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絡健康

    當然是運動健身的好,但是同時需要注意,由於70歲以上了,年齡擺在那裡,所以運動時間、運動專案和運動強度等要多加註意,不能和年輕人一樣運動。

    老年人健身運動,必須掌握適宜的運動強度,進行科學的運動處方指導下的體育鍛煉。所謂運動處方,其完整概念可以概括為:"根據醫學檢查資料,按其健康、體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狀況,結合生活環境條件和運動愛好等個人特點,用處方的形式規定適當的運動種類、時間和頻率,並應指出運動中的注意事項,以便有計劃地進行經常性鍛鍊,達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  

    由於年邁體衰多病,老年人健身運動起點強度應以輕度活動即低能量運動為主,根據美國研究結果,長期堅持低能量運動的中老年人較不參加或偶爾參加劇烈運動的人,死亡率降低2.5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的發病率減少35%,說明低能量運動也有良好的健身效果。運動時間每天可一次或幾次相加在30分鐘以上。輕度運動有餘力者可以過渡到中度,身體健康者也可以直接從中度運動開始,至於劇烈運動應列為禁忌。  

    老年人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運動方式呢?由於生理心理文化素質各異,老年人健身運動型別應靈活多樣,注重康樂,太極拳、扭秧歌、跳老年迪斯科、打門球、做體操均可。步行也是很好的鍛鍊方式,根據瑞典Fraedin等研究70歲以上老年人堅持每天步行30分鐘者,在男性對骨鹽含量、肺功能和上樓梯能力,在女性對肌力和上樓梯速度,都有明顯好處。  

    另外運動鍛鍊還要講究科學性,一些常規的運動習慣不一定科學,比如人們習慣於清晨運動,但早晨冠狀動脈張力高,交感神經興奮性也較高,無痛性心肌缺血、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發作以及猝死發病也多在早晨6時至中午12時,因此應儘量選擇下午或晚上活動為妥。如在清晨健身,運動量應儘量小一些。另外,常說的一句中國古話"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被當做老年人健身格言,其實,飯後百步走並不科學,宜慎重行事。從近代醫學觀點看,老年人不宜提倡飯後百步走,因為吃飯特別是吃飽飯對於有心血管疾病者,是一種負荷,對老年人更是如此,科學研究證明在餐後60分鐘血壓由139mmHg下降到129mmHg,而心率上升15次/分鐘,中度運動後有些人出現了體位性低血壓,說明餐後運動對心血管系統有明顯的負面作用。因此老年人應該避免在餐後特別是飽餐後兩個小時內進行運動鍛鍊。  維持體力活動的健康效果有賴於堅持健身。一般停練幾周以後這種效果就逐漸消失了,因此必須堅持鍛鍊,至於在酷暑嚴寒季節,可以暫時停練。

  • 2 # 新手寶媽成長記

    主要還是看老人的身體狀態,有無骨骼及其他疾病,有病患的老年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簡單做些肢體運動,否則身體機能會退化。。

    若身體情況較好,建議老人每天九點左右(看季節和當地氣溫),去室外散步半小時,切記要漫步走或是耍耍太極,若去公園不方便可在家附近的安全地帶(沒有家人陪同,建議在有人流量的地方,以免突發不適,可隨身攜帶一些救急藥和家人聯絡方式,以備萬全),心情會愉悅許多,美好的心情是祛除疾病的第一良方。

    或是老年瑜伽也是不錯的選擇,靜心的同時能舒展筋骨,正所謂筋長一寸延壽十年PS:初學者請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進行。

    最後補充一句,老年人最期盼的是親情陪伴,若能抽空陪著老人健身聊天,才是最佳選擇。

  • 3 # 乳腺科醫生

    生命在於運動

    大家都知道,體育鍛煉有利於人體骨骼、肌肉的生長,防治骨質疏鬆,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迴圈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機能狀況,有利於人體的生長髮育,提高免疫力,增強有機體的適應能力。

    運動和那些疾病有關呢。研究發現:幾乎所有體育活動或正式鍛鍊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和減少全因死亡率都是有效的。一項Meta分析表明,運動可減輕慢性病患者的抑鬱症狀,效果最好的患者為有輕—中度抑鬱症狀的患者,以及運動可改善其功能相關轉歸的患者。一項發表於《抑鬱與焦慮》的研究顯示,在合適的時間段進行運動可改善服用抗抑鬱藥的女性存在性慾降低的狀況。另外、科學界認為運動能降低2型糖尿病風險。運動和減肥可以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對於腫瘤患者,運動和減肥同樣可以起到降低癌症死亡率的作用。

    人鍛鍊身體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有益於心血管健康。指南推薦成年人每週堅持150分鐘適度劇烈的身體活動,或每週進行約相當於7.5個代謝當量(MET)時間的運動。但也許也有一極少部分患者由於運動過量導致了死亡。但對於老年人,由於心肺功能、骨骼肌肉的強度較年輕人明顯下降。因此推薦適度運動。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鍛鍊方式,循序漸進。做到個體化運動。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鄒軍, 章嵐, 任弘,等. 運動防治骨質疏鬆專家共識[J]. 中國骨質疏鬆雜誌, 2015, 21(11):1291-1302.

    [2]Herring M P, Puetz T W, O"Connor P J, et al.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patients with a chronic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2, 172(2):101-11.

    [3]Lorenz T A, Meston C M. Exercise improves sexual function in women taking antidepressants: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J]. Depression & Anxiety, 2014, 31(3):188-195.

  • 4 # 牛牛第一

    如果身體條件允許,當然應該鍛鍊身體。但是畢竟年齡大了,身體各方面功能下降,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力所能及的鍛鍊。

  • 5 # 跑者阿飛

    生命在於“適量”運動。不僅要看“量”,還要看“質”----“健康壽命”。每天30分鐘運動,或者每週5小時的家務,都可以大幅提升“健康壽命”。

     現在長壽的人越來越多,百歲老人不是夢。雖說每個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都各有千秋,卻有個共同的重要因素:每天適量的運動!

    1. 運動vs長壽

     每天不用太多的運動量,也不用多高的運動強度,只要30分鐘的低強度運動,一樣可以降低死亡的風險,獲得健康長壽。

     挪威的一個研究小組,經過40年的研究(1972年-2011年),發現“運動可以降低死亡率”。

     研究者根據每天的活動情況,把1923年-1932年出生的15000人分成4個組別,統計了2000年-2011年70-80歲的老人的死亡率,發現:越是定期運動的組,因疾病而死亡的機率越低。

     具體數字是:每週6次,每天30分鐘的運動(跟強度高低無關),可以減少40%的死亡率

     70-80歲以後還定期運動的老人,比不運動的老人,有更加長壽的機率。

    2.運動vs老年痴呆

     荷蘭也有研究小組對70-80歲的86名女性做過研究發現:在經過6個月的定期有氧運動之後,大腦中負責運動/學習/記憶等的領域“海馬”的容量,比6個月前增加了。

     而且還發現,做“有氧運動的組”和“力量訓練組”,“拉伸為主的組”,從海馬的體積增加量上看,沒有明顯的差別。

     只要定期運動就可以,不用管是什麼運動,都有好處。

    3.美國的老人運動白皮書

     推薦老人每週最少要有“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或者“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

     中等強度是3-6METs。高強度是6METs以上。

     下面是各種走路的METs,供參考。其實“大步快走”就可以了。

    4.做家務也可以提升“健康壽命”

     對於體重大,腰腿痛等不方便運動的,也可以做家務。

     每週5小時的做家務也可以提升“健康壽命”。

     所以當父母要幫我們做家務的時候,不要攔著,放手讓他們做吧。

     不要讓父母覺得我們不需要他們,不要讓父母覺得他們沒有用了。實際上我們可以跟父母一起做家務。親子交流的時間,還可以鍛鍊身體,當然也做了家務,一舉三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h880針式印表機怎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