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曲阜大通

    第一個問題:

    山東省曲阜城東北里許處的周公廟,是全國三大周公廟之一,全稱文憲王廟,亦稱元聖廟,是祭祀周公的廟宇。因封建帝王曾封周公為"元聖",故又得名為元聖廟。

    第二個問題:

    道化千年古,明禋一國中。禮猶先世守,制比百王強。配食唯元子,烝嘗遍列公。祠田還割魯,氏榮獨傳東。這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到曲阜拜謁周公廟時所作的詩篇。詩中讚揚了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後世的影響及他的子孫後代所受到的無上尊榮。在曲阜城東北1公里處的高阜之上,有一座歷史上著名的頗具規模周公廟的古廟,這就是祭祀中國西周初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周公的廟宇—周公廟。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他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因食邑於周(今陝西岐山北),爵為國公,所以稱為“周公”。公元前11世紀中葉他曾佐武王伐紂滅商,以功封於魯,成為魯國的開國始祖,所以魯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他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因食邑於周(今陝西岐山北),爵為國公,所以稱為“周公”。公元前11世紀中葉他曾佐武王伐紂滅商,以功封於魯,成為魯國的開國始祖,所以魯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他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因食邑於周(今陝西岐山北),爵為國公,所以稱為“周公”。公元前11世紀中葉他曾佐武王伐紂滅商,以功封於魯,成為魯國的開國始祖,所以魯人稱他為“元公”。因被後世尊為“聖人”,所以又稱“元聖”。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為冢宰,留相成王,不能到國就封,成王封周公長子伯禽到魯代父就封。又以周公功勞特高,特許魯國建太廟祀文王,用天子禮樂。周公死後,葬於畢(今陝西西安北),謐號“文”,因此又稱“周文公”。成王以周公功勳卓著,特賜魯國以天子之樂禮之,許於魯國立廟祀之,周公於魯為太祖,因此祭祀他的廟宇又稱“太廟”。從魯公伯禽算起,子孫世襲相沿,終頃公,歷經780餘年,共34代,世為魯公,奉周公之祀。直到頃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楚滅魯,魯公族五百餘門悉被屠戮,魯太廟也因周公之祀亡絕而荒廢。後世帝王對周公倍加尊崇,自漢代以來,即祀於學宮,列入國家祀典,被尊為“先聖”;唐代追封為“褒德王”,受祀於兩京(京師、東都)。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趙恆東封過曲阜,親拜周公於魯後世帝王對周公倍加尊崇,自漢代以來,即祀於學宮,列入國家祀典,被尊為“先聖”;唐代追封為“褒德王”,受祀於兩京(京師、東都)。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趙恆東封過曲阜,親拜周公於魯太廟舊址,追封周公為“元聖文憲王”,詔令於太廟舊址重建周公廟,歲時奉祀。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始為周公廟置酒掃護。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訪得東野祿為周公六十九代孫,遂令其管理春秋祭祀。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開始設定祭田、祭器等。嘉靖三年和萬曆元年,又頒降祝文、定廟制,大修周公廟,奠定了現在規模的基礎。至清代,周公廟已擁有祭田493畝。清聖祖玄燁、高宗弘曆曾多次親臨祭莫叩拜,並授東野氏為襲封翰林院五經博土,以主奉周公廟祀事。周公廟歷經宋、金、元、明、清歷代6次增修擴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廟庭總面積達75畝,四周紅牆環繞,內分四進院落,有殿、堂、廡、亭、門、坊57間,歷代古碑30餘通,廟內古樹有檜、柏、楷、周公廟歷經宋、金、元、明、清歷代6次增修擴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廟庭總面積達75畝,四周紅牆環繞,內分四進院落,有殿、堂、廡、亭、門、坊57間,歷代古碑30餘通,廟內古樹有檜、柏、楷、槐等古樹名木交織庇廕,蔚然壯觀。合理的佈局、緊湊的章法使得這一古建築為中外遊人所向往,為古今學者所仰慕。1977年12月23日,被山東省重新公佈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向中外遊人開放。2011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建築欞星門周公廟第一道大門,三間三橫額枋,四通天柱,上柱頂端蹲坐綠琉璃燒製的四大天王坐像,分別執劍、佩鐧、執鞭、手舞法寶。門額中心乾隆手書“欞星門”三字,上覆綠瓦頂。面積東西闊11.6米,南北寬5米。清代重修,1953年又重修,並新燒製綠疏璃釉四大天王。成德門即周公廟二門,三間,四梁十二柱,歇山單簷灰瓦頂,門內左右通往東西兩院的小門各一座。經天緯地坊制禮作樂坊分別位於二門前東西兩側向外,東刻“經天緯地”,西刻“制禮作樂”,下款刻“明嘉靖三年,歲次甲申冬十月建,欽差巡山東都察院右副部御史陳鳳梧書,充州知府陳談立。”各坊四柱頂端,分別雕寶瓶和石獸分別位於二門前東西兩側向外,東刻“經天緯地”,西刻“制禮作樂”,下款刻“明嘉靖三年,歲次甲申冬十月建,欽差巡山東都察院右副部御史陳鳳梧書,充州知府陳談立。”各坊四柱頂端,分別雕寶瓶和石獸,中雕火焰寶珠、寶盆。達孝門周公廟第三道門,橫閣三間,進深二間,單簷歇山灰瓦頂,四梁十二柱,五檁分心式,建於高臺之上。此門原已倒塌,1953年重建。達孝門兩側各有通往內院的掖門一座。康熙御碑亭位於達孝門前左側,方形,重簷八角,八梁十六柱,朱欄圍繞,下簷用五踩單昂斗拱,上簷用七踩單翹重昂斗拱,明間施平身科四攢,內有天花,圍欄透雕雲龍花板,立杆均深雕荷葉頭、雀替、霸王頭位於達孝門前左側,方形,重簷八角,八梁十六柱,朱欄圍繞,下簷用五踩單昂斗拱,上簷用七踩單翹重昂斗拱,明間施平身科四攢,內有天花,圍欄透雕雲龍花板,立杆均深雕荷葉頭、雀替、霸王頭,為典型的清代特點。彩畫用瀝粉金雲龍,均為高規格的清代做法。亭內樹立清康熙二十六年御祭周公廟碑一通,上深浮雕雙龍戲珠碑頂,下雕贔屓,四周凸雕雲龍戲珠,中刻康熙皇帝御祭周公碑文,邊款刻“清康熙二十六年立”。碑高3.50米,寬1.40米,厚0.52米,龜跌高0.99米,長3.46米,寬1.52米,下有水紋龜盤。建亭年代應與立碑年代相同。元聖殿位於第三進院中心,殿闊五間,深三間,建於磚石砌築的高臺基之上,六梁二十四柱,皆紅漆,前有迴廊,單簷歇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斗拱用五踩重昂,平身科二攢。殿高11.40米,闊25.60米,進深位於第三進院中心,殿闊五間,深三間,建於磚石砌築的高臺基之上,六梁二十四柱,皆紅漆,前有迴廊,單簷歇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斗拱用五踩重昂,平身科二攢。殿高11.40米,闊25.60米,進深14.80米。殿內正中上懸“明德勤施”橫匾一方,兩旁金柱上掛木雕對聯一副,上聯書“官禮功成宗國馨香傳永世”,下聯書“圖書象演尼山統緒本先型”。匾額和對聯均為乾隆皇帝手書,並刻乾隆皇帝璽印。殿內正中木雕神龕樓一座,內有周公塑像,像高2.6米,寬1.1米,頭戴十二冕琉,身穿十二章青袍盤龍服,牌位刻“元聖周公文憲王之神位”,東山牆神龕樓一座西向,內塑魯公伯禽塑像,像高2.3米,寬1.05米,殿內正中木雕神龕樓一座,內有周公塑像,像高2.6米,寬1.1米,頭戴十二冕琉,身穿十二章青袍盤龍服,牌位刻“元聖周公文憲王之神位”,東山牆神龕樓一座西向,內塑魯公伯禽塑像,像高2.3米,寬1.05米,九冤九旒,身穿九章雲龍藍袍,神牌刻“魯公伯禽之神位”。西山牆面向東,有泥塑站像一尊,為金人塑像,背書“金人銘”金文金字。此殿1953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間塑像被毀,1985年又重塑,並重修達孝門和兩廡。兩龐分別位於元聖殿東西兩側,各五間,前廊出廈,單簷灰瓦頂,磚砌硬山牆,廡內各木雕神龕樓五座,內祀伯禽以下三十二公神牌配享,東廡有:考公、煬公、幽公、魏公、厲公、獻公、真公、武公、懿公、孝公、惠公、隱定公、桓公、莊公、閔公、僖公、文公、宣公;西廡有: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元公、穆公、共公、康公、景公、平公、緡公、頃公。均有紅漆牌位,西廡南頭隔出一小間,作為禮器庫用。金人銘石碑在元聖殿院內,最引人注目的石碑首推金人銘,原文在金人的背後,是周公囑其子伯禽處事的銘言,也是周公從政的切身經驗。此碑位於西側的南端,由曲阜孔子七十二代孫孔憲彝書寫,清道光二十年(在元聖殿院內,最引人注目的石碑首推金人銘,原文在金人的背後,是周公囑其子伯禽處事的銘言,也是周公從政的切身經驗。此碑位於西側的南端,由曲阜孔子七十二代孫孔憲彝書寫,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七月,長州王大育謹立石。其碑文曰:孔子觀周入后稷之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人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何殘,其禍將然。……好勝者,必遇其敵……戒之戰”。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子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此碑文雖有消極的一面,但也有一定的處事哲理。元聖殿後原有定鼎堂三間,現只存殿基。東院有太廟三間,亦稱部禮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之處),現只存殿基和乾隆理皇帝題詩碑。西院原有更衣廳、神庖、神廚等,均已倒塌,外圍有石砌虎皮牆一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一長假想開車帶小孩出去玩,大家給個意見去哪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