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特別是志強的,搞不懂
6
回覆列表
  • 1 # 超能網

    到底AMD和Intel的CPU有沒有約定俗成的命名規則,可以一眼洞穿CPU的規格。但其實無論是AMD還會Intel的CPU,在命名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規則,也就是說你從數字上不會得到具體的CPU資訊,但你能從型號中得到這塊CPU在同代CPU中的效能水平以及一些特性。下面就讓我們給大家梳理一下其中的命名玄機吧。

    Intel篇

    ①首先按照CPU系列劃分,可以劃分為Core(酷睿)、Pentium(奔騰)、Celeron(賽揚)、Xeon(至強)、Atom(凌動)等。除了Xeon是專門針對伺服器領域以外,其他系列均有對應的消費級市場產品,桌面、移動平臺、筆記本上都有。

    ②以我們最常見的桌面版Core處理器為例,下面會繼續細分出Core i3/i5/i7等級,具體取決於CPU核心數目以及是否支援HT超執行緒技術,這個也是沒有規律可循的,比方說第八代酷睿處理器,Core i7是6C12T,支援超執行緒;Core i5是6C6T,不支援超執行緒;Core i3是4C4T,不支援超執行緒。而第七代Core i3是2C4T,是支援超執行緒的。同時,去年Intel為發燒級處理器重新做了劃分,從Core i7中剝離出來,新增了一個發燒級的Core i9系列,定位桌面旗艦處理器。

    這個在Xeon系列伺服器CPU上也有相似的區分,比如說Xeon E7/E5/E3,去年更是劃分出鉑金、金、銀、銅牌,這就不展開說了。

    新年新氣象(其實就是搞事情),Intel在2018年也對Pentium奔騰CPU劃分做了細分,下面有奔騰金牌、奔騰銀牌兩個分支,一般我們買到的桌面奔騰CPU G5600是隸屬奔騰金牌。

    ④緊接著的三位數字基本上就是Intel SKU型號劃分,一般來說Core i7有固定幾個SKU,比方說700;Core i5有600/500/400;Core i3有300/100等等,一般來說數字越大說明隸屬的Core系列越高階,同級別下比較,數字越大頻率越高,換句話說效能就越強,比方說Core i5-8600預設3.1GHz,睿頻4.3GHz,比Core i5-8500預設3.0GHz,睿頻4.1GHz要強。

    ⑤最後就是產品的字尾,Intel CPU誕生這麼多年,字尾的變化也是日新月異,能瞭解到的東西也是最多的,我們就按照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給大家解讀一下

    不帶字尾:純數字的,一般就是普通桌面級處理器,效能、功耗、頻率比較適中,適合大多數人選購

    B:為了滿足一體機等特定緊湊型裝置的需求,LGA獨立插座就不合適了,改成焊接在主機板上的FCBGA1440整合式封裝,同時去掉了Boot Guard啟動保護功能,如Core i5-8500B

    C:這個字尾其實很短命,主要是因為第五代酷睿處理器實在是太短命了,這些字尾的處理器都擁有最強的核顯Iris Pro 6200,GT3e級別的流處理器,48個EU單元,昂貴的128MB的eDRAM充當四級快取,結果因為價格太貴沒人買,後來就沒下文了,如Core i5-5775C

    G:這個就厲害了,是Intel與AMD合作的結晶,CPU部分由Intel提供,GPU由AMD提供,結合HBM2視訊記憶體,三者整合在一塊小小的基板上,無論是CPU、GPU效能都非常強大,我們常稱之為Kaby Lake G處理器。

    H:用於移動CPU上,均支援超執行緒技術,高效能集顯的移動處理器,如Core i7-8750H、Core i5-8400H

    HK:也是移動版CPU,在H基礎上,支援超頻,筆記本CPU超頻,想想都刺激,如Core i9-8950HK

    HQ:多見於移動版第七代酷睿處理器,表示為四核八執行緒處理器,TDP均為45W,如Core i7-7920HQ

    K:不鎖頻,可以配合Z系列主機板進行超頻操作,適合會超頻玩家使用,比方說i7-8700K,i5-8600K

    M:標壓版雙核移動處理器,常見於筆記本上,但第五代酷睿以後就絕跡了,如i5-4310M

    R:移動版處理器,和C字尾一樣,只不過是改成了FCBGA1364封裝,方便用在筆記本上,比如i7-5775R

    T:低功耗版桌面CPU,TDP下降至35W水平,因此預設頻率、睿頻都有所下降,如Core i7-8700T

    U:低電壓版移動處理器,常見於現在的輕薄本、超極本上,TDP只有15W,因此效能上受到極大限制,如Coer i7-8550U

    X:發燒級產品,目前常見於超過六核心產品上,一般隸屬於發燒級X99/X299平臺,需要配合專門的LGA2011平臺使用,如i7-7820X、i9-7900X

    XE:發燒級CPU中的戰鬥機,最最最頂級的CPU,目前只有一款,那就是Core i9-7980XE

    Y:超低電壓版移動處理器,功耗可以限制在15W以內,常見於平板上,後來出了Core M系列處理器,也成為曇花一現

    AMD篇

    在Ryzen銳龍處理器誕生之前,AMD算是沉淪了很久,一直都沒有能夠與Intel相匹敵的CPU出現,直到去年初“Zen”架構拯救了AMD,推出了第一代銳龍處理器,不如我們就從AMD銳龍新紀元開始瞭解吧。

    ①按照系列劃分,有Ryzen(銳龍)、Ryzen Pro(銳龍Pro)、Ryzen Threadripper(銳龍執行緒撕裂者)、EPYC(霄龍),除了EPYC霄龍隸屬於伺服器CPU外,Ryzen銳龍系列都是有消費級桌面、移動產品。

    Ryzen銳龍就是大家平常買到的盒裝AMD CPU;Ryzen Pro是面向商業使用者,重點加強了CPU安全性;Ryzen Threadripper定位於發燒級別,以超多核心取勝。

    ②可能是AMD學到了Intel產品命名的精髓,銳龍處理器的命名細分規則都驚人相似,明顯就是引導大眾相互對比(互相傷害)。細分有Ryzen 7、Ryzen 5、Ryzen 3三大系列,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Ryzen 7都是8C16T設計,支援SMT;Ryzen 5有兩個檔次,一個是6C12T,另一個是4C8T,支援SMT;Ryzen 3僅為4C4T,不支援SMT。

    ④接下來的三位數字就是AMD CPU的SKU,Ryzen 7有800/700,Ryzen 5有600/500/400,Ryzen 3有300/200。同樣地,數字越大,頻率越高,在Ryzen 5裡面甚至會有更多核心和執行緒。

    ⑤關於字尾,由於銳龍CPU從由於從產品大系列就做了明確區分,而且整個品牌還很年輕,字尾特別少,只有三種。

    沒有後綴:不支援XFR技術,

    X:支援XFR技術,自適應動態擴頻,除了睿頻以外,還能夠讓CPU做工在高於睿頻頻率的工作狀態,而頻率的最大值受到散熱器散熱效果而變化,簡單來說就是,散熱器越強,頻率越高

    G:這是非常特殊的型號,因為Ryzen CPU不像Intel集成了核顯,只有帶G的系列才會帶有高效能Vega集顯,其實相對於我們以前熟知的APU概念

    U:專門面向輕薄筆記本產品,超低功耗,TDP僅15W,還集成了Vega核顯

    超級精簡版:

    Intel

    常見就是Core酷睿系列啦,有i9、i7、i5、i3四大系列,主要靠核心數、執行緒數區分;後面第一位數字表示第幾代酷睿,8就是第八代;接下來三位數字就是sku,數字越大核心頻率越大;字尾主要定位產品用途,常見的有K(可超頻)、U(超低功耗)、G(帶AMD顯示卡)

    AMD

    主流就是Ryzen銳龍系列,下分有Ryzen 7、Ryzen 5、Ryzen 3,同樣是靠核心數、執行緒數區分;後接第一位數字也是表示第幾代銳龍;剩餘三位數字是sku,數值越大,頻率越大,Ryzen 5還會有更多核心執行緒;常見字尾就X一個,帶有XFR自適應動態擴頻技術,頻率可以更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門旅行如何選擇既舒適又拍照好看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