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曲阜大通

    第一個問題:

    顏廟又名“復聖廟”,位於曲阜明故城北門內東側,原陋巷故址處,是祭祀孔子的弟子顏回的廟宇。

    顏回(前521年~前481年),字淵,又稱子淵。他並不是顏氏家族中以顏為姓第一人,但卻被後世子孫尊為第一世祖,其後裔延順。這主要是顏回在顏氏家族中社會聲譽最高,他生前勤學善思,以禮修身,達到了名冠孔門弟子之首的境界,死後被儒家學子奉為楷模,尊稱顏子。歷代帝王屢加封賜,直至尊為“復聖”。

    顏回家居魯國都城,其東為魯國宮室及達官貴人的府第,西鄰孔子故居闕里。因《論語》載有:“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的讚語,後人遂將顏回的故居處稱之為“陋巷”。自漢代以來,歷代帝王至曲阜祭拜孔子,大多同時拜祭顏子。晉朝之後,祭拜孔子以顏子配享成為定製,顏子及其後裔也在不斷地受到歷代帝王封贈。唐貞觀二年(628年),太宗李世民詔升顏子為“先師”;開元八年(720年),玄宗詔顏子“亞聖”,二十七年(739年),又封顏子為“兗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真宗詔封顏子為“兗國公”;崇寧四年(1105年),徽宗贈顏子九旒冕服。元至順元年(1330年),文宗封顏子為“兗國復聖公”。明景泰二年(1451年),封顏子後商顏希惠為翰林五經博士,後改授嫡系顏議。隨著顏子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其廟宇的規模亦愈來愈大,禮遇品序也隨之提升。

    第二個問題:

    顏廟的建築

    陋巷坊

    位於顏廟正門偏東,陋巷街北端。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山東巡撫鄭汝壁、巡按連標建。西梢間塌折,1985年重修。坊石質,三間四柱,柱出頭,明間大額枋,花板無紋飾,小額枋上刻火焰,火焰下刻正書“陋巷”二字,字板兩側浮雕雲紋,每側上下兩雲相交,中間透雕。兩次間有樓,石刻作瓦壠形,懸山頂,有脊無吻。柱八角形仰蓮座,中二柱上端各有南向坐蹲獅,亦稱“辟邪”,邊柱刻火焰。柱以石抱鼓夾抱,浮雕獅、鹿、牡丹等,以示高規格的等級。

    復聖廟坊

    坊位於廟的正門外,為石質,明正德二年(1507年)修廟時添建。明間額篆書“復聖廟”三字,上面雕刻有火焰。柱子呈八角形,兩邊柱上頂仰蓮座,用石鼓夾抱,上端刻有云板,中間二柱踞蹲辟邪神獸。

    復聖門

    顏廟大門。明正德二年(1507年)廟工時建,其後又加以重修,1980年曾揭瓦修葺。門的上面有“復聖門”匾額,無款。

    卓冠賢科坊與優入聖域坊

    兩坊位於復聖門外東西兩側。建於明正德年間,三間牌樓式。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曾重修,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顏子六十七代孫顏光猷捐俸重建。明間額坊上均有花板,東坊花板刻隸書“卓冠賢科”四字,西坊隸書“優入聖域”四字。

    陋巷井及亭

    過顏廟復聖門之後,歸仁門前西側,保留著顏子當年吃水的水井一眼,因顏子居陋巷而得名,所以為陋巷井。宋熙寧年間,“顏子之故居謂陋巷者,有井存焉,而不在顏氏者久矣。膠西太守孔宗翰始得其地,浚治其井,作亭於其上,命之為‘顏樂’”。元代初年亭已無存,元元貞年間(1295~1297),孔子五十三代孫、衍聖公孔治命顏族復構於故基。從《元陋巷廟圖》上可以看出,亭在井的東側。元代始於井上建亭,亭為方形,攢尖頂,明代亦是如此,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重修時曾拆蓋。1979年,揭瓦彩畫。井壁為磚砌,井口用石砌成圓形,並且覆蓋圓石,留有一小孔。井亭呈六邊形,平面邊長3.85米,亭高4.6米,單簷灰瓦,形似攢尖頂,但頂部留有一孔,與井口相對。其建築不用斗拱,簷模直接置於柱上,老角梁分別支於抹角樑上,角梁前端用斜撐支於柱上,做法簡單。井的北面有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立的“陋巷井”石碑一通,碑正面刻有清康熙時代年款,是重修井亭後刻。在亭的前面有明萬曆六年(1578年)立的“陋巷故址”石碑一通,以說明顏子所居陋巷的原址。

    克己門  復禮門

    歸仁門兩側的掖門,東為克己門,西為復禮門。二門均為三間,灰瓦單簷懸山頂,簷下有單昂三踩斗拱,明間補間二攢,次間一攢,斗拱疏朗。脊檁下用叉手,平板枋扁寬,額枋高瘦,柱頭斜,平身科昂寬相同。建於明正德年間,雖經過多次重修,仍保留了明代的建築構件。

    仰聖門

    此門與歸仁門在一軸線上,是顏廟的第三道門。元代時為神門,三間,單簷,明正德年間修廟時改為仰聖門。此門為單簷歇山綠琉璃瓦頂,簷下有斗拱,後經多次重修,1979年揭瓦大修,門東西各有一座角門,東為見進門:西為杞國公門。此二門為東西兩路的正門。見進門根據孔子讚揚顏子“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而命名。

    御製充國復聖公新廟之碑碑亭

    此碑亭位於仰聖門前東側,明正統六年(1441年)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修,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此碑亭倒塌,明正德二年(1507年)又重建時用綠瓦,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和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重修。亭內立明英宗“御製充國復聖公新廟之碑”,明正統四年(1439年),應顏子五十九代妨孫顏希仁奏請刻制建亭的。亭牆外鑲小碑8塊。

    御製重修顏子廟碑碑亭

    位於歸仁門西側,明正德四年(1509年),形制與正統碑亭相同。亭內立明武宗“御製重修顏子廟碑”等8通石碑,亭牆外鑲嵌小碑4塊。

    禮器庫

    位於克己門內,甬道以東。元代時位於廟東南角,三間,面西。明正德年間移至此處。庫五楹,南為齋宿房七檻,俱西向。今齋宿房已不存,有禮器庫三間,灰瓦硬山頂,無斗拱。

    樂亭(中路建築)

    過仰聖門之後便是樂亭。亭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翰建,當時樂亭不在今處,位於陋巷井東側,元代初年已不存。元初元貞年間(1295-1297)重修,元泰定三年(1326年)修廟時改亭為門。明正德二年(1507年)修廟時移於今處,當時為單簷十字脊,四面懸山,後經多次重修。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拆蓋,添換了綠疏璃瓦,1979年揭瓦重修。此亭得名於孔子讚揚顏子的話:“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在樂亭東南方向的石欄內,有一棵古樹,形似華表,相傳為唐代柏樹,旁有柏圖及柏贊石刻。

    復聖殿

    此殿位於樂亭的北面,是顏廟的主體建築,也是祭祀顏子的主要場所。此殿在元代時為五間重簷,明正統元年(1436年)時,正廟倒塌,神像暴露,不蔽風雨,破損十分嚴重,四年重修。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建後的正殿為七間,重簷,前面有四根石雕龍柱,其他十八根為八角石柱,淺刻龍風、花卉。現殿高為17.48米,闊為37.02米,深為17.27米,重簷綠瓦歇山頂,下簷斗拱重昂,殿有迴廊,殿中有神龕及顏子塑像,殿前有露臺,臺基上有石欄,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1930年,閻、馮、蔣大戰時,東面大梁折落,東北角柱打斷,東面斗拱全部打落,1934年重修,1978年大修,拆卸彩畫上部,更換了部分木構件。2006年全面大修。

    寢殿

    此股位於正殿之後,是祭祀顏子夫人戴氏的殿宇。戴氏,宋華人,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被追封為兗國夫人,諡貞素。元代始建廟時名為“夫人殿”,重簷五間,明正統四年(1439年)重修,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修廟時改為五間單簷,有單昂斗拱,灰瓦歇山頂,前出廊。寢殿1930年被打壞多處,1934年重修,1979年又揭瓦大修。

    退省堂(東路建築)

    過見進門便是退省堂。明正德廟圖中已有此堂,說明堂早於正德年間,但詳時難以確定。清康熙七年(1668年),顏子六十九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顏懋衡重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1980年揭瓦重修,更換大部分木構件。今堂三間,灰瓦懸山頂,無斗拱。堂名根據孔子讚揚顏回“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命名的,內有明代淺刻顏子坐像石碑一幢,還有刻有乾隆皇帝書寫的《顏子贊》石碑一幢。

    杞國公殿(西路建築)

    過杞國公門便是杞國公殿,是祭祀顏子父親顏路的場所,是顏廟現存最早的建築。顏路,名無繇,字路,孔子弟子。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贈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晉贈為曲阜侯;元代元統三年(1335年)晉封為杞國公,諡文裕。元代建專祠祭祀,但具體位置不詳。

    杞國公寢殿

    寢殿位於杞國公殿的後面,是祭祀顏子母親姜氏的場所。姜氏為齊華人,元代元統三年(1335年),被追封為杞國夫人,謐“端獻”。元代杞國公廟有夫人殿,重簷五間,位置不詳,明正德廟圖中已位於今處。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歷史上有哪些成功的選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