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孚鑑
-
2 # 時光之意
槍桿子裡出政權。在宋之前的權臣基本上都是掌握有政權和軍權,至少一部分軍權。
而在宋以後,整個國家對於文武開始進行限制。文官的權力主要在政務上,無法深入到軍隊。武將的權力就在軍隊,無法往政務上伸手。主要在需要戰爭的時候,皇帝臨時下放一部分指揮排程軍隊的權力給某一部分文官和武將,戰爭結束就要上交兵權。
這樣的制度,導致文官可以政務權力很大,但軍權沒有或者必須透過皇帝來行使軍權,或許文官可以控制一部分武將,但對於整個軍隊來說,控制一兩個武將沒有用,想要造反必須是完全控制,包括中層將領,基層將官或甚至所有兵。而沒有長期的對一支軍隊進行思想上的忠誠灌輸,做不到讓所有兵造反。
而對於武將來說,文官系統控制著後勤、軍餉、升遷,他們更加沒有獨立的可能。
所以皇帝才是一個人集中了政權和軍權的人。其他權臣想要造反,除非國家制度已經敗壞,一個權臣已經可以有事實上的獨立的封地了,否則無法造反。
-
3 # 宋安之
封建社會君權集中是一直完善的過程,到了明清時代才成為君權高度集中朝代,而以宋朝為分界線,之前朝代屬於君權弱勢時代,所以有權臣篡位成功也是正常現象。
中國自秦朝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表面上來看皇帝乃是天下至尊,言出法隨。其實與皇帝爭權奪利的勢力不少,有百官代表的丞相分權於皇權,兩漢是後宮干政與外戚專權,魏晉則是門閥政治,唐朝是宦官亂政與藩鎮割據。
宋朝之所以成為分界線,主要在於之前朝代的制度處於一直需要完善的不成熟地步,並不能保證君權穩固,這種情況之下,只能靠皇帝個人素質了,如果皇帝本身雄才大略如漢武帝那般就可以大權在握生殺予奪。如果皇帝資質平平如漢元帝那般王朝輕則由盛轉衰重則有亡國之災。
到了宋朝開始鑑於唐朝的藩鎮之禍,開始重文輕武,並且在制度上下手,對於領兵大將多方限制,使其根本擁兵自重不了,雖然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但也保證了皇權穩固,之後朝代也延續下了這種制度,使君權越來越完善。到了明清甚至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這才是宋朝開始沒有權臣篡位成功的真正原因。
司馬懿架空魏帝成功的背景是曹魏門閥政治時代,他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為他就出自門閥士族,又拉攏了大部分的門閥士族,獲取了支援才架空魏帝成功,在孫子司馬炎時代篡位成功,建立了西晉,又稱士晉,完成了最後一步。但因為是靠著拉攏門閥士族而建國,根基不穩,所以西晉統一天下僅僅36年以後便亡國。
在說說當時的特殊門閥政治,門閥士族萌生於兩漢,由東漢後期累世公卿發展而成,發展鼎盛於魏晉,衰弱於南北朝。
西漢權臣霍光沒有篡位,一是他雖然擅權但還是忠心於漢庭的。二是當時西漢的局勢很複雜,並非魏晉時代的門閥政治那般單一,西漢的後宮干政外戚專權是出了名的,當時各方勢力保持微妙的平衡,霍光可以把持朝政但如果篡位自立,改變利益格局,那麼牽一髮而動全身,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
楊堅篡位可以說是門閥政治最後的輝煌,雖然門閥士族衰落於南北朝,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當時北朝中的軍功集團形成門閥,是為關隴集團。而楊堅是關隴集團代言人才篡位北周成功,並且一統天下。
楊堅之後,隋煬帝一系列的大手筆不只是使國力衰弱,還使關隴集團利益失損,所以李唐趁勢而起,隋朝二世而亡。李唐自唐太宗開始打壓關隴集團,到了武則天時期威脅皇權的關隴集團一蹶不起,成為過去式。
唐宋其實大多數時候都是主弱臣強,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唐朝中後期內有宦官亂政,外有藩鎮之患,最終亡於朱溫之手。
宋朝雖然同樣的是主弱臣強,但宋之重文輕武某種程度上加強了君權,最起碼軍隊上的制度完善,使宋朝及其之後朝代再也沒有唐之藩鎮那種亂象。而且宋朝皇帝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雖然士大夫分了部分皇權,但與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宋朝出現不了權臣篡位的,別說皇帝不答應,就是士大夫集團都不答應。所以哪怕南宋後期的奸臣賈似道權勢滔天,也沒有篡位,最後更是身敗名裂而死。
權臣篡位成功的事情也是分朝代的。
中國古代史也可以說是君權集中的歷史,讀懂了君權集中的過程,你也就知道了為何有些權臣篡位會成功而有些權臣篡位卻失敗了。
-
4 # 清水空流
自秦始皇成為華夏第一個皇帝以來,皇權一直在不斷地加強。而相權卻在不斷的弱化。隨著皇權的擴大,權臣餐位的機率就越來越少。自宋太祖陳橋兵變篡位登基以後,就再也沒有權臣篡位了,而且趙匡胤更為確切地來說,趙匡胤應該是軍事政變,而非權臣篡位,最後一個權臣篡位的是楊堅篡位北周建立大隋。而第一個篡位登基的是王莽篡漢建新。隨後有曹丕篡漢,司馬懿篡魏。南朝宋齊梁陳相繼篡位前朝。
自古權臣能夠篡位,在於兩點、一是主少國疑。皇帝幼小。而老皇帝當年限制宗室。導致宗室沒有勢力,而這時只有權臣輔政,這樣的輔政將會是長期的,至少得到皇帝成人或者大婚,而隨著輔政大臣權力的增大和日益穩固,勢必要與皇帝發生劇烈衝突,這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個人一旦掌握了最高的權力都是無法割捨的。輔政大臣的長期主政。勢必要有自己的班底和幕僚。這些人也集結成了政治聯盟,輔政大臣就逐步成為權臣的。皇帝成年以後必將要收回權力。皇帝和權臣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權臣此時的道路就兩條,一是篡位登基。二就是等皇帝親政以後等死而已。換做任何一個權臣都會篡位、而且會給這個篡位披上道德而合法的外衣,美其名曰:“禪讓”也就是說是是前朝順乎天意民意。而且必須三讓才可以。政治的虛偽可見一斑。
自古權臣沒有篡位只有兩個一個是霍光,但霍光的結局是戶滅九族。第二就是諸葛亮,這是唯一一對善始善終的君臣相得益彰的典範,所以才被傳誦千古,被後世歷代君王所稱道。可以說,權力一旦掌握就不願意放棄,這是人性的使然。猶如吸食鴉片一樣上癮,欲罷不能。禪讓與受禪就是一件合法的外衣而已。而自古成為權臣者。無外乎兩種人,一是皇帝的外戚,比如王莽。楊堅。二是戰功赫赫,其功勞已經達到賞無可賞的地步,資歷,能力,才幹都是群臣之首。朝野聲望也是高的,這時候。比如劉裕,司馬懿父子,這也是權臣篡位的必要的條件和資格。當然朝代腐敗無能,國家亂世也是產生和出現權臣的條件。曹操就是典型。
自宋代以後,歷代王朝已經把一切可能篡位的條件給封死了,朝臣再也沒有出現過曹操。司馬懿這樣的人物了。原因就是文官主導國家,國家官員基本上科舉產生,已經沒有門閥和世家,大臣權力再大也無法形成政治集團。而且文武涇渭分明,宋明清都是以文制武。在制度上已經沒有機會了。而這樣也導致了皇帝的集權也越發集中。這樣也就再也沒有權臣篡位了。
例如司馬懿,楊堅他們好像只要是輔政大臣怎麼軍隊,官員就聽他們的了?不是都聽皇帝的嗎?諸葛亮霍光他們只是不想篡位而且。
但是到了宋以後輔政大臣根本不可能篡位了,例如明清的張居正鰲拜他們,如果他們篡位整個帝國都不會聽他們的。出現這種差別是什麼原因?制度上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回覆列表
在古代封建王朝裡,有不少是透過篡位而得到皇位的,說的好聽的是禪位,比如西漢末期的王莽,三國時的曹魏和司馬氏,南北朝的劉裕,隋朝的楊堅和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那為什麼有著權臣可以成功篡奪皇位呢?
他們是權臣!因為他們是權臣,所以手裡就有權利,可以說是手握重兵,同時把持朝政,朝廷沒人能和他抗衡。
而天子又勢弱,被這些權臣欺壓,是他們的傀儡皇帝,所以到了一定程度,他們廢去皇帝,自己登基為帝也容易,但是對外又說是禪位的,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
有大功於朝廷!這些權臣,能做到權臣的位置,肯定受到皇帝的重用,然後就立有大功,隨著時間的推移,功勞越來越大。
同樣他們對朝廷也可以說是有在造之恩,他們的地位和爵位也越來越高。同時朝廷中的大臣也都歸附於這些權臣。
所謂人心所向,所以他們能篡位登基!
有自己的心腹勢力和幼兒新皇繼位!這些權臣,在朝中有地位,所以就有不少人追隨,也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
同時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利,用威逼利誘,恩威並施的手段,拉攏朝中大臣。
最後他們的羽翼已豐,並且有架空皇帝之勢。當時只不過礙於皇帝的皇威不敢輕舉妄動。
直到這個皇帝駕崩,幼兒新皇繼位,新皇不能鎮住權臣和朝廷大臣,最後他們就很容易篡位成功。
他們有足夠的野心和能力!能篡位成功的權臣,他們不僅有很大的野心,更有高於別人的能力,透過能力而提高地位,然後達到自己的野心。
為了實現他們的野心,就會不擇手段,一步步的走向權利的頂峰,最後登基稱帝!
同時他們的成功並不是這麼簡單的,都是他們透過好多年的苦心經營才能成功的。首先要有權,然後又要有德,才能讓滿朝文武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