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師稔
-
2 # 生而為仁
只能說,可能性很高,畢竟諸葛亮六出祁山(有一次是魏國進攻,蜀國被動防守),五次北伐,只有第一次最有可能成功保住隴右。只有保住隴右,蜀漢才能有和曹魏一較高低的資本,算是北伐的重大勝利和重大突破,但離期待的成功還很遠。畢竟對於曹魏來說,也緊緊是丟失隴右這一片領土。
要知道隴右是漢中、關中和西域的樞紐,又有秦嶺、六盤山和隴山的山險防護,肥沃的農牧區還可以為蜀軍提供糧草和馬匹,解決讓人頭疼的補給問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諸葛亮佔據隴右就有了根據地,有了與曹魏對陣的前沿,有了未來可能滅魏的突破口。
但事實上蜀國不具備滅魏的實力。
看一下當時各國的實力對比就知道了。
蜀:現在引用公元263年——孔明死後三十年,第二代皇帝劉禪降伏魏國時所提交的《士民簿》的數字。根據《士民簿》,蜀的戶口和人口是“領戶28萬,男女人數94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這是由蜀漢政府所提供的資料,應可成為大略的標準。蜀佔益、梁二州。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
魏國“戶口60萬3千,人口443萬2千。”估計其兵力接近八十萬,吏三十萬左右。魏佔冀、幽、並、青、兗、豫、徐、河南、雍、涼、秦十一州。魏國實力最強,佔據中原地區富饒之地。
吳國:“戶口52萬3千,人口240萬。”估計其兵力將近三十萬,吏十萬。吳佔揚、荊、廣、交四州,揚州本已是富饒之地,加上後來奪取荊州,實力大增。
三國之中,蜀國佔地最少,人口最少,兵甲最少!
先說兵力,蜀國就算舉全國之兵來犯,也只是魏國七分之一的兵力。
再說物產方面,川中不產良馬,此亦孔明難以取勝的一大要點。所以孔明才發明出木牛流馬來運送物資。在蜀中交戰尚可,但一到平原,沒騎兵的蜀國就大大的吃虧了。就連孔明在南蠻徵集的“飛軍”也難以發揮其威力。加上養馬所需經費甚多,蜀國原本已要支付龐大的北伐軍費,如果加上養馬經費,恐怕必令蜀國元氣大傷。
人才方面:諸葛亮用人注重人品,先人品而後才能。不像曹操和劉備先才能而後人品。此兩樣導致蜀國後期不但國內文恬武嬉,政治昏暗。人才還明顯的不足。後期雖有姜維領兵,但部下已沒有太多能人。廖化尚自任先鋒,蜀之缺人,由此可見一二。加上蔣、費、董三相相繼亡故,國中黃皓專權,朝政日衰。
外交問題,:吳國表面上雖是蜀國的盟國,但是吳國內部對吳蜀聯盟有什麼看法呢?恐怕有想過吞併蜀國吧。始終蜀國位於吳國上游,順江而下,對吳國是個威脅。加上荊州問題一直困擾著吳蜀兩國。若不是魏國一直對吳蜀二國虎視眈眈,加上諸葛亮專注北伐,吳國也一直想北上佔領魏國的徐州和壽春等地。所以兩國一直沒有互相攻伐。試問一下就算諸葛亮北伐成功,到了後期吳國能眼看著蜀國坐大嗎?蜀國舉全國之力大舉入侵魏國,後防線肯定空虛,吳國能不趁機來一下嗎?一切往好了說,到最後也不過是一個新的鼎足之勢(吳魏聯合)
在回到主題之上,守住街亭其實就是守住隴右,按當時來說,諸葛亮還沒完全佔據隴右之時,隴西諸郡仍在誓死頑抗,給北伐軍帶來不小麻煩。
其實諸葛亮最理想的狀況是策反新城的孟達,聲東擊西,可以遠距離牽制和引流曹魏主力。然而計劃沒成功,諸葛亮只能讓趙雲、鄧芝在箕谷設疑兵,效果大打折扣,導致曹魏主力源源不斷地向隴右施壓。守街亭其實就是為了保隴右,街亭是關中突進隴右最便捷的一條路,所以諸葛亮非常重視。然而當時雙方軍力對比太過懸殊,曹魏方面光張郃的先遣軍有2萬之眾,後面還有魏明帝曹叡親統的3萬精兵坐鎮長安。而諸葛亮挺進隴右的部隊總共只有2萬來人,至此還分成了四個部分:一部繼續打隴西;兩部分駐清水和街亭;自己率主力守上邽。這種情況下,即便馬謖遵從諸葛亮的指揮排程也不一定守得住街亭。
當然,如果換了其他人,比如王平,就不會像馬謖敗的那麼快。
但諸葛亮當時爭的就是時間,以便彙集主力與曹魏一決雌雄,決定隴右的歸屬。然而馬謖敗得太快,諸葛亮的佈局被打亂,隴右局勢也急轉直下,無險可依、糧草也接濟不上的蜀軍就只有撤兵這一條路了。
-
3 # 煌煙
謝謝邀請,如果街亭不丟,那麼諸葛亮依然不能最終北伐成功,首先,抵禦蜀國進攻的軍隊從始至終都是雍涼的地方軍,魏國中央軍很少前來支援,反觀蜀國則是以舉國之力北伐,古代戰爭說白了就是拼人口,拼糧食,魏國的雍涼地區就能頂住蜀國的舉國之兵,這還不算洛陽、長安等其他幾個魏國軍區的實力,所以,就算是街亭不失,憑蜀國的國力就算是打到了長安洛陽,那也站不住腳穩不住多久,雖然蜀國以“除國賊”為其北伐政治主張,但是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縣官不如現管,老百姓不管是曹地主當家還是劉地主當家,他們都是照樣的要服兵役,照樣要交糧種田,而且長安洛陽以及北方地區經過曹魏幾十年的經營其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已經是穩如磐石了,所以筆者個人認為,諸葛亮的北伐如果不考慮其他外界因素的話,其北伐是註定以失敗告終的
-
4 # 小故事短分析
不可能的,沒有用的,街亭如果不失,也只不過暫時保全蜀漢運往前線得糧道,擋住張郃大軍。
但是這對於蜀漢的整體態勢沒有過大的影響,馬謖守住街亭只是給諸葛亮平定安定,南安,天水三郡爭取時間,保證前線的糧草補給,哪怕是諸葛亮平定了三郡,守住糧道,也起不了根本的作用,三郡並沒有太多的人口充當兵役,也在短時間內無法提供大量糧草,所以可以這樣說,哪怕打下來,也堅守不住,因為三郡的北方和東面全是曹魏的勢力範圍,而從漢中或者蜀中出兵又極其艱難,可以這麼說,3萬人出川,需要10萬人做後勤保障,帶3個月的糧草去的路上吃掉1/3,打仗吃1/3,還要留1/3供撤退來吃,所以說出一次兵可是消耗極大的,這也就是為何諸葛亮北伐經常是勝利佔領了城池,卻又放棄掉撤退了的緣故,因為孤軍無法守城,糧草補給也跟不上,與蜀中和漢中完全行不成犄角關係,不能互相照應,留一隻孤軍就是等死。
還有,其實諸葛亮從岐山出兵北伐也已知是不可能成功的,他只是消耗曹魏,拖延曹魏恢復實力的時間,而且,他也不敢大力北伐,因為還要防止後方的孟獲等蠻夷部落起亂,因為這些部落並不是真心誠服,最主要還是東吳,蜀和吳表面上是聯盟,實際上背地裡互相都在圖謀,也是不得不防。而且諸葛亮北伐幾乎都是主動出擊,曹魏當時正跟東吳打的不可開交,曹魏的戰爭矛頭是指向東吳的,如果一旦蜀漢表現出大的威脅,妄想佔領長安,那麼一旦曹魏主攻蜀漢,那麼蜀漢完全不是對手的。
諸葛亮的北伐不僅是為了拖延曹魏恢復實力,而且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轉移國內矛盾,因為蜀漢政權的組成很特別,有好幾股力量組成,益州的當地氏族和人民並不想打仗。很多益州人士都主張和平發展,不支援戰爭就是例子,諸葛亮用北伐來提拔主戰派,壓制益州主和派,而且對外戰爭能夠促使全華人民團結起來,短暫的和平和安定,減輕內部鬥爭,一致對外,這也就是當鍾會的大軍和鄧艾的奇兵到成都的時候很多人直接投降或者苦勸劉禪投降的緣故了,諸葛亮自己也說了,荊州的丟失可以說蜀漢集團已經基本上喪失了北伐和曹魏一爭天下的可能。
所以說如果街亭不失,對於整個戰局並沒有過大的影響,只不過蜀漢的出兵和糧草補給稍微容易些,路上的損耗和消耗能夠少一些。最多能夠多支援幾次北伐,或者多撐幾年戰爭,佔領長安,一統天下是不可能的。
-
5 # 橫刀躍馬入東京
人口國力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據說蜀漢不到一百萬人口大魏有四百多萬。而且蜀漢朝廷小人當道。大魏君臣之間的關係也要比蜀漢更融洽。天時地利人和蜀漢都不佔啊。
回覆列表
諸葛亮註定失敗,三國之爭,最為弱小的蜀漢,已經註定失敗了。
羅貫中描寫蜀漢時對蜀漢的將領極盡讚美,如何如何能打,如何如何萬夫不敵,特別是趙雲,七進七出的他其實只是劉備的貼身護衛,並沒有真的前去與數十萬大軍血拼。並且,即便如此,蜀漢軍師仍然沒寫幾個,蜀國的軍隊永遠是敵人的多少分之一,為什麼說諸葛亮自己要竭盡全力,因為,蜀漢無人矣!
蜀漢的上位並不光彩,蜀漢名士(有沒有能力先不說,關鍵是影響力大)對其很抵制,不願為其效勞,蜀漢的人才斷流,幾乎都是軍隊裡的人。蜀漢是軍隊為了戰爭需要而不得不搭建的政府,其實,不得民心。
蜀漢即使攻陷了長安,頂多魏廷朝野皆驚,聚國惶恐,便魏主親征,收拾了這些殘兵敗將。畢竟,長安的軍隊不會給你蜀國,即使投了,妻子父母不在你的手中,戰場倒戈,反面一擊,極其危險。蜀漢本無人啊!
蜀漢一直窮兵黷武就是因為他是軍隊的政府,戰也亡,不戰,亦亡,不如戰,讓存在時間稍微長一些。曹魏的人口比吳和蜀漢加起來還要多的多,而吳的人口比蜀漢多的多,蜀漢在根本上不能取勝。
諸葛亮不是不牛,只是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抗拒對面一個集團兩個集團的力量的,為了報答劉備,為了留下清風高節的名聲,不得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