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靈小溪流
-
2 # 貓咪媽媽
自己也是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
寶寶三歲左右,正是開始萌生自己獨立意識的時候。
哭鬧是他們反抗,表達自己意識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在他們哭鬧時心情平和,還能理智處理問題。
如果自己也是煩躁狀態,那真是面臨崩潰局面!
怎麼樣才能做一個不吼不叫的媽媽呢?
說實話,我也是在探索中!
首先,告訴孩子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其實很多時候,問題的焦點是在孩子身上!我們對孩子也是愛之深責之切!吼一嗓子表達態度,看孩子委屈了我們又會心疼,陷入惡性迴圈!
所以還是先引導孩子,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對自己的態度也不要太敏感了,如果傷到孩子,記得道歉!告訴他,你是愛他的!只是不喜歡他這種哭鬧方式!
其次,每天給自己一點自己的空間
可以去給孩子做個漂亮的果盤,帶孩子去逛逛街,去淘氣堡,可以讓孩子自己玩一會!
反正不要讓自己太壓抑!
自己的情緒是會左右孩子的!
同樣的事情,因為你的心情不同,你的處理方式就會不同!
如果情緒平和,你吼叫次數也會減少的!
孩子都給你放假啦,你還吼他,也不好意思不是!
最後,自己的經驗
實在控制不住自己,我自己會走去陽臺,給自己一耳光,雖然有點激進,但是我吼叫的威力實在是太嚇人了!只有這樣才能壓制一下!其實,在我走出去的時候孩子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
我有時也會冷處理,甚至有點冷暴力!
其實,吼叫比冷暴力還好一些,但我們終究還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愛他,事後記得抱抱他!
做父母不容易,我們也要學會原諒自己!
-
3 # 飛慕課
怎樣不發脾氣才讓孩子笑著聽話
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裡,安吉和小魚兒兄弟倆搶玩具,爭執不下。
為了讓兩個孩子不再爭吵,媽媽胡可假扮“吵架女巫”說:
“你們吵架這個玩具就是我的了,想要贏得玩具,必須用咒語才能打敗我。”
而這個咒語就是“好朋友”。
於是,兄弟二人團結在一起對戰媽媽。
胡可用滿滿的遊戲力,讓兩兄弟停止了爭吵。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不禁想,假如是我,很可能會用強制的方式,分開兩個孩子。
但是結果呢?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
當你變得有趣,孩子才會喜歡跟你一起玩,你們的關係也才會變得更親密。
跟孩子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不是說教,而是遊戲!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跟他們成為真正的玩伴。
可是,太多的爸爸媽媽,並不懂得孩子能聽得進什麼。
因為我們用的不是孩子的語言。
孩子的語言是什麼?
遊戲!
A.當孩子不想走路時,大人們往往會這樣教育:“我手上東西多,抱不動你,你自己走。”如果用遊戲的語言來說,應該這樣,放下手裡的東西對他說:“我早就想抱寶貝了,一直沒抱成,現在終於能抱了。”抱住他的時候,假裝突然想起:手上的東西忘了 。——看著你不知所措的樣子,孩子一定會知道怎麼做。B.孩子不願意刷牙時,大人們往往會這樣教育:“快快刷牙,要從小愛衛生。”如果用遊戲的語言來說,應該這樣,媽媽告訴孩子給他“買”來一個刷牙機器人,爸爸像機器人一樣站在旁邊說:“你好,我是刷牙機器人。”媽媽告訴孩子:只要拉一下機器人的耳朵,它就開始給你刷牙;只要按一下它的鼻子,它就會停止刷牙。這個刷牙機器人非常聽話,孩子玩得津津有味,刷完了還不肯停呢。C.孩子不起床時,大人們往往會這樣教育:“該起床啦,不然要遲到啦。”如果用遊戲的語言來說,應該這樣,“寶寶很困呢,現在睜不開眼是吧?那我們就從腳丫的十個兄弟開始,叫它們起床吧。然後你揪著對應的腳趾,口裡念著“快醒醒,起床了。”進行完這樣的起床遊戲,孩子也就清醒了。用遊戲解決育兒難題,還有一個極大的優勢。
大腦在孩子玩鬧娛樂發出笑聲時,分泌的物質相當於為孩子的大腦補充神經營養劑。
它能緩解壓力和痛苦,降低憤怒、恐懼等不良感受,產生愉快和歡樂的幸福感。大腦中有了這種物質,人更傾向於與他人合作,而不是對抗。
所以,家長如果經常透過遊戲的方式解決親子衝突,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
我們每天都面臨這太多的教育問題,孩子沉迷電視和遊戲、不吃飯、膽小懦弱、摔東西、沒規矩、說髒話、膽小、哭鬧、被欺負等等.......
李巖老師都有很多遊戲,教你如何輕鬆愉快地解決問題。
只要家長用點心,孩子的成長,就一定會充滿歡聲笑語。
-
4 # 楊欣帶你去買房
3歲的孩子具備了和大人溝通的基本能力,哭鬧不止我們應該陪他呆幾分鐘讓他慢慢冷靜下來,再去詢問是否身體不舒服或是什麼事情讓他不高興,身體不舒服就醫,心裡不高興慢慢開導,我家小寶貝就這樣,不能對他發脾氣大聲吼他,哭鬧時的他根本聽不進去 反而會越鬧越厲害!
-
5 # 心時代心理
孩子的哭鬧,是一種需求,是引起你的關注。你應該去看看他是在呼喚什麼?
從嬰兒時期開始,媽媽就是嬰兒的整個世界,如果嬰兒能被媽媽看見,他就能擁抱整個世界,長大後敢於體驗真實的生活。但若從小嚴重匱乏愛和關注,在現實世界中又不斷重複體驗到挫折,他就會越來越退縮,最後縮排安全的網路世界不出來。
孩子透過內化與撫育者的情感關係來學習成長。所謂的“人格”,就是孩子與父母的各種情感關係內化到心裡,形成以後的性格,決定一生的命運。
孩子來到這個世間,是一張白紙,父母在上面畫什麼,就會是什麼。
從孩子誕生至5歲,父母,尤其是母親對於教育應付起絕大的責任,所以做媽媽的,如果想你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一定先玩好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如果媽媽壓抑內心的怨恨,無論怎麼做,孩子都會難受。
內化到孩子心裡的,不是父母的行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關係,媽媽真實自然,孩子也能學會靈活自在的愛。
如果你想做一個好媽媽,想孩子能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媽媽要好好檢查一下,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而情緒的背後,是否有自己曾經未癒合的傷口?媽媽的童年成長過程又是怎麼樣?為什麼聽到孩子的哭鬧,會暴躁不止?是否對聲音有敏感?還是不喜歡孩子?
-
6 # 燚坤心理
媽媽太累了,要好好找人傾訴一下,年輕的媽媽,一下突然要面臨這麼多事情,心理壓力一定很大,非常需要傾訴和幫助,而不是刻意控制,把焦躁的情緒壓抑下來
回覆列表
《孩子,道歉,沒那麼難;孩子,媽媽也會向你道歉》
我的日誌提醒中,晚上要給孩子道個歉。
因為昨天學習,我忍無可忍地罵孩子了。
我怕我忘記了這件事,所以,設定成提醒功能。
這些重要的事兒必須要做的。
我很少冒犯別人,但是有道歉的習慣。
同時,我想要寫一篇關於道歉的文章。
感覺這篇文章不好寫。但是還是想努力一下。
首先要說一下我們為什麼需要別人的道歉,因為被人冒犯後的心理感受會真實存在。
心理學中,每一個情緒都是獨立的,
我們應該善待和尊重每一個情緒和覺知到它們的存在並且給予其關愛。
揹負3條人命的張扣扣就說過:我就是想要殺害我媽媽的人的一個道歉而已!
這麼多年,那個遲到的道歉讓一個孩子的成長再沒有感到放鬆和釋然過。
然後再說一下我們為什麼需要道歉?
因為那是一種修養,同時,我們冒犯了別人就是將人際關係推至了危險邊緣,而我們一生
又都會在人際關係中存在。
一句道歉會讓人際關係不會受損甚至還會修復還原乃至昇華。
你看,這是道歉的意義。挺重要的。
我記得老公曾經質疑過我讓孩子學會向人道歉的做法,我是這樣說服老公的:
學會道歉是關於生存的在人際關係領域內的技能。既然是技能,就要不斷練習才可以。另外,道歉就是一種習慣。而且每個人都很忙,沒有人無緣無故地會索取道歉。我們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冒犯了他人,說聲對不起,就是一個習慣,這是一種簡單。
而在成年人的世界,說聲道歉特別難,一種情況,是沒有養成習慣。另外一種情況,成年人內心的複雜程度超乎我們想象,比如他會為道歉賦予很多意義,會想自己道歉的必要性可行性尊嚴感等等,有些甚至還會覺得非但自己不會道歉而且還期待著其他人向其道歉。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這樣的情況更是常見。比如很多父母不會道歉,感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認為不應該道歉,而且還認為孩子的行為為自己帶來了不悅……
這樣的心態,道個歉談何容易?
我教育孩子會告訴他:道歉就是一種習慣,上嘴唇碰下嘴唇就ok了,就像國外,見面擁抱親吻一下就是一種習慣,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這樣的行為習慣的培養才會為孩子未來“正確道歉”提供一個基礎,另外,學會道歉和正確道歉對於人際關係中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培養也至關重要。
所以,學會道歉,習慣道歉,不僅能保持和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而且也是一種對周遭的善待,讓自己的世界簡單,讓溝通簡單,讓人際關係簡單,避免過多的衝突為內心帶來的劫難。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道歉變得簡單。
所以,這位媽媽,真實做自己沒什麼,但是學會道歉,學會就事論事,也可以與孩子和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