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仁壽羅海

    參考日本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的成就伊藤博文有巨大的功勞,他遊學過歐洲,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很深刻的瞭解。

    正是由於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才使日本變得強大起來的,為了使日本強大起來天皇也積極支援變法最後成功了,像馬關條約這些都是他代表日本簽訂的。他在日本人心裡走著很從高的地位,還積極對朝使用一系列高壓政策最後,被朝愛過人士刺殺。

    雖當時割地賠款,光緒皇帝已經有變法的想法,他看到了中國幾十年來對外列強的妥協,也知道必須要經過變法才使國家強大,不受列強侮辱。

    要變法首先就要找有經驗的人,伊藤博文是非常有經驗的,維新派還是認為日本的變法值得學習,並且當時日本與清朝的關係也不算壞,大清還有很多學生去日本留學。

    所以為了清帝國的強大,他們還是願意請伊藤博文。實際上經過八國聯軍過後,慈禧太后還是實行了變法的,可以說有她在清朝是不會這樣快滅亡的,當然這個和這個問題本身沒有什麼關係,等有人在提問的時候我會詳細解答的。

  • 2 # 磨史作鏡

    要想說明白這個問題,必須得從甲午戰爭後中日關係說起,那麼戰後中日關係如何?答案是很好,堪稱“蜜月關係”。

    沒搞錯吧,當然沒有,這是由於當時的國際形勢造成的。甲午戰爭後,日軍以小博大戰勝了清朝,引起了列強的警惕,感到如果將來日本帶領清國對抗西方列強將會重演“黃禍”,因此才有了法德俄三國干涉還遼,才有了李鴻章訪問歐洲並受到極大禮遇,都有離間中日的意思。李鴻章、張之洞等大臣也有聯俄拒日的想法。但是很快這一外交設想就破滅了,德國和俄國演了一出“雙簧”,德國強租膠州灣,沙俄也對西北蠢蠢欲動。現實告訴大清,西方列強也許比日本還危險。而中日同文同種,如果學習日本,可能比學西方列強要更對症也更方便。而此時的日本由於甲午戰爭也被空前孤立,也就有心修好清朝。雙方一拍即合。清朝為了學習日本,採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派出了很多的留日學生,當然也有自費的畢竟這裡比去美國省錢不少。到日本的留學生之多,就連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裡都有描述。

    “請進來”當然就是得請有經驗的政客來講述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經驗,這一方面沒人比得上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了,這伊藤博文是清廷老對手,特別是李鴻章的老對手,維新派請了他,也算是挺有意思的事情。

  • 3 # word86

    甲午戰爭後,中國對日本的態度更多是敬佩而不是恨

    中國和日本的恩恩怨怨不是起源於甲午戰爭,而應該起源於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那時華人才發現這同種同文的小日本比西方人還狠毒,這才留下了嫌隙,然後九一八事變升級,最後全面侵華達到頂峰。

    在歷史上,日本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雖然不像北韓那麼聽話,但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所以甲午戰爭後,中國對日本的感情不是恨,而是敬佩,看人家日本,一個番邦小國,能發展的如此快速和強大,真是了不起。上上下下的都想向日本學習。

    日本同中國同種同文,國情相似,學習日本更符合中國的國情

    第二個原因就是中國跟日本同種同文,思想文化非常的相似,而且近代都是半殖民地,所以日本的成功對中國有更直接和現實的意義。所以,當時很多人都提出直接向日本學習,很多留學生也都選擇去日本。

    伊藤博文的政治才幹

    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先驅,是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曾在日本四次組閣,擔任內閣總理大臣長達七年。伊藤博文在日本建立了一種有生命力的立憲制度,是明治憲法之父。是伊藤博文的一系列舉措使日本成為東亞乃至亞洲的頭號強國。

    伊藤博文在日本取得的這些功績正是晚清夢寐以求的,所以有請伊藤博文的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 4 # 孝陵衛小校

    從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到1898年戊戌變法,說是沒有過了幾年,但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日本政策的實質都在於擴大日本的在華利益。

    緩解仇日心理的對華政策

    日本在甲午戰後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相比於歐洲各國日本力量最弱,但給清朝的觸動最大,日本深恐中國獨仇日本,而使日本瓜分中國的程序受阻。

    在戰後,清朝朝廷掀起一股“聯俄抗日”的風潮,主持這一政策的就是李鴻章。李鴻章在1896年以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為名赴莫斯科與沙俄簽訂了《中俄密約》,主要就是透過把東北的權益交給俄國來實現與俄國的結盟,共同對付日本。這個《密約》不管目的如何,現實情況是東北各口岸對俄國開放,東北實際上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

    清朝的做法無疑是飲鴆止渴,而日本政府這一時期的做法是密切關注清朝政局,儘量保持與清朝的友好,以減輕仇日情緒。在1895年至1898年列強瓜分中國的過程中,日本確實顯得最為老實,日本的這些做法確實獲得了清朝一些官員的好感。

    這也是清朝開展戊戌變法和伊藤博文赴京的一個基礎。

    清政府維新變法的契機

    清政府在甲午戰後開始思考進行政體的轉變,日本政府顯然早已知曉這一舉動,他們很早就開始與中國各維新人士和實權派開始取得聯絡。

    而且在此過程中,慈禧和光緒開始親近維新派人士,要維新變法,日本顯然是最好的一個先例,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各國變法最先完成,同時也是最成功的一個範例,清政府對了解明治維新有強烈的興趣。從日本獲得經驗和幫助顯然是最理性的一種選擇。與之相對的是,日本對明治維新以來的成果很自得,同時也認為這是一次改善與清政府關係的機會,因此他們對清朝內部正在進行的改革充滿著同情,在其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絲毫無礙的情況下,也願意對中國的維新予以援手。

    這是清朝最高權力中心和維新人士接納伊藤博文的一個前提。

    伊藤博文字人

    伊藤博文被稱為“明治憲法之父”,多次組閣,有豐富的主政經驗。1898年6月,伊藤博文內閣解散,伊藤博文下臺,新首相大隈重信制定了“英日同盟”與“支那保全”的方針,主張使日本成為中國和北韓的榜樣,日本政府非常關注清朝變法。

    離職後的伊藤博文任來到中國,光緒皇帝和各維新派人士認為這是一次很好了解日本變法的機會,希望伊藤博文能夠以個人身份提供一些變法的具體方針。

    9月20日中午,光緒帝在西苑勤政殿接見伊藤博文。

    第二天爆發了戊戌政變,這一切與伊藤博文的訪華的關係不大。

    綜上,請伊藤博文是清朝維新變法的正常選擇,甚至某些程度上來說是理性的選擇。

  • 5 # 坐古談今

    國家間的矛盾與和解,和個人間很類似。比如一大群人和你有矛盾,你肯定會覺得那個跟你同姓的那個人或同是黃種人的人,更容易親近些。至少,上去的客套話現在就有——哥們兒,咱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呀!

    (1)中日結盟思想是“洋務運動”開始就已經有的思想

    “洋務運動”在執行層面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主,但在思想方面集大成者是丁日昌(別告訴我你分不清丁日昌、丁汝昌),丁日昌就提倡“中日結盟”對抗白種人的主張。李鴻章的思想大部分就出自丁日昌,他被今人嚴重忽略了。內容詳見,我在2018年1月27日,回答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為什麼說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這個問題。

    (2)日本比中國落後幾千年,卻突然崛起,在“同文同種”謊言下,很讓人覺得更適合中國,“向日本學習”從1890年代就一直沒斷過

    中日和英國、沙俄有什麼本質不同嗎?沒有。既然都是敵人,如何從“敵人”身上學到最適合“自強”發展的道路,才是該想的事情。“甲午戰敗”後,必須變法改革是共識,只不過如何改有分歧!

    光緒、維新派和一些人只不過受了“同文同種”胡言的矇蔽。

    “同文同種”在關係好的時候的聊天侃大山,還可以,到了利益面前、侵略反侵略面前、控制與被控制面前,都是騙人的把戲。說這些,只不過想佔你便宜而已!

    甭說不是一家人,就是一家人分家久了打起架來都比別人狠。

    (3)英日美與俄德法陣營的對峙,也不會允許某一國控制情況發生

    戊戌變法那年,正是世界諸國掀起刮分中國狂潮的時候。

    那時,沙俄的風頭很大。英國為了制衡沙俄拉攏日美對沙俄製衡。德國乃是後起殖民國家深受地域抑制,暫時和法國拋棄矛盾,共同與沙俄聯合。

    各國都希望藉助中國變法控制中國政治,就好像各國利用變法刮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樣。但一國或幾國想獨吞利益,不但慈禧不答應,其他列強或陣營也不會同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現總統是個商人,擁有房地產和賭場等財產,在美國賭博合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