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語有云

    我們把秦始皇統一六國,登上帝位看做秦始皇的人生巔峰,下面看看秦始皇怎樣一步步登上帝位的。

    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在邯鄲。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登上秦國王位,時年13歲。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剷除嫪毐,除去了反叛者。

    公元前237年,嫪毐免去呂不韋相國之位,徹底掌握秦國朝政大權。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時一直貫徹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戰略,逐步統一六國,下面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間。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滅掉最近的南韓,秦軍開出函谷關,開始統一征程。

    公元前228年,王翦圍趙,趙王嘉開城投降,趙國滅亡。

    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賁滅魏。

    公元前223年,將軍王翦率六十萬秦軍深入楚國,楚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滅燕。

    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帝。

    之後,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統一受皇帝節制;然後秦始皇逐步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和統一錢幣的工作,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正式形成。

  • 2 # yanlezhong

    首先談談他的童年,母親趙姬出身卑賤,是富商呂不韋的歌姬,送給奇貨可居的秦異人後生下秦始皇。

    後來作為質子的秦異人回到秦國,抱上華陽夫人的大腿,一步步從不受重視的棄子稱為儲君,最後成為秦莊王。

    登位前期,華陽夫人和呂不韋自然就是他的力量支撐。

    登位後,選擇法家思想作為自己的治國理念。這樣春秋時期的顯學——法家就成為了他的一部分力量,同樣商鞅的殘餘勢力也投向了嬴政。

    平定六國,每消滅一國,哪國的儒生,舊官僚就會成為秦國官僚體制的一部分,逐漸逐漸壯大。

    建立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體制,郡守縣令的地方體制,三老的基層體制。

    政令傳達到村,在封建時代是少有的。

    他的威嚴,威信就是這樣建立的。

    文臣有李斯,能治萬邦。以御史大夫節制。

    武將有王翦,能統百萬軍。以虎符分兵。

    分權與制衡,中央集權是秦朝的特色。

    這些都是嬴政集權的力量組成。

    從中央到地方,宮裡宮外,文臣武將,士農工商,都圍繞這他運轉。

    即使母親的男寵嫪毐發動宮廷政變,用數千俠士圍攻秦王宮,內部也是很快平定。

    嬴政的威嚴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真正的人中之龍,真龍天子。祖龍當之無愧。

  • 3 # 澳古說歷史

    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創者,他是第一個將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的偉大帝王,看到這裡很多人肯定會問秦朝之前的夏、商、周不也算是統一的國家嗎?很顯然我說的大一統絕對不是很多人認為的大統一,秦朝之前的朝代並不算真正的統一王朝,它們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歐盟”,歐盟有著名義上統一的行政機構“歐洲議會”,但事實上它是由多個國家組成的一個聯盟,各國的軍事、財政等等都是有各國自己管理,歐盟是沒有資格去管理的,顯然夏、商、周也是這樣的,所以它們並不算真正的統一國家,而秦王朝則不一樣,在這裡所有的政務、軍務、財務等等全部都有秦王朝的統治者始皇帝說了算,也這樣在政治上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也高度集中的事情最開始就是出現在秦朝,所以說秦王朝是第一個將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的偉大帝王。

    始皇帝開創的帝制、郡縣制、宰相制等有利於中央集權和君王統治的制度也被後來的歷朝歷代帝王所效仿,他獨創性的將國家的政權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個機構,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政事,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則監察百官,三者互不統屬,但又互相牽制,可以這是始皇帝最聰明的地方,這種制度的出現也就意味著日後不管臣子如何都要依靠皇帝才能享受到“榮華富貴”,再者在地方上,始皇帝採納李斯的建議,秦朝徹底的拋棄了以往的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兩級所有的官員全部都有皇帝直接任命,而這就在某種意義上杜絕了地方上造反的機會。當然在創造各項政治體系的同時,始皇帝還對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始皇帝統一了度量衡、貨幣、文字和車同軌,這些改革讓中國的大地從此以後徹底的被融合在了一起,這也為以後不管中國出現什麼危機都能再次統一創造了決定性的基礎。可以說始皇帝無愧於“千古第一帝”的稱號,他也不可不謂是帝王當中最頂尖的存在,現在不管是誰只要說道中國的歷史,就必定要提始皇帝,他可以說是華夏民族最偉大的象徵。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巔峰呢?

    這最開始就得從一個人說起,那就是秦國相國“呂不韋”,秦始皇之所以能登基為秦王,這還得靠呂不韋扶持他的父皇秦莊襄王為王,而這一段歷史就是成語“奇貨可居”的來歷,這裡我就不詳說了,因為沒啥關係,呂不韋歷史上的評價並不是很好,但是不得不說秦始皇在位的前幾年幸好有他的支援才能安然度過,而且也正因為呂不韋的一個做法才讓秦國有了滅亡六國的機會,呂不韋在世的時候,當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被稱為“四公子”他們都禮賢下士而名揚四海,呂不韋為了不讓他們比下去,也開始大量的招募六國的許多才辯之士,及有抱負的人才,這其中就有日後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尉繚、李斯、范雎等人,尉繚可以說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最大的功臣,它獻上的一計成功的破解了秦國百餘年來所面臨的最大的危機“六國合縱伐秦”,他勸說秦始皇利用錢財去賄賂各國的權臣,最終導致六國合縱伐秦計劃的破滅,李斯則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的建立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他提出的郡縣制讓中國第一次步入了大一統的時代,也讓後世的中國始終是一個統一的華夏民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范雎則是提出“遠交近攻”戰略的天才級人物,他的戰略為秦滅六國統一天下提供最核心的任務,那就是先結交遠的國家,防止他們救援,然後先滅掉近的國家,再之後滅掉遠的那些國家,也是這個戰略才讓秦滅六國可以百分之百的成功。

    公元前237年22歲的秦始皇贏來了人世的第一個巔峰,就是“滅呂不韋,獨掌朝綱”,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然後開始全面掌控秦國的所有政權和軍權,任用了尉繚、李斯、王翦、王賁、李信、蒙武等名臣和名將,並開始全面提升秦國的軍事和經濟能力,做好滅亡六國的最後準備。

    秦始皇30歲正式開啟著名的“秦滅六國之戰”,公元前230年秦派內史騰滅亡南韓,公元前229年秦派王翦滅亡趙國,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賁滅亡魏國,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蒙武滅亡楚國,公元前226年秦派王翦滅亡燕國,公元前221年秦派王賁滅亡齊國,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秦始皇花了10年的時間將戰國時代其餘的六國全部消滅,至此統一全國。當然在滅亡六國之後,始皇帝並不滿足於現在秦國所擁有的土地,前221年秦始皇開始了中國第一次兼併異族土地的路程,由於秦始皇的存在,百越、西南、北疆等異族土地第一次融入到了華夏的土地當中,匈奴也第一次被打得不敢再接近中原大地。

    公元前221年41歲的秦始皇開創了影響後世近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首先就是“帝制”,秦始皇滅掉其餘六國之後就覺得以王號不足以顯其業,於是經過李斯的建議,取三皇五帝的皇和帝兩個字,由此開啟了中國日後僅千年的“皇帝制”,其後世也稱秦始皇為“千古第一帝”。之後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改其為“郡縣制”和“官僚制”,其將全國分為36郡,日後隨著國土的不斷增加最終一共有46郡,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再者在經濟上秦始皇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等等這些措施都為日後中國持續大一統創造出了堅定的基礎。

    公元前210年“千古第一帝”秦始皇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駕崩於沙丘。秦始皇的死也為後世留下了一大迷案,到底是死於疾病,還是死於非命,眾說紛壇,不過不管如何秦始皇終究還是不如他所想的那樣長生不老,他曾經說過的要讓秦傳之萬世,也在第二世就中斷了傳承。可以說盡管始皇帝建立的秦王朝僅僅只是維持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被後世的封建王朝所延續下去。秦始皇可以說至今都未被後世的帝王所超越,他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即使是被譽為千古明君的李世民,還是開創漢族的劉邦,亦或是被譽為千古仁君的宋仁宗,他們都可以說只是活在始皇帝制度上的繼承者,甚至可以說沒有始皇帝的存在就沒有後世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身體健康祝福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