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對於他們在社會本位個人本位之兩端,翻覆不已底西洋社會,我們說此歷久不變底中國社會,是一“倫理本位底社會”。

    何謂倫理?我們可以覆述前章的話:人和人相與之間,就有了倫理關係。倫者,倫偶;正指人們彼此之相與。人一生下來,便有與他相關係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將始終在與人相關係中而生活(不能離社會)。故倫理關係始於家庭,而不止於家庭。親切相關之情,發乎天倫骨肉;乃至一切相與之人,隨其相與之深淺久暫,莫不自然有其情。因情而有義。父義當慈;子義當孝。兄之義友;弟之義恭。夫婦,朋友,乃至一切相與之人,隨其親疏厚薄,莫不自然互有應盡之義。倫理關係,即是情誼關係,亦即其相互間底一種義務關係。“倫理”之“理”,盡正在此情與義上見之。

    人生實存於各種關係之上,而家人父子乃其天然基本關係;故倫理首重家庭。父母總是最先有底,再則有兄弟姊妹。既長,則有夫婦,有子女;而宗族戚黨亦即由此而生。出來到社會上,於教學則有師徒,於經濟則有東夥,於政治則有君臣官民,遇事相助則有鄉鄰朋友。隨其年齡和生活之開展,而有其若近若遠四面八方數不盡底關係。是關係,皆是倫理,皆有其情與義。然為表示彼此親切,加重其情與義,則於師,恆曰“師父”,而有“徒子徒孫”之說;於官,恆曰“父母官”,而有“子民”之說;於鄉鄰朋友,則互以伯叔兄弟相稱謂。舉整個社會各種關係,而一概家庭化之,務使其情益親,其義益重。由是乃使居此社會中者,每一個人對於其四面八方底倫理關係,各負有相當義務;同時其四面八方與之有倫理關係底人,亦各對他負有義務。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互相聯鎖起來,無形中成為一種組織。——我們所說“中國社會以倫理為組織”,即指此。

    倫理之於經濟。大抵社會組織,首在經濟上表著出來。近代西洋所以為個人本位底社會者,即因其視財產同於身體,一樣地為個人所有之一種自由。反之,社會主義者所求底社會本位底社會,便是以土地和一切生產手段統歸社會所有。倫理本位底社會於此,兩無所似。

    倫理社會中,夫婦、父子情如一體,財產是不分底。有時祖父在堂,則祖孫亦不分;父母在堂,則兄弟等亦不分。分則視為背理。——是曰共財之義。不過倫理感情是有等差底,而生活以分居為便,故財不能終共。於是在兄弟之間或近支親族間,便有分財之義。最初是在分居時分財,分居後富者時或再度分財於貧者。親戚朋友,彼此間有無相通,是曰通財之義。通財,在原則上是要償還底:蓋其分際又自不同。遇到某一種機會,施財亦是一種義務;則大概是倫理上關係最寬泛底了。要之,在經濟上皆彼此顧恤,互相負責,有不然者,群指目以為不義。此外如許多祭田、義莊、義學等,為宗族間共有財產;大都是作救濟孤寡貧乏和輔助教育之用。這是從倫理負責觀念上產生出來底一種裝置,與集體生活相似而不同。

    然而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社會經濟生活,卻隱然有似一種共產。不過其相與為共底,視其倫理關係之親疏厚薄為準:愈親厚,愈要共,以次遞減。同時,亦要看這財產之大小:財產愈大,將愈為多數人之所共。蓋無力負擔,人亦相諒;既有力量,義務隨之而寬。此所以諺有“蛇大窟亦大”之語。又云“有三家窮親戚,不算富;有三家闊親戚,不算窮”。然則其財產不獨非個人有,非社會有,抑亦非一家庭所有;而是看作凡在倫理關係中都有份底了。謂之“倫理本位底社會”,誰曰不宜。

    隨此看重倫理情誼而有之結果,便是以財產為享用之物,而缺乏更以增殖財產之資本觀念。它類近於社會主義之消費本位底經濟,而不趨向於生產本位底資本主義之路。這在人生態度上,對照近代西洋人可算導華人於比較正確之路。但中國或因經濟上不走向資本主義,而技術上亦就總不發生產業革命者,其故未始不在此。那卻是一件可惜底事。

    倫理之於政治。比國君為大宗子,稱地方官為父母,視一國如一大家庭。但知有君臣、官民相互間之倫理的義務,而不認識國民與國家之團體關係。一般國家之階級統治,亦由此隱晦或消融。——這是倫理社會給予政治的影響和變化。

    中國自古有“以孝治天下”之說,殆為西洋人所難於理解。其實這與近代西洋人所信“從人人之開明底利己心,就使社會福利自然增進不已”者,正好相比。它是說:從人人之孝弟於其家庭,就使天下自然得其治理;所以為君上者,莫若率天下以孝。福利與進步,為西洋政治要求所在;而倫理關係都各自作到好處(所謂父父子子),大家相安相保,則是中國政治之理想。這兩者雖不同,然其都取放任而不主幹涉則相近。西洋近世由此大演其自由競爭,創造了燦爛底物質文明:中國亦由此果然度了二十千年所謂“安息於地上”之生活。——此可以見其不但整個政治組織納於倫理關係中,抑且其政治上之理想與途術,亦無不出於倫理歸於倫理者。

    倫理有宗教之用。華人似從倫理生活中,深深嘗得人生趣味。像孟子所說: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朱注:“樂則生矣”,謂事親從兄之意油然自生,如草木之有生意。既有生意,則其暢茂條達自有不可遏者;所謂“惡可已”也。其又盛,則至於“手舞足蹈”而不自知矣!

    固然其中有教化設施的理想,個人修養的境界,不是人人現所嘗得底。然其可能有此深醇樂趣,卻信而不誣。人人所嘗得者,不過如俗語“居家自有天倫樂”;而因其有更深意味之可求,幾千年華人生就向此走去而不回頭了。

    反之,鰥、寡、孤、獨,自古看作人生之最苦,謂曰“無告”。此“無告”二字,頗可玩味。無告,是無所告訴;何以無所告訴,便為最苦?固然有得不到援助之意,而要緊尚不在援助之有無。要緊在有與我情親如一體底人,形骸上日夕相依,神魂間尤相依以為安慰。一啼一笑,彼此相和答;一痛一癢,彼此相體念。——此即所謂“親人”。人互喜以所親者之喜,其喜彌揚;人互悲以所親者之悲,悲而不傷。蓋得心理共鳴,衷情發舒,合於生命交融活潑之理。所以疾苦一經訴說,不待解救,其苦已殺也。西洋親子異居,幾為定例;夫婦離合,視同尋常。直是不孤而孤之,不獨而獨之,不務於相守,而恆相離;我以為變,彼以為常。藉此不同底習俗,而華人情之所尚,更可見。

    同時因為中國是職業社會而不是階級社會之故,每一個家庭或家族,在社會中地位可能有很大升降,這給予家庭倫理以極大鼓勵作用(詳後)。一家(包含成年底兒子和兄弟),總是為了它一家的前途而共同努力。就從這裡面,人生的意義好像被他們尋得了,何以能如此?其中有幾點道理:

    一、他們是在共同努力中;如所謂“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土地變黃金”,“家和萬事興”,一類諺語,皆由此而流行,熙熙融融,協力合作最能使人心境開豁,忘了自己。此時縱然處境艱難,大家吃苦,正亦樂而忘苦了。

    二、所努力者,不是一己的事,而是為了老少全家,乃至為了先人,為了後代。或者是光大門庭,顯揚父母,或者是繼志述事,無墜家聲;或者是積德積財,以遺子孫。這裡面可能意味嚴肅、隆重崇高、正大,隨各人學養而認識深淺不同。但至少,在他們都有一種義務感;在盡了他們義務底時候,睡覺亦是魂夢安穩底。同時,在他們面前都有一遠景,常常在鼓勵他們工作,當其厭倦於人生之時,總是在這裡面(義務和遠景)重新取得活力,而又奮勉下去。每每在家貧業薄寡母孤兒的境遇,愈自覺他們對於祖宗責任之重,而要興復他們的家,歷史上偉大人物,由此產生者不少。

    華人生,便由此得了努力底目標,以送其畢生精力,而精神上若有所寄託。如我夙昔所說,宗教都是以人生之慰安勖勉為事;那麼,這便恰好形成一宗教的替代品了。

    蓋人生意味,最忌淺薄。淺薄了,便攏不住人類生命,而使其甘心送他的一生。飲食男女,名位權利,固為人所貪求,然而太淺近了。事事為自己打算,固亦人之恆情;然而太狹小了。在淺近狹小中混來混去,有時要感到乏味底。特別是生命力強底人,要求亦高;他很容易看不上這些,而偏對於相反一面——如貞潔禁慾,慷慨犧牲——感覺有味。權利慾所以不如義務感之意味深厚,可能引發更強生命力出來,表見更大成就者,亦正為此。這種情形,是原於人的生命本具有相反底兩面:一面是從軀殼起念之傾向,又一面是傾向於超軀殼或反軀殼。兩面中間,則更有複雜無盡底變化。宗教正是代表後一傾向。其所以具有穩定人生之偉大作用者,就為它超越現實,超脫軀殼,不使人生局於淺近狹小處而止。生命力強底人,得其陶養而穩定,庸眾隨之亦不成問題。中國之家庭倫理,所以成一宗教替代品者,亦為它融合人我,泯忘軀殼,雖不離現實而拓遠一步,使人從較深較大處尋取人生意義,實在是那中間變化的一種。——這又是中國的中間性之一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結婚率在下降是年輕人少了,還是因為年輕人某種原因結不了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