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家經典

    孫武,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被譽為“兵學鼻祖”!

    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紛紛稱霸,史稱春秋時期,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雖然還在,但是沒了權力,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史稱戰國時期。春秋和戰國的區別就是,春秋在前,戰國在後。瞭解了這兩個時期的順序,然後再瞭解一下孫武活了多久?經歷了哪幾個時期。你就不難發現,為什麼他寫的書多描寫的是戰國時期。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華人孫武(字長卿)。

    孫武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兵法書籍需要實踐,然後總結事物發展的規律和經驗。)

    《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

  • 2 # 蘭臺說

    《孫子兵法》又稱《吳孫子兵法》、《孫子》、《孫武兵法》,孫武撰。《孫子兵法》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華人。他後來從齊國流亡到吳國。

    孫武到吳國時,適逢公子光政變。公子光即位後,伍子胥聽說其才能,向吳王推薦。孫武帶著13篇晉見吳王,獲得重用。孫武輔助吳王經國治軍,顯名諸侯,被尊為“兵聖”。

    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於見吳王前;見吳王后又著問答多篇。晚至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是由孫武草創,後經其弟子整理成書。

    學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產生於中國春秋末期;亦有認為成書於戰國或更後者。關於此書的作者,多認為系孫武親著,又經後人校理。對於孫武的生活時代,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一般認其為春秋末期人,大約與孔子同時。  

    《孫子兵法》十三篇於公元前512年在吳國問世後,並未迅速廣泛傳播開來。究其原因,大致有吳國王廷對“十三篇”秘而不宣,當時傳播媒介落後,社會上“重禮輕詐”觀念會對此書的貶斥,其價值未被時人所發現等幾個方面。

    至戰國時,此書才開始廣泛傳播,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孫子熱”,所謂“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孫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設伏”、“變詐”取勝為主要內容的軍事理論適應了當時軍事鬥爭、政治鬥爭、外交鬥爭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後世子孫孫臏對《孫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傳和運用,則是其直接原因。

    孫武后學在這一時期對“十三篇”做了大量解釋、闡發、增益的工作,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見吳王》等,均應是他們解釋、闡發、增益“十三篇”之作,而在被《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內。

    總之,在這一時期,《孫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擴增。1996年西安“發現”的偽書《孫武兵法八十二篇》說,孫武先寫成“八十二篇”,後因其“天機陰殺”,就接受其兒子的建議,縮編成“十三篇”,乃是向壁虛構,是違反歷史事實的。

    《孫子兵法》的大多數篇目都是經典格言的堆砌,有標題而無主題。可以說它是“彙編”的,若說它是某個人的“原創”是無據可查的。《孫子兵法》裡只有第二篇《作戰》和最後一篇《用間》是完整的原創。這兩篇內容純粹,文氣完整,沒有拼接的痕跡。在語言習慣上,與其它十一篇大體相同,總是語重心長、諄諄告誡、不厭其煩的樣子。

    有個別觀點曾認為,今本《孫子兵法》應是戰國中晚期孫臏及其弟子的作品。但是銀雀山出土的漢簡(同時在西漢墓葬中出土《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各一部),已基本否定此說。

  • 3 # 雲夢澤中的無名之士

    熟讀歷史便知,孫武其人存在時間和他的《孫子兵法》成書時間都是在春秋末期。孫武他不可能有先見之明,能預測未來戰國時期大約二百年的國家之間的戰爭是怎樣的規模,又是怎樣進行。所以他所描寫時並不是是戰國時期的戰爭,都是關於他所處那個時代和之前的戰爭。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思想百發齊放。一部分為軍為將者一以及一些士子,開始意識到戰爭需要去研究,所以他們開始運用一些方法來打贏戰爭。又或者戰爭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怎麼去解決。亦或是面對戰爭時,想怎樣能夠在戰爭中生存下來。這些種種形成了一個學派,這就是兵家。

    這期間,產生了很多兵家的著作,例如《孫子兵法》《太公兵法》《孫臏兵法》《司馬穰苴兵法》《尉繚子兵法》等等。這些都是在學習前人的思想和自己在戰爭過程中,透過實踐總結而來的。

    戰國時期,每個國家的統兵將帥和軍官士兵基本都會學習兵法,把兵法中的技巧靈活運用,熟悉兵書也成為了大部分為將者必備的素質之一。因此戰國時期戰爭的慘烈程度也逐漸上升,和春秋時期那種打贏了就服的戰爭完全不同,特別是白起開創了那個大規模殺敵時代。那時候當別人問到帶兵之將時,通常都會問的一句話就是,熟讀過什麼兵書?

    關於孫武本人的生平事蹟,史書這樣記載。《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很容易理解,他原名孫武,後世因為他的文章思想卓著,給他孫子這個稱號。他是齊華人,生活在吳王闔廬時代。當時的他已經寫就兵法十三少篇。

    後來他去了吳國,吳王試探他是否真有用兵之才。讓他用吳王自己的後宮佳麗來實驗,想用訓練軍隊的方式訓練她們,以做觀賞。孫子先是給她們講明規則,而且三令五申然後再發令。第一次發令後,佳麗們鬨堂大笑,沒人聽從他的號令。孫子就說發令不清楚,就再次重申規則。第二次發令後佳麗們還是如此,他就直接執行軍令殺了隊長以正軍紀。

    於是吳王知道他善於統兵用兵,就讓他做吳國的將軍,和伍子胥攻打楚國五戰五勝,臣服越國,震懾齊國、晉國。

    《孫子兵法》的內容分為作戰、計、謀攻、形篇、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共計十三篇。孫武的兵法裡所講的,就是對春秋時期各國戰爭的經驗總結,並且孫武自己又發表一些自己關於用兵之道的心得看法。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那時候軍隊都是以兵車為主,各諸侯國實力都是以兵車多少乘來評判,比如百乘之國,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封神演義》裡講商朝天子商紂王為萬乘之尊。按照古人所說,就按天子所擁有的兵力為萬乘,不過也就是幾萬人的軍隊規模。

    《孟子.梁惠王上》:“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國。” 這種交戰雙方都是以兵車為主的戰爭不會持續很長時間,而且戰爭規模也不會太大。《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乃發習流二千人,教室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吳。”你看越國滅吳時,一場爭霸滅國大戰只有近五萬人的兵力。可見其他戰爭的規模,也不會打大到哪裡去。

    戰國時期戰爭,齊魏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是代表,這兩場戰爭都是孫臏和田忌熟練作運用計謀絞殺魏國生力軍,滅掉魏國霸權。

    秦國更是開創了戰爭期間大規模殺傷有生力量的例子。那些歷史記載一戰斬首幾萬數十萬,在當時來說恐怖至極。特別是創造了歷史記錄的白起秦趙長平之戰四十萬戰國降兵被殺。這些血淋淋的數字看著讓人震驚不已。如果生活在春秋時期的人看到這樣的場景,肯定會崩潰,簡直比做商紂王時期還要恐怖。

    白起就是一個熟練運用兵法的人。比如長平之戰前期,他在決戰前期來到軍中後就下令豐封鎖其為軍主將的訊息來迷惑敵軍,同時秦國用反間計讓戰國臨時換將。這些都是《孫子兵法》中的“用間篇”和“計篇”中描述一模一樣。

    後世的人把《孫子兵法》視為“兵學聖典”,孫武為被稱為“兵聖”。後世很多兵書都把它作為自己的參考。可以說它成為了後世為軍為將者必修之學。從戰國時期開始至今,仍然是軍事理論上的一座豐碑。

  • 4 # 華夏印記

    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時期,春秋時期諸侯都追求稱霸。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即孫武子輔佐吳王闔閭稱霸諸侯。史書記載春秋五霸的一種說法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足以證明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時期。

    兵法內容你讀過就知道,根本沒有戰國什麼是,都是戰略思想層面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很多角色都會飛,那麼還有哪些很酷炫的飛行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