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生活日記
-
2 # 楚襄蠻
大概是在5天前,偶然聽聞湖北省黃岡市政協委員張國明提議將黃岡市更名(或恢復)為黃州市的訊息。(荊楚網)
其原因自然是不言自明:打響文化牌,讓這座千年古城重新煥發出奪人的光彩,一如北宋。
題主的問題有些趣味。
是呀,名震天下的大才子,官居四品(當時)的朝廷要員、手無縛雞之力的“職業書生”、“知識分子”蘇東坡怎麼會種地呢?怎麼種的好地呢?
想象中,即使在被貶以後,蘇老師也應該是和大唐的李白差不多吧:依舊領著朝廷的俸祿,依然受著諸多骨灰級富豪粉絲的“贊助”,還是日飲美酒三百杯,不辭長作黃州人啊?
可在現實裡,彼時荒蠻閉塞的黃州卻並非代表著詩和遠方。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烏臺詩案爆發。
蘇軾在關押受審103天后,由先前的湖州知州(類似於現在的市委書記),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有人“研究”過,這個團練副使和今天職位最接近的不是市武裝部副部長,而是市民間自衛隊副隊長。
這個副使,有虛銜,無實權,亦無俸祿(一說有少量物品代替俸祿)說白了,就是一個受監視的流放罪犯。
元豐三年二月,43歲的蘇軾和長子蘇邁一路風塵、踉踉蹌蹌,“出汴梁,過河南,進湖北,抵黃州”。當時的黃州,一片蕭條,官府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意思可能是想讓蘇軾自生自滅吧?好在大慈大悲的定慧院裡的方丈收留了蘇軾父子。
之後,黃州太守久仰蘇軾大名,劃撥了一個叫做臨皋亭的驛站予以蘇軾居住。同年5月,家眷抵達黃州。
蘇軾前腳著地,晚他八天出生的“終極粉絲”馬夢得也追隨著蘇軾的腳步到了黃州。
元豐四年,得益於粉絲馬夢得背後的強力“運作”,蘇軾從官府手裡獲得了黃州城東一塊50畝地的廢棄軍營。取名——東坡。由地及人,喜好佛法的蘇軾也自號——東坡居士。
正是這塊雜草叢生,荊棘瓦礫遍佈的東坡讓蘇軾一家20餘口人在後來的艱苦歲月裡有了生活保障。再也不用擔心,從京城裡帶去的僅僅只能維持一年多的積蓄夠不夠用的問題了。
於是,蘇東坡買了一頭耕牛、鋤頭、鐮刀,大麥種……開啟了他的農民生活。
當地人對這位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的“才子農夫”也抱有著極大的善意。
比如有一天,一個農夫跑來告訴他,要想豐收得讓牛羊啃一啃麥苗,如果麥苗長勢太好,土地的肥力會被莊稼吸收的太多,來年麥苗就長不好了。
蘇東坡照做,第二年果然迎來了豐收年。
……
黃州讓蘇東坡跌倒了人生谷底,而蘇東坡卻讓千古黃州閃耀出了極致的人文光芒——
當別人在定慧院裡仰望四角天空長吁短嘆時,蘇東坡卻吟誦出了——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當別人吃了閉門羹憤憤不平時,蘇東坡卻悠然的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當別人在長江邊上暢快的小便時,蘇東坡卻昂首高歌一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當別人在沙湖道上被暴雨淋成落湯雞時,蘇東坡卻大笑道——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世事滄桑,900多年後的黃州(黃岡)。昔日的東坡早已被鋼筋水泥鑄就的高樓大廈掩埋,行人熙熙攘攘,街道上車水馬龍。有誰還記得那個在斜陽裡,彎腰躬耕東坡的農夫蘇東坡呢?
-
3 # 考古牌歷史挖掘機
蘇東坡在黃州時一開始種的是官田,由於是貶謫之官,好田輪不到他種,所以他種的主要是大麥,這種東西長在最貧瘠的土地上。就好比白菜一樣,只要有土,就能生長,而且蘇東坡種大麥主要是用來釀酒,不是用來吃。其次,他被貶是帶著家眷的,種地的不是他一人,是有家屬幫他的。
-
4 # 十四阿哥郎春濤
想想被關牛棚裡的右派,上山下鄉時期的知識青年就不難理解了吧,人最要緊的就是識時務,到哪山砍哪柴,幹什麼吆喝什麼,民國王爺拉黃包車,格格擺地攤,在東北一個玉米麵餅子換個日本老婆……有辦法想,沒辦法就等著餓死,為了活下去,誰都得低下頭,樂觀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圖東山再起。悲觀的也只有聽之任之,隨波逐流了。
人是適應能力最強的,也許一夜之間命運就會發生翻轉,昨天還是官娘子,今天就被髮配去洗腸子。記得幾年前,我在瀋陽的龍之夢古玩城的一位蒙古族書畫老師的工作室裡喝茶閒聊,他說他下鄉插隊的時候是在黑龍江,有一次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勞動,忽然聽到不遠處的林子裡傳來了悅耳的琵琶聲。
這位書畫老師從小也是深受家庭的薰陶對書畫、詩詞歌賦都非常的喜歡,一聽就覺得很入耳,演奏水平不一般,他尋聲而至,在低矮的一所草房裡看到了位衣著乾淨的阿姨,正在彈奏,抽菸的姿勢都非常的優雅。
瞭解後才知道這位阿姨原來是青樓裡的藝妓,當年也是很紅的,過去妓女也是分三六九等,像這樣的就是有才藝和文化素養的,後來解放了,被教育以後,沒有其它的活路,只好找個老實人嫁了,隱居到深山老林只求溫飽度餘生。
聊到這裡其實問題就很明瞭了,遇到逆境,大時代無法改變,如果沒勇氣去死,就只能選擇“活下去”有樂觀豁達的,有一死了之的,當然大多數人都會選好死不如賴活著,什麼理想,尊嚴,狗屁,一切在現實面前變都成了笑話,過眼雲煙,時也、運也、命也。相反倒踏實了,不再去胡思亂想了,迴歸真實,只求能吃頓飽飯,穿得暖,有片瓦遮身圖個安居之所。關注我,他是東坡,我是不一樣的阿哥!
-
5 # 雪堂簫聲
北宋大文豪蘇軾貶謫黃州後不久,就開始耕種“東坡地”,這完全是無奈的選擇:一則生活所迫,要養家餬口;二則閒職一個,唯有種地。生活所迫,要靠種地養家餬口。
蘇軾貶謫黃州後,全家妻兒老小都由弟弟子由護送到了黃州,大概有十七人(包括奶媽、傭人等)。而此時的蘇軾身無分文,到府衙領取的薪俸也很微薄,甚至是領的一些破酒袋,拿到街上換不到幾個錢。當時,幸好妻子王閏之還存了一點私房錢,蘇軾扳著指頭算賬緊著用,這才勉強度日。
然而,長期下去肯定不行。由此,蘇軾就想到了要自食其力。不久,他就託好友馬正卿向府衙討得了位於黃州城東的一塊麵積約五十畝的廢棄荒坡地,名曰“東坡地”。自此,帶著全家老小種地,這才使窘迫的生活得到改善。
也就是自從擁有了“東坡地”,蘇軾才自稱“東坡居士”,這也是蘇東坡名號的來歷。
蘇東坡自從種了“東坡地”後,便嚐到了甜頭。他還湊錢到附近的沙湖(今黃州南湖農場)等地去購買良田。夢想著擴大生產哩!那首著名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他在購買良田的途中突遇大雨後寫下的。只不過,這一次他並沒有買到田,還因淋了雨生了一場大病。
閒職一個,只有靠種地為業打發時光。蘇東坡貶謫黃州後,只不過掛了個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且不能簽署公文,也不得擅自離開貶謫之地黃州。也就是說,他根本沒有正事可做,而寫文章只不是一個人的業餘愛好而已,不能當飯吃。他唯有靠種地為主業來打發漫漫晝時。
這也給他至少帶來了兩大益處:一是充實了生活,不再煩心官場的事;二是與黃州的老百姓走得更近了,這有利於他更深入地瞭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以及風土人情。蘇東坡與侍女王朝雲在黃州完婚時,還是與他經常在一起耕地的一個老爹主持的婚禮哩!
因為種地,充實了生活,結識了老百姓,神清氣爽,從而給了他無盡的創作源泉。
從蘇軾耕種“東坡地”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不會輕易被災難擊倒的人,稱得上是一個樂觀派。這為他登上北宋文學頂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回答完畢。
-
6 # 王法延
蘇公之志上在廟堂,下在市井,耕種美食無所不涉,看透世事,被貶和退隱不也正合公意嗎?故上下皆透著蘇公的處事不驚之心胸,故也有東坡肉傳於後世,也有也無風雨也無晴之佳句,種地即能解決溫飽又有農桑之樂,所以也能看出蘇公的心態平靜如初的大胸懷。
回覆列表
蘇東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朝庭是不發俸祿的,就是沒有工資。同時皇上又不允許他離開黃州貶所。在這荒涼的不毛之地,要想活下去,怎麼辦?
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要艱難的活下去,只有選擇種地,解決自己的衣食住行問題。
因為當時他是帶罪之身,又無人敢資助,只有靠自己了。他虛心向當地老農請教,學習種植當地的農作物,雖然長得不好,但基本可以滿足生活需要。
被貶黃州時期,是蘇東坡人生最艱難的時期,但他用自己的樂觀和豁達挺了過來。
後人在評價蘇東坡時,多折服於他在黃州的這段生活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