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天下世家多的是。

    有本事的也不遜色司馬懿。

    只是都沒有司馬懿活得長,熬死三位皇帝,熬出了資歷,人脈,功勞。等到曹爽犯錯,官員們厭惡的時候才發動政變。

  • 2 # 尤star

    小不忍則亂大謀

    司馬懿是有大格局的理性派, 在被情義推著走的三國演義程序中只有司馬懿並不合這個意。在我看來他是一個稍有條件又有深遠打算的普通人說他是靠命長才熬到了最後我並不認同,他也曾說過“這是因為我長於預測活人的事,不長於預測人的生死啊”,倒覺得他對生有追求對死有些淡然。最後的結局是他算盡人事一切就水道渠成了, 他太懂人性這回事以至於根本沒有流傳出有關他什麼豪情熱血的事來類似“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只知道他一直在謀劃事情做出選澤缺少了一種開創新帝國者的氣魄,曹操有看似寧可我負天下人的自私,劉備有看似救蒼生於水火的仁義,司馬懿什麼都沒表露在世人眼中就只剩下忍了。忍誰都會,但司馬懿怎麼忍的這誰都不知道了。三國前期風起雲湧是領導者們在追問我怎樣奪取天下,我取天下為的了什麼,後期各方勢力消耗了只剩司馬懿,他還是什麼都不說的在謀劃,連個無字碑都不立。

    沒有洗白的意思孔明先生還先生,只是看到大多在忍耐的現代人。

  • 3 # 磨扎特

    司馬懿可以說是三國時期的重量級人物,他到底能有多忍?我想從他能熬死曹家三代就可以看出來了。他本意是不想出仕的,從他出仕那天起就危機四伏,這個他也明白,所以他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他顧家,孝順,愛妻愛子,這樣看來也是難得的好男人。他聰明絕頂,連諸葛孔明都說他是大漢真正的勁敵。

    在三國中司馬懿被諸葛孔明打的輸的一敗塗地。而事實歷史上分析來看卻不是如此,,若是從實力上來看,蜀國遠不敵魏國。諸葛亮自以為蜀國強大起來了,實則還是打不過魏國。他多次進攻魏國,司馬懿始終在與他耗。歷史上最著名的莫過於空城計,難道司馬就不知道里面沒有人嗎?如果司馬懿攻城,那蜀國一定會滅亡。試想一下,如果蜀國滅亡了司馬懿還去哪裡打仗?此時曹睿一定會想方設法除掉司馬懿。因為曹家之所以留著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懿有利用的價值。仗打完了。那司馬家就是曹家最大的威脅。必須除掉。所以司馬懿放棄攻城。

    司馬懿自始至終都是曹家的眼中釘肉中刺,後來的高平陵之變其實早已蓄謀,而司馬懿就是在等這一天的到來(個人理解)

  • 4 # 聽鸝小屋

    司馬懿之忍,是很厲害的忍:因為他忍住了滅族之禍,忍來了天下歸己。

    其實,忍文化是重要的東方特徵文化之一。忍字,在中國也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塗磊有句“忍經”叫“忍而不能是懦夫,能而不忍是匹夫。”印象深刻。

    《四十二章經》裡有這樣一段對話:

    “有弟子問佛,什麼人力量最大?佛說,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因為他內心穩健安閒,不懷纖毫惡意,自然受人尊敬。”儒道佛都倡導“忍”,眾家於此歸一,看來“忍”是“天意”。

    楚王強大卻敗於不忍,漢王弱小卻勝在於忍.不僅劉邦能忍由弱小而強大,其部下韓信能受胯下之辱不與流氓爭高下而無故傷身,張良更是忍拋鞋之辱而得名師.整個一個"楚漢之爭"簡直就是一"忍"與"不忍"的生動歷史場景.佛說:人生的最高境界忍,持,悟。持不僅持有,而是選擇,取或舍。大家通常都說忍是種寬容,一種態度,一種修養,一種自信。

    一.忍有幾個層次.

    1.忍有忍讓,就是讓,有的是弱者之忍,透過一忍而求得平安;有的是不值之忍,犯不著為了一點無關緊要的小事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煩.這兩者雖然不是強大之忍的本意,是無奈,但卻是於己於人有利無害的.

    2.臥薪嚐膽之忍,是強大之忍,是欲舍小而求大,舍是為了有所取,有所持。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才是強者之忍的本意。

    3.忍有好多等級。至少有初,中,高三個層次.不懂忍之本意,妄言忍的利害得失既於事無補,又容易誤人子弟.

    二.忍的文化意義

    ①不知從何時起,“忍”成了當今社會的一種時尚:一些年輕人穿著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搖過市,肩膀上、手臂上刺著“忍”字以自我標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寫有“忍”字的條幅裝裱後懸掛在顯眼處,以自勵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國傳統文化極力提倡和宣講的,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倡導“忍”。但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忍”,並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讓、忍受和忍耐,並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標榜“忍”,也不僅僅為求得一時的風平浪靜、無所作為。相反,它暗含著等待時機的策略、隱而不露的智慧。“面對命運,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對機會的窺伺,是在衝鋒前對自己爆發力的凝聚。因為機會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認真尋找;力量也不可能隨時都有,它需要慢慢積蓄。

    ④不過“忍”似乎總與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種環境,是一種歷練,耐得住寂寞是做學問、成大事都必須達到的境界.

    ⑤不可否認的是,“忍”的過程似乎總是痛苦的,總伴隨著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礪意志,錘鍊本領,增益所不能,承擔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小忍忍於形,大忍忍於心。不爭之忍,是爭之有害無益。爭之忍是爭之有利無害。總之是必須有利於自己。

    三。《忍經》是中國最系統的忍學教科書,是一部寓意深刻,濟世勸好,和睦相處,得頤天年的勸世書。《忍經》共156條,是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1306年),杭州人吳亮彙集歷代名人有關“忍”的言論和歷史上隱忍謙讓的故事編成的。

    本文從個人修身養性、道德教育、處事、為官以及策略五個方面闡述了吳亮中的“忍”字的哲理,激發大家對包括《忍經》在內的古文化的興趣和重視,並指導大家在自己的生活中正確運用“忍”字的哲理,對自己有一定的正面影響與作用。

    忍的哲理.

    (1)“忍”字的個人修身養性的哲理

    在《忍經》裡出現的個人修身養性的典故與成語還是非常多的,在《忍經》裡的“忍”首先體現在善於自制與包容。由此可見,一個人在道德上如果缺少了“忍”字,道德是很難完整的了,而良好的品性是以“忍”字的個人修身養性的哲理為指導才擁有的。

    不過,最難忍可貴的是,《忍經》中認為人要有“忍”的行為是自然規律的一種,正如其諺語所云:“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天之道也。”

    (2)“忍”字的道德教育哲理

    道德教育與個人修身養性是有關係的,但是道德教育是為他人樹立榜樣的。在《忍經》中佔的也有好大一部分,主要體現在故事中,家室和睦,同僚互助,求同存異等等.

    (3)“忍”字的處事哲理

    “萬事之中,忍字為上”,這是《忍經》裡很經典的句子之一,意思是有忍的度量便能夠“化干戈為玉帛”。在人的處事中,唯有“忍”字,處事才會平和,才會不記前嫌,從而最終得到別人的尊敬,將所遇到的荊棘的事情圓滿地解決,諺語“怨怨相報何時了,冤家宜解不宜結”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值得人們所借鑑.

    (4)“忍”字的為官哲理

    《忍經》中的為官哲理與處事是有點相似的,但是所側重的物件不同,為官哲理當然是用於為官的。細讀書中所引《童蒙訓》的一番話是頗有道理的。“當官以忍先,忍字一字,眾妙之門,當官處事,尤是先務”,是說忍是當官中一切好的關鍵所在。但這樣的“忍”是在保持廉潔之外的,那樣就沒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接著又說:“當官不能自忍,必敗”。當官處事,不與別人爭奪利益,往往得到的會更多;能夠知道先退一步的,往往能進百步。

    (5)“忍”字中的策略

    《忍經》中的“忍”也是一種策略。書中引用孔子的“小不忍則亂大謀”,一語便道破天關。所謂“忍才能有所成,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都是策略的表現。

    需要強調的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一定限度一樣,這裡所主張的“忍”字哲理,不是沒有原則的和限度的,更不是教人學著懦弱、一味的承受困難、痛苦以及挫折所帶來的種種困惑,而是指的是要在逆境中學會忍辱負重,堅強不屈,最終獲得成功,這才是“忍”字哲理的真諦所在。

    【譯文】 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左傳;昭公元年》:“魯國以相互忍讓來治理國家。“《左傳》:“不願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慚愧一輩子嗎?“《論語》:“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一時的氣憤,忘記了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的安全,這不是糊塗嗎)。又曰:“君子無所爭。”荀子說:“傷害別人的言語,比用矛戟刺人人體還要厲害。傷害別人極易導致傷害自己,君子所不為.

    俗語云:知足者長樂,能忍者自安.悟透忍的道理,才能把握忍的精髓(把相關“忍”的內容薈萃在此,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如何分析目前是否是恰當的時機開展六西格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