容重複,且出於篇幅考慮我就不多寫了,劉基的推辭是一貫性的,從龍之初就有意規避這種可能會奪命的實惠,封爵自然福茵子孫,但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能留名千古的丞相一職來說,還是缺了些分量,無論是否出於保命需要,態度上劉基對這些看的都比較淡。至於以朱元璋為視角來剖析問題,前文說過,老朱想辦誰直接就辦了,不會那麼小家子氣,直接就照人下手了,不必搞這些小動作。

  • 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這個問題問得有意思,宰相是誰相當就能當的嗎?明太祖朱元璋不點頭,就算劉基想當,那也得當的上啊!許多小說、野史演繹把劉基完全神化了,讓人產生了一種錯覺,大明王朝是因為劉基的“運籌帷幄”才打下來的,劉基幾乎成了“現世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上天可請神、下地可驅鬼。可是,實際上呢?劉基僅僅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個謀臣而已,而且還不是唯一的謀臣。雖然劉基的一些建議、謀劃對朱元璋建功立業產生了不小的作用,但是他終究只是“幕僚”而已,並不是獨當一面的人物。從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後,朱元璋大封群臣時只給了劉基一個第三等級的誠意伯也能看得出,在朱元璋心中,劉基只是“之一”而不是“唯一”。那麼,為什麼劉基當不了宰相呢?

    首先,劉伯溫並不是文臣領袖,在朱元璋的文臣序列中有一個劉伯溫繞不過去的人物,那就是李善長。李善長是“淮西集團”小圈子裡的人物,在朱元璋還沒有正式發跡之時便已經投入了朱元璋麾下,與朱元璋的親近程度、資歷等等都遠在劉基之上。長期以來,李善長都充當著朱元璋“幕僚長”兼“行政主管”的角色。早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時,李善長就已經充當了類似於“宰相”的職務。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後,李善長以功績居文官之首,被封為南韓公,成為了公爵中唯一的文臣。李善長既然是文官之首,中書左丞相之位當仁不讓。因此,有李善長在,無論如何也是輪不上劉基的。

    其次,劉基和朱元璋的關係並不親近。與李善長、胡惟庸這些“淮西集團”小圈子裡的人物不同,劉基是外來戶,並不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他是在朱元璋發跡之後才投效麾下的,因此與朱元璋關係並不親近。至少在朱元璋心中,他只是“部下”而不是“老部下”,一個“老”字,區別太大了,這一點想必體制內的人都深有體會。在“胡惟庸案”發生、朱元璋廢除“宰相制”之前,宰相(丞相)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握有實權的,強勢的宰相甚至會掣肘、甚至威脅皇權。這麼一個異常重要的位置,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老部下”李善長而不是“部下”劉基。

    其三,劉伯溫出身“浙東士子集團”,這些人來自朱元璋對手張士誠的轄區,卻在朱元璋麾下效力。而且,這些人在“敵佔區”擁有著龐大的人脈關係網,甚至不少人還有元王朝的科舉、官僚背景。實際上,劉基本人便是元王朝的進士,並且曾經在元王朝出仕為官。因此,朱元璋對這些人僅僅是使用,卻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過。除此之外,出身“浙東士子集團”的這些人很多都有著中國古代文人的通病,那就是恃才傲物,劉基亦不能免俗。劉基多少有那麼點兒目空一切的味道,對於朱元璋麾下那些草寇出身的文臣武將一直是不太看得上眼的,甚至連朱元璋本人,恐怕內心裡也未必就瞧得上。朱元璋在開疆拓土之時要用他們,自然是能容忍的。但是,開元建國之後,廣闊的國土給朱元璋提供了龐大的“後備幹部”儲備,朱元璋還能容忍嗎?很難!因此,朱元璋稱帝之後不可能對這些人有多親熱,甚至還有刻意打壓的意思,任用劉基為相,自然也就不可能了。

    其四,劉基雖然是“運籌帷幄”之才,卻不是獨當一面的行政人才。建議建議、謀劃謀劃或許非常在行,真要是獨當一面充當行政大員,就有些勉為其難了。而且,劉基的性格也不適合充當行政首腦,行政事無鉅細紛繁錯雜,往往需要變通、需要妥協。但是,從劉基在元王朝出仕期間的表現來看,他缺乏的恰恰就是這一點。不變通、不妥協,幾句話不對版直接尥蹶子、辭官不幹了,這絕對不是獨當一面的行政人才應有的表現,更何況是執掌行政中樞的宰相?不得不說,朱元璋是知人善任的。御史中丞、太史令,太適合劉基了。這兩個職位要的就是剛正不阿、不妥協不變通,否則御史言官、史官的意義何在?因此,劉基自身的性格也決定了他成不了宰相。

    綜上所述,並不是劉基不當宰相,而是根本當不上宰相。朱元璋最大的本事就是識人、馭人,人盡其用。因此,無論如何朱元璋也是不會把劉基置於相位之上的。當然,劉基本人也是有自知之明的,沒有任何史籍有關於劉基覬覦相位的記載。實際上,洪武四年劉基便已經辭官歸鄉了。可見,劉基的權欲和野心並不大,倒是頗有些留侯遺風。洪武八年,退休四年之後,劉基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歲?沒有確實證據證實劉基是亡於朱元璋之手。個人認為,劉基為朱元璋所害之說站不住腳。洪武八年,明王朝的對外作戰還沒有結束,朱元璋也還沒有開始著手收拾開國功臣,甚至後來“胡惟庸”案的主角胡惟庸和李善長也都活得好好的。朱元璋這個時候對一個已經退休的文臣下手,毫無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教幼兒20以內的加減法(幼兒園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