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小哥vlog

    百家姓常姓的來歷 和代表人物 1、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佔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演化而來的。又有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的常先,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2、出自姬姓,以邑為氏,為衛康叔的後裔。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於常(今山東滕縣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 3、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據《姓氏考略》所載:“吳後有常姓”,是為江蘇常氏。 4、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北宋真宗名趙恆,古時“恆”“常”同義,故因避皇帝諱,改恆姓為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於江蘇的東海沿岸一帶。 姓氏分佈 常姓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於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並已散居於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隋唐時,新豐(今陝西臨潼)人常袞遷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佈於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並有常姓遷居福建、廣東,最後到達雲南、貴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廣佈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清代以後,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從歷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河北、甘肅分佈最廣,江蘇、四川、浙江次之。 郡望堂號 堂號:“知人堂”: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御史,並表揚常何知人,賜予綢緞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為堂號。 郡望: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時相當今山西五臺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相當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縣,大致為今山東西部地區。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姓氏家譜 山西:常氏宗譜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縣常氏五房譜不分卷 江蘇:豐縣常氏家譜六卷 江西:萬載大北門常氏族譜(卷數不清) 山東:泰安常氏族譜十一篇 湖南:長沙歐塘常氏六修家譜首一卷(卷數不清) 歷史名人 常志美:清代山東伊斯蘭教學者。他精於波斯文,注意研究宗教哲學。於阿拉伯文經稿著述之外,還重視講授波斯文的經典教義,後來發展為中國伊斯蘭教寺院經堂教育中的山東學派,影響很大。 常遇春(1320-1369):明朝名將,今安徽懷遠人,曾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善射,力大無比自稱能率十萬之眾橫行天下,軍中號稱“常十萬”。1369年在攻克開平(今內蒙閃電河北岸)凱旋途中暴卒,追封開平王。 常林:河南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曹魏時任大司農,封高貴鄉侯,其後代歷魏晉南北朝,有多人入朝為官。 常惠:今山西太原人,漢代官至右將軍。他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餘年而始終不屈。獲釋回國後被昭帝拜為光祿大夫,封長羅侯,後代替蘇武為典屬國。常惠之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顯赫。班固所作的《漢書》也曾特別為他列傳。他為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戰機降錯航母,會產生怎樣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