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看閒雲67569133
-
2 # 一片晴空776820
二戰時,蘇聯的國力和軍力都是強於德國的,軍事力量上更是數倍於德國,但戰爭的勝負並不是單純取決於國力和軍力的資料對比,而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些因素如果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話,也完全有可能達到以少勝多或以弱勝強的效果。德軍力量雖弱於蘇軍,但憑藉優秀的軍官隊伍和科學嚴格的軍事訓練,使人和武器的綜合戰鬥力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硬體方面的弱勢,而蘇軍則缺乏這些優秀的軟體來充分發揮良好硬體的潛力,這就導致蘇軍損失遠大於德軍,具體的戰役戰鬥上也是如此。
-
3 # 踏雪無痕167380802
希特勒太輕率,東西方同時開戰,焉能不敗?先結交一方,攻擊另一方,結局很可能不一樣。做任何事情,都忌四處出擊。
-
4 # 使用者楊楨楠
蘇德戰爭,德國軍隊如果按既定的戰略展開,是完全可以取得勝利的。希特勒不該只想到:集中優勢兵力。這一點。而失掉了南線保障線,不瞭解俄羅斯北方氣候對軍隊的致命影響。
-
5 # 123xorigin
德國的國力和軍力是遠超蘇聯的,德國的失敗和一戰相同,被各個世界強國群毆。美英轟炸摧毀了德國軍工生產能力,沒有美英為蘇聯提供的大量機床,糧食,坦克,飛機,蘇聯挺不過1942年。
-
6 # 微兒信兒
當年德華人進攻太順利了,犯了輕敵之大忌,選擇錯誤的時間冬季,在補給棉衣軍用燃油都沒有的情況下,許多士兵被凍死,槍炮都給凍住,戰鬥力下降到極點!必敗無疑。再一個錯誤就是,希特勒沒有看的起日本這個法西斯盟友,沒有聯合起來,在最關鍵的時候蘇軍把幾百萬防守日本的部隊全部調回來防守進攻德國!
-
7 # 血之櫻花
這隻能說明蘇聯的實際國力遠在德國之上,當時的德國可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糾集了十幾個僕從國一同進攻蘇聯,蘇聯剛經歷大清洗當時連像樣的軍官都沒幾個,且巴巴羅薩行動是德國突襲佔了先手,但也不過就是達到這樣的程度
-
8 # 迷彩派軍事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由我回答。
德國雖然在入侵蘇聯的戰爭初期佔據了先機,但這就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穩操勝券。雖然戰爭初期德國想蘇聯縱深推進了數百公里,包圍和殲滅了大量蘇軍,但也正因如此,德國才被一步步的推入戰爭的泥潭當中。而導致德國最終一敗塗地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德國錯誤的低估了蘇聯的抵抗決心。希特勒在計劃入侵蘇聯的時候,很天真的認為他們會向法國一樣。但是沒成德軍的進攻越是逼近莫斯科,蘇聯軍隊和人民的抵抗就越激烈。而德軍到了莫斯科城下的時候,蘇聯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由於德軍沒有充分做好準備,所以導致進攻遲滯。
第二點,德國忽略了蘇聯廣袤的國土和漫長的戰略縱深。蘇聯國土面積世界第一,所以有著廣闊的戰略縱深。而由於德軍裝甲部隊推進過快,所以導致後勤物資供給出現斷裂,自然而然的進攻就會因為後勤問題而遲滯。
第三點,德國沒有足以維繫持久作戰的必要物資儲備。德國國土狹小,所以很多資源都要依賴於進口。而戰前德國的物資儲備根本就沒辦法維持一場持久作戰,所以當德國深陷戰爭泥潭的時候,其物資就越發供應不上。而反觀蘇聯,其廣袤的國土上有大量物資足以應付一場持久作戰,加上美國的物資援助,蘇聯就更加有底氣。
國力雖然不能直接決定戰爭的勝負,但是卻是戰爭成敗關鍵因素。一個國家的國力強大,才能有實力阻擋一切來犯之敵。當然也不一定,比如二戰期間的法國,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照樣敗與德國手中。而當時的中國國力孱弱,但是憑藉著廣闊的國土和無數不願做亡國奴的中華兒女,一樣可以打敗日本侵略者
-
9 # 詹思丁
感謝邀請。戰爭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的特有行為,與和平一道成為人類一直探討的問題,關於戰爭的研究和討論其實都很多,其中戰爭的勝負與哪些因素有關是一個熱點,最為流行的觀點認為,國力是影響戰爭勝負的最關鍵因素。但是本題目問國力能否決定戰爭勝負,和蘇德戰爭中德國失敗原因。
首先我要說的是:國力可以影響戰爭勝負,不能成為決定勝負的唯一因素。國力其實就是綜合國力的簡稱,戰爭打得其實就是一個國家的“底子”,底子厚的國家就容易支撐,特別是面臨不利環境是,也可以挺過去。但是國力弱小的國家,由於底子不夠厚,很難以接受長時間的對峙,如果再加上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的話,國力弱小的國家更加容易失敗。我們要明白,國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缺一不可。只有兩者都強大的國家,國力才會真正強盛,否則就是半瓶醬油,無法適應現代激烈的國際競爭。如果剛才說的國力僅僅是指硬實力,特別指示軍事實力的話,那麼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就更小一些。因為:國民團結程度、軍隊士氣、決策層水平、外部條件等等都會影響到戰爭程序和結果,如果指的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結合的話,那麼國力對勝負的影響就比較大 ,但即使這樣也沒有到可以決定勝負的地步,因為還有外部條件這個最重要的因素存在。所以我們在具體研究戰爭勝敗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綜合考慮不可偏廢。
蘇德戰爭中,在戰爭開始階段,德國進展順利,一路勢如破竹,但後來卻失敗了。結合上面的討論,我們會發現。在戰爭開始階段德國的實力強於蘇聯,德國因為早有預謀,所以準別充分,因為一直在打戰,所以軍隊士氣高昂,對自己的戰略戰術水平比較自信,而蘇聯則為了避免戰爭一直在綏靖德國,準備不充分,對困難準備不足電腦等,綜合來看實力弱於德國。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的短處越來越明顯,蘇聯的額優勢也越來越明顯,最終導致戰爭結果反轉,蘇聯腐敗為勝。如果觀看國力,特別是硬實力,在蘇德戰爭中兩國差距不大,德國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正義與否、國際社會的支援與否、盟國的支援與否等等方面都比蘇聯差。所以蘇聯最後取勝。
-
10 # 陽城導航
蘇聯的綜合國力遠勝於德國。這是蘇聯完勝德國的最後保證。
這裡的綜合國力,概括起來就是【朱可夫+T34型坦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朱可夫既指朱可夫本人,也指蘇聯軍隊堅強的領導集體與名將集體。T34坦克指的是以T34型坦克為代表的蘇聯軍工企業與先進武器系統。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指的是前方蘇軍士兵的勇敢戰鬥精神與後方人民的頑強勞動精神。這三者構成了蘇聯強大的綜合國力。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澄清三個事實。
第一,希特勒在莫斯科首先失敗於蘇軍頑強的抵抗,而非失敗於莫斯科的嚴寒。這在當時朱可夫的回憶錄中有專門說明。不是今天,而遠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就有人說希特勒失敗於嚴寒。朱可夫說,希特勒得益於突然襲擊而形成的戰時優勢,使德軍在戰爭初期一度造成蘇軍的混亂,並透過三個大合圍,使蘇軍損失幾百萬人。但是由於蘇軍的頑強抵抗,使得德軍損失巨大,並喪失了戰役初期的戰略優勢,在維亞濟馬一線,為其最後推進線。到莫斯科近郊時,雙方轉為實力的比拼,實際上包括意志的較量。斯大林在莫斯科坐鎮組織,朱可夫的頑強死守,對扭轉戰局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有些人否定蘇軍的頑強作戰,而歸因於莫斯科的嚴寒,實際上是為失敗者粉飾委過。莫斯科的嚴寒是大家公認的正常天氣現象。
第二個現象,有人說蘇聯的巨大戰略縱深消耗了德國實力。蘇聯國土巨大是公認的事實。而到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期,希特勒己經佔據大量的蘇聯國土,眾多的人口與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發達的經濟區,蘇聯的戰略縱深優勢不再。加上希特勒佔據廣大的歐洲土地,戰略優勢轉移到德國一邊。發生在斯大林格勒的拉鋸戰,及其殘酷終結了希特勒的戰略優勢,使之轉移到蘇聯人手裡。這時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包括前方計程車兵作戰與後方的忘我勞動精神起了致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個需要澄清的問題是美援對蘇聯打敗德國起了怎樣的作用。有人以此來否定蘇聯的忘我勞動精神。關鍵時間從1941年12月至1943年2月。這一時期既是蘇聯工廠的拆遷與恢復時期,也是蘇軍最虛弱的時期。1942年前半年,由於蘇軍軍工處於恢復時期,彈藥生產有限,致於前方戰線供應缺乏,蘇軍虛弱,以致發生哈爾科夫戰役的戰敗,前線戰局發生逆轉。到1942年下半年,蘇聯軍工全力恢復生產,更換新式裝備,組建預備隊。等這些工作完成之後,蘇軍就積累了一支強大的預備隊,並對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發動了反攻,扭轉了二戰戰局。
這一時期,美華人正同德國的群狼戰術潛艇戰搏鬥,援蘇還須突破德國封鎖,自顧不暇。只到1943年美華人才打破德華人封鎖,將武器,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到蘇聯戰場。而這時蘇聯的戰時生產進入高潮,大量的坦克,大炮與飛機己被生產出來,正在列裝蘇軍部隊,支援蘇聯西進,解放國土。
可以說,希特勒失敗於蘇聯的綜合國力,而這綜合國力競是由蘇聯人民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所鑄就的。絕不是單純的天氣+國土巨大+美援這三條相加決定的。
回覆列表
你要問的問題和後面貌似兩不搭吧,德國就好比刺客,蘇聯就好比半肉坦克,刺客一套技能帶不走對面,你覺得刺客還有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