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左丘丿流雨

    《管子》裡對於“皇、帝、王、霸”的解釋。《真法篇》裡面有這樣的記載:“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都王,謀得兵勝者霸。”後人根據全書的思想,把這句話解釋為:將混濁一體,氣質未分的世界加以判別,使之明道的是皇;體察天道,循道而無為的是帝;使道達到成功,為而無以為的是王;當今之世,雖於道未備,於德未至,卻所謀必得,用兵必勝,為而不貴的便是霸。

    皇:皇是上古君王祭神時戴的一種帽子。《禮記·王制》說“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哻而祭,周人冕而祭”。“皇”、“收”、“哻”、“冕”都是指主祭人在祭祀時所戴的帽子,“皇”是一種用羽毛裝飾的帽子,把“皇”字拆開來看,“白”是帽子的形狀,“王”是放帽子的架子的形狀,整個字象帽子擱在架子上,所以引申出自上覆下的意思,再引申出“大”的意思。最早的君王稱大君,所以,也稱皇。

    帝:古人祭天叫帝。古人的祭祀活動都須用柴,連最莊嚴的社廟、稷廟都是用柴編架表面塗上泥巴,“帝”字在甲骨文裡就象一把捆束的柴,表示燒旺柴火,祭祀天神,正如把祖廟叫做宗。因此,如在祖廟主持祭祖儀式的部落首領叫做宗一樣,古人把主持祭天儀式的部落聯盟首領叫做帝。

    王:王則是從另一種角度獲得君王的稱號的意義的。在甲骨文、金文裡,“王”是斧頭的形象,斧頭最初是用作武器的,古書裡記載,當諸侯們朝見周天子時,周王高高站在明堂之上,他的背後就是畫著斧頭形象的圍屏,這種圍屏叫“斧yi(戶字旁裡一個衣)”。這表明,斧頭是王權的象徵,因此,掌握著武器、操鎮壓之權的君王也就稱作“王”。

    霸:雖然也屬於君王一類,但與皇、帝、王有著觀念上的差別。“霸”的本義是月魄,作王霸義的“霸”是“伯”的假借字。“伯”最初是諸侯國的國君,後來又用來指諸侯之長。春秋時,周王室權力衰微,齊桓、晉文等王伯先後把持天子政令,為把這王伯與諸侯國君,諸侯之長的“伯”區別開來,借“霸”指導王伯,稱他們為霸者,霸君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名分上與天子還是儼然有別的,傳說在顓頊時,共工氏曾以強力霸九州,古人把這“霸”叫做“九祿而王”,不算正式的君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球王子》中不二週助的六重回擊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