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鵬友學習
-
2 # 一貳一橙
正好相反,劉禪並沒有主張遷都,而是蜀漢大臣,劉禪也沒有一下子否決遷都決議,是譙周提出了遷都和投靠都不行之後,劉禪才不得已投降了。
至於譙周是以何種理由來否定遷都和投靠的?那就得從這兩方面的優劣性來說明了。
遷都南中遷都南中。此決議被譙周否決了,他的理由是:地方偏遠,曾經幾次叛亂,國家平時又沒什麼恩惠給他們,反倒受其賦稅,取其兵丁,無恩有仇,此乃一大禍患。如果遷都南中的話,南中各部豪族必定起來反抗,到時蜀漢朝廷也是在劫難逃。
譙周這話是有道理的,蜀漢四大都督中,庲降都督是最先由劉備設立的,劉備未死時,南中一帶就已經很不安穩。劉備一死,立馬爆發了雍闓之亂(孟獲也在後來加入此亂),而且譙周所說的“數次叛亂”,自然也就是說在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又爆發了至少兩次的叛亂。南中地區的叛亂可能沒有大到影響朝廷的地步,但也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安穩。
而且在劉禪投降之前,最後一任庲降都督霍戈,曾經提議帶領一萬多南中駐守部隊前來保衛成都。我們知道劉禪投降後是獻出了蜀漢戶口表的,其中有將近十萬常備軍隊,而霍戈自然也不可能把南中部隊全部調往成都,肯定會留下一部分駐守。
所以南中常駐軍保守來看至少有兩萬人,佔全國軍隊的五分之一,南中不穩、人心不服這一點,劉禪是心知肚明的。
投靠東吳這一方面譙周則是從“強弱懸殊”來解釋:蜀漢入吳是客,自然應該臣服東吳主人了,況且曹魏比東吳強大得多,現在曹魏已經佔據四川,到時順流而下,滅亡東吳是遲早的事。東吳都亡了,蜀漢還能不亡嗎?已經臣服東吳了,到時還有再臣服一次曹魏,受辱兩次好還是受辱一次好,這賬誰都會算吧!
當然東吳力量弱於曹魏是一定的,但劉禪不願投靠東吳也有著另一方面的原因:東吳和蜀漢的關係,其實也不像表面上那樣堅固牢靠。
蜀漢四大都督裡,永安都督和江州都督就是專門用來防備東線的,足見蜀漢對東吳那邊的不信任。這對盟友,表面齊心,內裡你捅我一槍,而且蜀漢留在永安的防守部隊也不比南中的少。諸葛亮曾命李嚴帶兵兩萬,協助北伐,並讓陳到率領精銳的白毦兵去永安鎮守,加上江州一地的兵力,蜀漢東線防守力量絕不低於三萬。
蜀漢所謂的十萬大軍裡,就有一半或以上是用來防備內部和盟友的。還有一點就是,蜀漢末代永安都督羅憲,在劉禪投降之後依舊鎮守永安,擊退了東吳派來渾水摸魚的盛曼、步協、陸抗三次進攻,堅守永安直到晉軍來接管。
可見東吳這個盟友其實也不可靠,要是劉禪貿貿然前去東吳的話,可能把他綁起來獻給曹魏的,就是吳主孫休了。
也就是因為這些,劉禪才會聽從譙周的建議投降,而不是繼續苟延殘喘,如喪家之犬一樣,惶惶不可終日。
-
3 # 海鏡清
劉禪之所以投降,主要是因為怕死,而遷都南中和投靠東吳都很有可能死於途中。
魏軍近,南中遠,劉禪怕自己還沒到南中就被魏軍追上了
首先,魏軍已經打到雒城了,距離成都也就是九十華里的距離,可以說近在咫尺。而成都去南中就遠多了,到最近的建寧郡都要六百華里。如果劉禪逃往南中的話,多半在路上就會被魏軍追上,到時候不是被俘就是被殺,還不如投降呢。至於去東吳,那就更遠、更不可能了。
李球。諸葛瞻在綿竹戰敗,意味著成都已經失去了最後一支武裝
其次,劉禪身邊已經缺乏足夠的可靠部隊來護送自己了。我們可以注意到,戰死在綿竹的將領中有羽林右部督李球,這說明連負責皇宮宿衛的羽林軍已經上了戰場,而且潰敗了。這是劉禪手中最後的武裝力量,遠赴南中或東吳,沒有一定數量的軍隊,劉禪又怎麼敢輕車簡從去跑路呢?
譙周被稱為益州孔子,對蜀漢的文化界影響深遠。他的態度實際上也代表了大多數益州士族的態度
最後,譙周的勸降實際上是圖窮匕見,表示益州本地士族已經拋棄了蜀漢政權,人家不願意陪你玩啦。蜀漢政權建立了多少年,就打壓了益州士族多少年,能身居高位的益州人幾乎都是寒族,士族能甘心嗎,能高興嗎?而士族底蘊深厚,家富多奴,現在你沒有軍隊了,不願意投降,人家可以武裝奴僕當開門黨啊,甚至逼宮也不是不可能的。
霍弋對南中控制得很好,可以動員數萬軍隊,可惜劉禪過於自信,讓自己陷入絕境
當然,以上問題都是劉禪自己作的。南中監軍霍弋是他心腹,早就說要帶部隊來成都支援,是劉禪自己不讓的,現在鞭長莫及,悔之晚矣。
-
4 # 追記歷史
首先說下當時劉禪為什麼沒有遷都南中,南中也是個荒涼的貧瘠之地,諸葛亮在世時尚可艱難的控制南中,如今諸葛亮已不再,這時的南中已蠢蠢欲動,甚至可以說已經不在蜀漢的絕對控制當中。又加上曹魏大軍已兵臨城下,遷都並不是一個輕巧的活,涉及大量繁雜的事務,所以倉促遷都南中並不是一個好的主意。
再說投靠東吳,當時雖說還是三國鼎立,但曹魏政權一家獨大實力遠強於東吳。如果投靠東吳,東吳後期又肯定會被曹魏消滅,那時再跟隨東吳一塊兒投降曹魏的話,肯定沒有現在直接投降曹魏的身價高。既然都是投降俯首稱臣,那麼不管投靠誰性質都是寄人籬下,所以與其投靠實力遠遠不如曹魏的東吳,還不如一錘定音直接投降曹魏。
有時候咱們老看不起劉禪,當然他聽信宦官黃皓是不對的,但事已至此,如果還一味的拼死力立忠烈牌坊,必定會滅他劉氏一脈。當然這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說,肯定大家也有認為他劉氏就該打光最後一個人,以慰劉備的在天之靈。但在當時蜀國已毫無勝算的危機情況下,暫且不說他劉皇室和大臣,如果不投降無數的黎民百姓肯定會在戰火中死傷大片,有時候在名譽和大局都選擇上真的很矛盾。
-
5 # 楚狂接與
景耀六年魏國大將鄧艾奇兵突襲攻克江由、綿竹,斬殺蜀將諸葛瞻和尚書張遵,兵鋒直指成都。劉禪召叢集臣商議對策,群臣主流意見有兩個,一個是往東投奔吳國,做個流亡政府。有人說退守南中,憑藉南中險要的地勢進行頑抗。
譙周這時候站出來對這兩個意見進行了駁斥。首先駁斥了入吳說,因為劉禪是天子,跑去吳國天子肯定當不了了,只能臣服於吳主。這還不算,問題是吳國弱小,魏國強大,往後大機率吳國會被魏國吞併,到時候又得再受一次稱臣的屈辱。這樣看還不如直接投降魏國。
然後又駁斥了退守南中的意見,譙周說現在退守南中已經晚了,大軍壓境人心不穩,倉促間南逃,到底會有多少人繼續追隨呢?萬一有人心懷不軌乘機發動政變,那麼劉禪豈不危險,如此看來還是投降比較好。
因為現在吳國還在,所以魏國一定會接受投降,投降後為了做給吳國和天下人看還會優待劉禪。譙周當時還說:“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當天的朝會上沒有人能與譙周辯駁。
這次的朝會最終沒有下定結論,劉禪還是在猶豫是不是要退守南中。譙周又上書分析南下四不可。
一、 南中是被蜀漢武力降服的,現在蜀漢衰弱,南中極有可能反叛。
二、 魏國南下不單單是要攻取蜀地,他們是要滅亡蜀漢政權,即便退守南中,魏國大軍也會尾隨而至,而我們在南中也沒有準備只能束手就擒。
三、 到南中去自然要練兵反攻,這將耗費大量的錢財,但是南中貧瘠,根本無法負擔。強行徵賦稅只會逼反西南夷。
四、 蜀中臣民安土重遷,最後真追隨劉禪去南中蠻荒之地的能有多少人,蜀中豪族極有可能不會支援劉禪遷都南中的決策。
譙周最終說服了劉禪開城投降了鄧艾。
但實際上當時蜀國在白帝城和夜郎都有重兵,並且蜀地山川阻隔,即使成都難易固守,先退往江州再令白帝及夜郎的部隊勤王。東吳當時也快Superb遣了援軍,因為蜀國滅亡,下一個就輪到自己。最重要的是蜀漢在劍閣的主力部隊並沒有被殲滅,而鍾會大軍糧草睏乏已經有了退兵的打算。這麼看了其實當時的軍事形勢並非糜爛,還有轉機,可惜劉禪闇弱,譙周魯鈍,大敵當前成都群臣也慌了手腳高估了鄧艾的軍事實力,葬送了蜀漢。也難怪前線將士怒氣沖天,拔刀斫石了。
回覆列表
愚見:
還是從階級層面分析比較好。
一是孫吳。劉蜀與孫吳兩個政權的構成階層不一樣。劉蜀是非儒門寒族,孫吳是儒門大族。兩者對立不可共存。
二是南中。劉蜀政權中成分複雜,東州集團、荊州集團、益州集團、漢中集團、西涼集團。而南中蠻族又是相對的另一個利益團體,且長期處於被壓制的底層位置。若遷都至此,各集團間的衝突矛盾會上升至蜀魏衝突之上,內耗就會先將自己打垮,典型例子就是南明。實力強勁,派系眾多,山頭林立,內鬥無休無止。
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