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教學“0的認識”時,我創設了一個故事情景:小朋友們,你們都知道小猴最喜歡吃桃子,這天,它到山上摘桃子,不一會工夫就摘了2個桃子,你們看,他吃了幾個?(1個)你能說說剛才的過程嗎?(2個桃子,吃了1個,還剩1個:2-1=1)。可是,他吃了1個桃子後覺得不夠飽,於是,他又吃了一個。你們看,現在還有幾個?(0)你能說說剛才的過程嗎?(1個桃子,吃了1個,就沒有:1-1=0)你能說說0表示什麼嗎?(什麼都沒有)這樣設計,把原本生硬的數字變成學生喜歡的故事,吸引他們到故事中,並透過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把思維的過程說出來,使學生樂學、易學。
(二)利用數學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一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一些符合教學內容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比如:我在教學“5的認識”時,設計“搶凳子”這個遊戲:5名學生圍著4張椅子繞圈,其他學生們唱歌,歌聲停下來後,學生們奮力搶屬於自己的座位,看誰的反應快。透過這個遊戲,學生們直觀的建立了數的概念,瞭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複習了有關“4”的知識,又引發了學生們學習新課的興趣,一舉數得。
(三)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對語言的要求很高,只有生動、形象和有趣的語言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完“10的組成”後,我把10的組成的數編成一首有趣的兒歌幫助學生掌握:1 9 1 9 ,好朋友; 2 8 2 8,手拉手;3 7 3 7,真親密;4 6 4 6,一起走;5 5,湊成一雙手。這樣,學生在形象易懂的兒歌中很容易記住10的組成。
2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1.根據課程領域分配教學時間。
在中小學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學習內容將學習領域劃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機率”和“實踐與綜合” 四個學習領域。各個學習領域各有側重,如“數與代數”培養學生的數感,“空間與圖形”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我們覺得在這四個領域中,時間分配就應該有所側重。根據課題內容,確定本課是“重計算”還是“重體會”。做到按內容調整課堂的彈性空間,調整時間安排做到該讓學生動手的就給他們充分的“動手”時間,特別是計算操練、製圖等活動。該給學生內化的,教師要充分誘導,給學生內化的時間,不要急於講解。正如國畫有留白,上課也要留有餘地,不必急急忙忙將一堂課的時間全部填滿,讓空白之處也精彩。
2.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分配教學時間。
新課標將1―9年級,劃分成三個學段。隨著學段的遞進,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內涵逐步增多。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教學時間的分配不一樣。低年級需要較多的匯入時間,而高年級可以一言帶過直入主題。不同學段,學生的生理發展、心理發展都處於不同水平。受此影響,學生習得新知所需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在課程時間的安排上,就需要考慮到這些特點,適當、適度地開放一些活動空間給學生。
3.根據課堂實際動態調整分配時間。
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具有客觀的指導性。然而實際課堂操作,是不同的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安排再周密的課堂結構,也不可能一成不變。高效的教學就應當適時、適度、巧妙地變換課堂節奏,動態安排調整教學時間。在邏輯中尋求變化,在變化中尋求規律。這就要不放過任何一個教育契機,抓住每一個教學機會,教師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彈性調整學生學習時間。
3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透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人們進行求知活動和學習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積極愉快地從事某種活動。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是有可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學內容,筆者總是積極創造條件,儘可能讓學生自己積極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筆者就透過讓學生自己動手 “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自己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的結論;
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也是讓學生自己用幾組(銳角、直角、鈍角各一組)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透過自己動手拼擺,把三角形轉化成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後自己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又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時,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相同個數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數出不同形狀的長方體的長、寬和高,並透過觀察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係等等,這樣就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過程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還能在動操作和自主探究的活動中,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多表揚少批評”
在教學中,做到多表揚,少批評,要注意運用“表揚”這個手段來激勵學生。在課堂上得到老師的批評,學生們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這時,老師就應該發揮作用,去表揚、激勵他們,把消極對抗轉化為積極配合。在課堂上,教師應努力創設和諧的氣氛,尊重學生,適當運用激勵手段,讓他們都有答對的機會,都有展示自己才華和得到肯定的機會,對天學生的每一次回答,教師都應當給予肯定和鼓勵,少批評,多教育,使各種程度的同學都能得到收穫,領略到成功的愉快。在課堂上,激勵的手段相當之多
比如考試也是一種激勵的手段,雖然很多成績不好的同學都害怕考試,而好的同學則相當願意考試,因為每一次的考試都能使他們得到肯定,受到老師以及家長的表揚,還能得到學生們的羨慕,然而對於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來說,結果卻正好相反,以致於他們對考試有了恐懼的心理。這時,老師就可以採用一些手段,比如一些課堂小測驗,可以出不同的考卷,透過不同的標準來衡量不同程度的學生,這樣會使每位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加了學生進取的信心與勇氣,使各種程度的學生都能領略到成功的愉快,得到滿足。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激發他們學習成功的慾望。
4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推理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推理能力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兩個階段:一是直觀階段,學生年齡越小,推理就越需要建立在直接觀察的前提上,把判斷和結論跟直接感知的事物緊密聯絡起來;二是開始以抽象前提為基礎進行推理,但只有當學生藉助直觀形式或熟悉的事物把抽象前提加以具體化的時候,推理才能順利進行。不依靠直觀作為依據的抽象推理,只有少數學生能做到。
因此在這階段教學概念時,如果能創設情境,提供典型的事例,就利於學生歸納推理能力的培養。如在教中年級“小數的基本性質”時,提供恰當的事例:0.1米=0.10米=0.100米,0.30=0.3,引導學生觀察小數末尾的“0”的變化,再由此歸納出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又如學習“分數大小比較”時,教師列出“2/5<3/5,7/8>5/8,11/24>7/24……”引導學生觀察分母、分子的情況,歸納出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
判斷能力的培養
研究數學經常要對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要大量地使用判斷。小學數學中的定義、定律、公式等都是判斷,因此,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才能學好數學。加強概念教學,正是培養小學生判斷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概念教學中,要清楚判斷能力首先表現在判斷要恰當上,這就要求在判斷中“質”的界限要十分清楚。判斷的質是判斷主概念(主項)和謂概念(謂項)之間聯絡的最根本的性質,具體表現在聯絡詞上。根據判斷的聯絡詞是肯定還是否定,可以把判斷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因此,在概念教學中要使學生認識,肯定判斷是肯定物件有某些屬性,而否定判斷是否定物件有某些屬性,兩者的界限必須清楚。如“x+2=0是方程”是肯定判斷,“15不是質數”是否定判斷,不能含糊其辭。有些判斷,雖然沒有明確地用“是”或“不是”,但仍然對事物表示出肯定或否定判斷,如“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整體大於部分”等。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教學“0的認識”時,我創設了一個故事情景:小朋友們,你們都知道小猴最喜歡吃桃子,這天,它到山上摘桃子,不一會工夫就摘了2個桃子,你們看,他吃了幾個?(1個)你能說說剛才的過程嗎?(2個桃子,吃了1個,還剩1個:2-1=1)。可是,他吃了1個桃子後覺得不夠飽,於是,他又吃了一個。你們看,現在還有幾個?(0)你能說說剛才的過程嗎?(1個桃子,吃了1個,就沒有:1-1=0)你能說說0表示什麼嗎?(什麼都沒有)這樣設計,把原本生硬的數字變成學生喜歡的故事,吸引他們到故事中,並透過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把思維的過程說出來,使學生樂學、易學。
(二)利用數學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一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一些符合教學內容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比如:我在教學“5的認識”時,設計“搶凳子”這個遊戲:5名學生圍著4張椅子繞圈,其他學生們唱歌,歌聲停下來後,學生們奮力搶屬於自己的座位,看誰的反應快。透過這個遊戲,學生們直觀的建立了數的概念,瞭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複習了有關“4”的知識,又引發了學生們學習新課的興趣,一舉數得。
(三)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對語言的要求很高,只有生動、形象和有趣的語言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完“10的組成”後,我把10的組成的數編成一首有趣的兒歌幫助學生掌握:1 9 1 9 ,好朋友; 2 8 2 8,手拉手;3 7 3 7,真親密;4 6 4 6,一起走;5 5,湊成一雙手。這樣,學生在形象易懂的兒歌中很容易記住10的組成。
2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1.根據課程領域分配教學時間。
在中小學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學習內容將學習領域劃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機率”和“實踐與綜合” 四個學習領域。各個學習領域各有側重,如“數與代數”培養學生的數感,“空間與圖形”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我們覺得在這四個領域中,時間分配就應該有所側重。根據課題內容,確定本課是“重計算”還是“重體會”。做到按內容調整課堂的彈性空間,調整時間安排做到該讓學生動手的就給他們充分的“動手”時間,特別是計算操練、製圖等活動。該給學生內化的,教師要充分誘導,給學生內化的時間,不要急於講解。正如國畫有留白,上課也要留有餘地,不必急急忙忙將一堂課的時間全部填滿,讓空白之處也精彩。
2.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分配教學時間。
新課標將1―9年級,劃分成三個學段。隨著學段的遞進,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內涵逐步增多。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教學時間的分配不一樣。低年級需要較多的匯入時間,而高年級可以一言帶過直入主題。不同學段,學生的生理發展、心理發展都處於不同水平。受此影響,學生習得新知所需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在課程時間的安排上,就需要考慮到這些特點,適當、適度地開放一些活動空間給學生。
3.根據課堂實際動態調整分配時間。
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具有客觀的指導性。然而實際課堂操作,是不同的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安排再周密的課堂結構,也不可能一成不變。高效的教學就應當適時、適度、巧妙地變換課堂節奏,動態安排調整教學時間。在邏輯中尋求變化,在變化中尋求規律。這就要不放過任何一個教育契機,抓住每一個教學機會,教師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彈性調整學生學習時間。
3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透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人們進行求知活動和學習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積極愉快地從事某種活動。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是有可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學內容,筆者總是積極創造條件,儘可能讓學生自己積極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筆者就透過讓學生自己動手 “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自己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的結論;
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也是讓學生自己用幾組(銳角、直角、鈍角各一組)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透過自己動手拼擺,把三角形轉化成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後自己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又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時,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相同個數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數出不同形狀的長方體的長、寬和高,並透過觀察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係等等,這樣就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過程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還能在動操作和自主探究的活動中,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多表揚少批評”
在教學中,做到多表揚,少批評,要注意運用“表揚”這個手段來激勵學生。在課堂上得到老師的批評,學生們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這時,老師就應該發揮作用,去表揚、激勵他們,把消極對抗轉化為積極配合。在課堂上,教師應努力創設和諧的氣氛,尊重學生,適當運用激勵手段,讓他們都有答對的機會,都有展示自己才華和得到肯定的機會,對天學生的每一次回答,教師都應當給予肯定和鼓勵,少批評,多教育,使各種程度的同學都能得到收穫,領略到成功的愉快。在課堂上,激勵的手段相當之多
比如考試也是一種激勵的手段,雖然很多成績不好的同學都害怕考試,而好的同學則相當願意考試,因為每一次的考試都能使他們得到肯定,受到老師以及家長的表揚,還能得到學生們的羨慕,然而對於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來說,結果卻正好相反,以致於他們對考試有了恐懼的心理。這時,老師就可以採用一些手段,比如一些課堂小測驗,可以出不同的考卷,透過不同的標準來衡量不同程度的學生,這樣會使每位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加了學生進取的信心與勇氣,使各種程度的學生都能領略到成功的愉快,得到滿足。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激發他們學習成功的慾望。
4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推理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推理能力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兩個階段:一是直觀階段,學生年齡越小,推理就越需要建立在直接觀察的前提上,把判斷和結論跟直接感知的事物緊密聯絡起來;二是開始以抽象前提為基礎進行推理,但只有當學生藉助直觀形式或熟悉的事物把抽象前提加以具體化的時候,推理才能順利進行。不依靠直觀作為依據的抽象推理,只有少數學生能做到。
因此在這階段教學概念時,如果能創設情境,提供典型的事例,就利於學生歸納推理能力的培養。如在教中年級“小數的基本性質”時,提供恰當的事例:0.1米=0.10米=0.100米,0.30=0.3,引導學生觀察小數末尾的“0”的變化,再由此歸納出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又如學習“分數大小比較”時,教師列出“2/5<3/5,7/8>5/8,11/24>7/24……”引導學生觀察分母、分子的情況,歸納出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
判斷能力的培養
研究數學經常要對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要大量地使用判斷。小學數學中的定義、定律、公式等都是判斷,因此,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才能學好數學。加強概念教學,正是培養小學生判斷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概念教學中,要清楚判斷能力首先表現在判斷要恰當上,這就要求在判斷中“質”的界限要十分清楚。判斷的質是判斷主概念(主項)和謂概念(謂項)之間聯絡的最根本的性質,具體表現在聯絡詞上。根據判斷的聯絡詞是肯定還是否定,可以把判斷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因此,在概念教學中要使學生認識,肯定判斷是肯定物件有某些屬性,而否定判斷是否定物件有某些屬性,兩者的界限必須清楚。如“x+2=0是方程”是肯定判斷,“15不是質數”是否定判斷,不能含糊其辭。有些判斷,雖然沒有明確地用“是”或“不是”,但仍然對事物表示出肯定或否定判斷,如“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整體大於部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