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曉

    葫蘆又稱“匏”,所以經過人工加工,有一定藝術價值的葫蘆器就稱爮器。爮器是一種集天然與人工匠意於一體的傳統工藝品,也是古玩雜項中獨具一格的品類。

    據史料記載:爮器作為古玩雜項中的獨特品類,其創始於春秋時期的楚國,但當時主要是作為一種實用器——笛子問世,而且是用“模具法”製作而成。可見其彌足尊貴,亦可見其起源至少也有2000數百年曆史。但不知是何種原因,也許是其材質過於脆弱而不能長期儲存的原因所致,爮器這一古老的工藝品直至明代才再次興起,到清代早期才興盛起來。

    清代早期的制匏工藝頗受皇家重視,康熙皇帝曾在瀛臺的豐澤園內種植葫蘆,設專人管理並在宮廷的督造下生產出諸多雕花模製匏器。器形有碗、盤、盒、瓶、文房用品、樂器等等。康熙時期的爮器工藝很成熟,品種齊全,款式新穎、紋飾業豐富多彩,其底部往往有明文或年款;到了乾隆時期,這種獨特的工藝更受到皇帝的喜愛。宮廷所制爮器不僅僅只是供御前賞玩,皇上還將他作為貴重禮品賞賜給朝廷官員、皇親貴族及外國使臣。

    爮器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一種為全手工,第二種是完全用一種特製的模具製作爮器。前者是在天然葫蘆上直接是以人工進行藝術加工,即用火畫,壓花、刀刻等工藝並採取圓雕,浮雕及鏤空雕等技法造型。有的還採用鑲嵌或包金銀、象牙等,使其更有一種高貴華麗氣質。其裝飾圖案繁多,風格各異,境界橫生,妙不可言;後者是用預製好的花紋模具將尚在生長中的小葫蘆套裝在裡面,然後隨著葫蘆的不斷長大,其形體花紋自然都按照模具而生長形成“印”出來的一樣的形體及圖案,人們管他叫“範鑄葫蘆”。

    總之,無論是哪一種方法所形成的爮器都極為精緻,種類紛繁,工藝考究而精湛。尤以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的製品為其中翹首,此後歷代也都有一定的製品,但和其他的品類的工藝一樣,各個方面都日益在走下坡路。

    宮廷造辦處的爮器製作雖然是好,但在民間卻難得一見,也極少流傳到民間,所以至為珍貴,價值也不菲。至清代晚期以後這一藝術品類才流行於民間,現在市場上所能見到的爮器,大多應是清末民國的製品,其中也不乏精品和珍品。

    由於爮器天生的嬌貴,既經不住潮溼,又不宜過於乾燥,而且還易碎、易遭蟲蛀,作為有機物中較脆弱的材質也確實難以長久留存下來,加之其工藝一直囿於宮廷之內,民間興起較晚,故人們很難見到和認知它的價值,(這位朋友提出的“葫蘆藝術品有價值嗎?”的問題,既提得很到位,又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筆者對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也樂意回答)

    一直以來,不但地方博物館一直不把爮器放在眼裡,就是古玩行列也都一直不重視,在民間古玩雜項中人們一開口就是“竹、木、牙雕”等,而爮器根本就排不上號,直至前十幾年前,人們在炒夠了其它品類的藏品以後,似乎沒有什麼可炒了,直到這時,爮器才隨著整個藏品的價值提升而“沾光”似的才得到人們的正眼看待。

    筆者曾有一段與爮器的不解之緣,藉此與藏友們共享:那是17年前的一個雙休日,筆者照例去武漢市香港路逛古玩市場。逛了半天結果一無所獲,由於心有不甘,加之從武昌來到漢口一次也不容易,於是便閒逛到市場後面的古傢俱市場。

    當我走進一家店鋪時,雙眼就被博古架上面的兩件爮器吸引住了。其中有一件很精緻,一問價,年輕的守店女該一口價:“三千元”。當時雖然喜歡,也有收藏的衝動,但由於對其價格吃不準,也就不知可否地放棄了。但回家後,心裡一直不踏實,腦子裡經常浮現著那件爮器,還一直後悔當時沒有拿下,說不定隨時都會被別人買走。好不容易等到下一個雙休日,等我再次問價時,卻嚇了我一跳——“6000元”,這次換了一個站櫃檯的脫口而出。我當時就傻了眼,再次後悔當初沒有當機立斷,其實自己跟本就沒帶那麼對錢,再說在地攤買了一點小東西以後錢就更不夠了。

    其實這個星期天我就是衝著那件爮器來的。沒有辦法,只好眼巴巴地離去再等下一個星期天了。這等待五天的心情,一般搞收藏的朋友都可以想象得到,也很理解。因為你一旦迷上了某一件東西而不能很順利得到,又怕落入他人之手的感受,那簡直就是一種煎熬。再說,像我這樣的工薪族搞收藏的,一般只是靠自己的眼力收一些價效比較高的藏品,而花高價收藏就太離譜了,也是經濟能力所不能承受的。再說超出大幾千元買一件古玩,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還得跟家人商量商量並尊求其意見才是。於是,終於做通了老伴的工作,但她提出要一起去現場“把關”。

    好不容易又熬到了下一個週末,但不巧的是,武漢的夏天經常暴雨成災,這天出發時正遇到了雷暴雨,於是老伴我建議改日在去,再說即使拿到了如果在路上被雨淋溼了就不划算。但由於自己一心惦記著那件寶貝,連日以來寢食不安,唯恐錯過機會,於是說道:“下刀子也得去”。

    下了計程車後來到目的地,兩人被淋的落湯雞似的,沒想到更讓人不爽的是:到店裡一問價,那件爮器的價格竟然飆升到了18000元。店員還強調:“這是老闆親自開的價,一分也不能少”。看來這個幕後指揮的老闆是個生意經,她一定是看準了我志在必得的心態,才將價格一路飆升,故意點我的胃口。可老伴聽到報價後氣得掉頭就走,她在雨中等我,而我一直不願離開,最後眼看坳不過我她只好又折返回來,然後將我拉到一邊責備道:“你看這種經營德興,一件東西的價格一連翻幾番。再說,之間東西還不知道在此擺了多天,如果是個寶貝不早就被人買走了?”

    老伴說得也有道理。我想,那件爮器在那裡擺得再久,並不說明它的價值不行,一是這種東西很少面世,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它的價值,而是隻見到她的價格,再說,當時即使有識貨的但也接受不了那個價格,因為人們習慣了撿便宜。但我對藏品的價格就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一件難得的好藏品,哪怕當時價格有點離譜,也是應該收藏的,因為好的藏品升值潛力及幅度都不同於一般。與其花一萬元買十件件普品,不如用一萬元購藏一件值得收藏的東西。基於這種觀念,當時我對這件爮器真有一見傾心,志在必得的心情。

    經過幾個回合,老闆也看透了自己的心情。我想老闆一定也知道該件藏品的價值,即使在第一次對方開3000元價格時我就同意買下,也不見得拿得到,因為店員都會說:我說的當不了家,要去問問老闆之類的話,最終老闆還是要親自出面的。但我不管那些,在充分肯定之間東西價值基礎之上心裡自有一個底價,儘管其漫天要價,但只要不超出這個底線就行。

    事到如此,大概誰的話自己也聽不進去,心裡只是是惦記著那個寶貝。這就是收藏的所謂“著迷”。這種著迷並非是一時衝動和缺乏理性,而是對藏品的認可和價值的認定。因為改革開放後自有古玩市場近40年來,我一直在市場打滾,對市場各方面的行情也比較清楚,卻從未見過這麼亮眼的爮器出現,平時甚至連一般的爮器製品都難以見到。這說明其本來就是稀有之物,更何況這一件又是那麼精美難得。至於他在那裡一直無人問津,那只是人們的眼力及眼光問題,因為行道上有一種說法就是“該是誰的就是誰的”。這話說的很有道理,同時也很有哲理。

    果其不然,當我執意要談價格時,年輕的業務員都說自己不能當家,要老闆直接來談。見此,我老伴在一旁更是賴不住了,她說這都是生意人的套路。但我從來不管那些,只是認一個死理,那就是藏品的價值,其實,生意人總是以賺錢為目的的,不管他套路如何,只要東西真,精、好,增值潛力大就值得收藏,至於價格在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之內就行。最後雙方几經討價還價終於敲定在16000元成交。

    有趣的是,由於沒有想到其價格會飆升得那麼高,這次所帶金額仍是不夠,卻沒有又想到老闆竟然同意我寫欠條,我說你不認識我怎能欠條呢?他笑笑說:沒事,你雖然不認識我,可你是蔡老師,我早就知道。我想他所說的也不加,主要可能還是認為這次碰到了好主子,機會難得,如果不趕緊賣掉恐怕“機不再來”。當時家人及賣方都以為我做了一件傻事,可是在今天看來還是值得的。

    可惜的是,我寫這篇短文時人在外地,不能將那件爮器的照片和同行們共享,故在這裡只能簡單加以描述:它是一件扁壺,形制如同抱月瓶。兩面都是淺浮雕山紋,底部有“康熙年制”字樣。其工藝水準、精美程度及風格都如同文章以上同時期爮器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壺的口部有一個10釐米長的象牙鏤空雕刻的瓶蓋,圖案為葡萄和九隻精雕細琢,活動自如、栩栩如生的老鼠。這種高檔材質及其精湛工藝和那包漿厚重,精光內斂,古色古香的器身相互照應,相得益彰,別有一番風味和古典美。

    總之,爮器為中國古代藝術百花園中之一大奇葩,為古代藝術遺產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它曾經是皇宮貴族的心愛之物,民間又極為少見,而精品更是鳳毛麟角,其價值及增值潛力可謂自不待言

    1

  • 2 # 春城花飛飛翡翠蜜蠟

    葫蘆寓意福祿,寓意吉祥,造型美觀,器型憨態可掬,非常符合華人的審美心理。

    我姓胡,個人非常喜歡葫蘆。好的文玩葫蘆盤玩久了會有包漿,顏色也越來越紅越漂亮。盤的久了還會掛瓷,表面光亮如瓷器。非常美觀!

    好的文玩葫蘆,要小,造型美,皮厚,臍正不炸,龍頭漂亮。

    這是我自己玩的小葫蘆,可惜龍頭不小心掉了。特別小,憨態可掬。從黃黃的到顏色發紅,玩了很久。我很喜歡。

    這些是我自己串的葫蘆掛飾。盤玩的久了會慢慢變色,這個過程很有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鱉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