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造作的楚狂人
-
2 # 棲哈丶
問題很簡單,答案也很簡單。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虞世南的《蟬》。詩句的意思,作者也告訴了答案。“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在這裡“藉”同“借”。
是不是如此理解就完全領會到了這首古詩的意境呢?肯定不是。
虞世南、李商隱的《蟬》和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被稱為唐詩中的詠蟬三絕。我們來看看虞世南的《蟬》絕在哪裡。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夏天的蟬隱匿於枝葉茂盛梧桐樹幹上,古人以為它就是居高飲露,怡然自得。垂下櫻須,啜飲甘露,還時不時歌唱。那聲音傳得老遠,增添夏日韻味。
作者難道真的就是寫寫這所見的情形嗎?顯然不是,他是要借物抒發自己的情懷。表明自己就和這隻夏日棲息於高樹之上的鳴蟬一樣,品格高潔。飲露居高不染世俗。就算聲名遠播,也不是憑藉風力,而是自己站在高處,人生的境界也就與眾不同了。
小小的蟬,聲聲鳴唱,卻會引發詩人豐富的聯想,留下千古名句,這就是詩人靈魂的展示。
-
3 # 大劉仔的故事星球
《蟬》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是首託物寓意的詩。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全詩簡練傳神,比興巧妙,以秋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耐人尋味。
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那些外在的憑籍,像地位、權勢、吹捧等,他本身自然會有很強的昭示力,能夠聲名遠揚。
-
4 # 茶色先生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蟬》,全文是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後兩句的翻譯是:處於高處發出的聲音自然就遠了, 並非是借了秋風的力量。
蟬一般用來象徵廉潔、清高、悲哀的品格。《唐詩別裁》中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古體絕句,以棲高飲露的蟬比喻高潔傲世的人格之美,點睛之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不僅僅是標榜自己品行的高潔 ,更有一種自信和對自己的肯定。
-
5 # 瀚墨尋夢
初唐詩人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託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詩的寓意要從全詩來理解。第一句字面上是寫蟬形狀與食性,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但這一句實際含比興象徵,將蟬伸出的觸鬚說成"垂緌",即下垂的“冠纓″,冠纓指代貴宦,此句將"貴"與"清"統一,正是為後面要表明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第二句″流響出疏桐",一個"疏"字,表現枝幹高挺清拔,且秋天才葉疏,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長鳴,一個"出"字,把蟬聲傳遠的意態形象化了。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全篇比興點晴之筆,是由上兩句引發的議論,蟬聲傳遠,一般是認為藉助秋風傳送,詩人卻強調這是"居高"自能致遠,這種感受蘊含的意思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靠外在的憑藉,例如有權勢者的幫助,也自能聲名遠播,兩句中的"自"和"非",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讚美和自信。唐太宗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蟬,是人格化了的,可能有自況的意味。
唐代文壇有"詠蟬"三絕,除此首外,還有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三首託蟬寄意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遇和氣質不同,作品各呈不同面貌,不同個性特徵。
回覆列表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唐朝詩人虞世南的名篇:《蟬》。看似平平無奇的四句話,其中卻大有深意。
何謂“三絕”?通俗點講,就是寫絕了、寫盡了,後世再也沒必要寫同類的作品了。可見,這三首詩的水平,是多麼登峰造極了。事實也證明,自“詠蟬三絕”以後,後世敢於詠蟬的文人寥寥無幾,有名的則幾乎沒有。
如果仔細瞭解,我們會發現,這三首詩分別代表著初唐、中唐和晚唐的時代風格,三位詩人的身份、地位和境遇更是天差地別。可以說,“詠蟬三絕”從三種角度,豐富了“蟬”的內涵,各自代表著一座高峰,不分高下。
對駱賓王來說,“蟬”是遭受政治迫害,卻依舊不忘初心的堅貞之士;對李商隱來說,“蟬”是發著牢騷,鬱郁不得志的困頓之人。
那麼,對於本文的主角虞世南來說,“蟬”又是什麼形象呢?我們不妨從虞世南的生平事蹟中來尋找答案。
初唐文壇第一人:虞世南對很多人來說,虞世南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這也很正常,因為虞世南的作品,並沒有很強的通俗性,流傳面不夠廣,從而影響了知名度。
拋開這些不談,虞世南是初唐時期,當之無愧的文壇第一人。
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
“德行”和“忠直”,屬於主觀層面,在此不多做評述。我們只看後面三絕:
博學《新唐書·虞世南傳》在開篇就這樣寫道:
(虞世南)性沉靜寡慾,與兄世基同受學於吳顧野王十餘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櫛。
顧野王是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在梁武帝時期任太學博士,可以說是同時代的文壇領袖。虞世南在顧野王門下受教十餘年,自己也足夠刻苦,甚至達到了長年不洗臉、不梳頭的地步(累旬不盥櫛)。
當然,有付出就有回報。虞世南最終成為了不遜於自己老師的一代大家。
史料記載,虞世南與哥哥虞世基,俱名重當時。世人評價:虞世基的文章水平要超過虞世南,但“贍博不及也”,也就是不如虞世南博學。這一切都跟虞世南的刻苦息息相關。
《新唐書》還記載了另一件事,以證明他的博學:
(唐太宗)嘗命寫《列女傳》於屏風,於時無本,世南暗疏之,無一字謬。
《列女傳》這部書,在隋末戰亂中失傳,世上再無原本。而虞世南依然能夠一字不差地將此書默寫下來,客觀上使得一部典籍能夠續傳。
文詞有了博學做基礎,寫作能力自然不會差到哪去。
作為李世民的倚重大臣,虞世南後來被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大部分功臣不同的是,虞世南的功勞,並非在戰場上或政壇上,而是在文壇上。
早在李世民尚未成為皇帝時,虞世南就跟在他的身邊,官居太子中舍人。這個職位,專門負責掌管文翰,相當於太子的祕書。
李世民即位後,創立了新的機構:弘文館。虞世南被授職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十八人並列。總的來說,在唐朝為官時期,虞世南基本上都從事著編撰工作,並留下了《北堂書鈔》、《群書政要》等著作。
在詩歌方面,虞世南也有不少好作品,如《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等等。在那個唐詩尚未成熟的年代,這些作品,無疑對後世詩人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書翰書法是虞世南的另一絕。
《虞世南傳》記載:世南始學書於浮屠智永,究其法,為世祕愛。他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書家。
事實上,虞世南的書法,不僅僅做到了“為世祕愛”,即使數百年後,經過了數個朝代的更迭,他的作品依然得到了極高的讚譽。
如宋人黃庭堅就曾寫詩稱讚:“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可惜的是,他的書法作品,到了元代就已經失傳了大部分,僅剩下幾部代表作品:《孔子廟堂碑》、《破邪論》、《汝南公主墓誌銘》、《摹蘭亭序》等。
綜上所述,用“才絕天下”四個字來評價虞世南,一點都不為過。至少在同時代,虞世南不僅是一個全才,而且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非是藉秋風”想要表達什麼?《蟬》,很明顯是一首自比詩。
虞世南筆下的蟬,棲息在高高的梧桐樹上,以飲食清露為生,悠遠嘹亮的鳴叫聲在林間不斷迴盪。正像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潔之士,即使處在江湖之外,世上依舊流傳著他的好名聲。
然而,正是這些名聲,遭來了嫉妒和誹謗。一些小人認為,所謂的好名聲,是憑藉著阿諛權貴,從而博得權力和地位,才得以廣泛傳播的。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的確是存在這樣的現象。
虞世南創作這首詩的時候,李唐王朝早已安定下來,並進入了貞觀盛世。隨著太平時期的到來,官場上也逐漸出現了腐敗現象。阿諛奉承,結黨營私的現象,並不少見。
對此,虞世南不屑於爭辯或解釋,只是淡然地留下了兩句話: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毫無疑問,虞世南是那個時代最為傑出的人物之一。處在這樣的地位,他有足夠的自信和氣場,更不畏懼流言蜚語。
這兩句格局之大,有俯視整個官場和文壇之意。言外之意:我虞世南原本就超越了世俗之流,處在一個極高的境界上。即使我什麼都不做,我的名聲也會傳播得很遠。那些追名逐利、阿諛奉承之輩,根本就不值得和我相比。
整首詩格調高雅、透露著一股自信、高貴的氣質,也蘊藏著初唐時代的巨集大氣魄,是一首很有時代氣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