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酷炫腦科學

    學術界中的眾學者、研究員對映象神經元的功能各持己見,提出了眾多不同的假說。其中有一個理論是這麼說的,相較之下,靈長類動物有著相當強大的學習和社交能力。幼年靈長類能夠透過觀察群體中的其他個體的行為表現來進行模仿並學會許多動作,如肢體語言交流和尋獲食物等。在映象神經元的幫助下,這種感知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強。正因為運動中樞皮層中存在著大量的映象神經元,所以支援這一觀點的人很多。另一項理論則認為,映象神經元既能被個體用於觀察他人,同時又能幫助個體進行自我審視,後者涉及到了同理心、道德抉擇等方面的認知功能。

    涉及“感他人所感,想他人所想”的這一映象神經元認知功能吸引了大量研究自閉症患者和反社會罪犯等特殊群體的學者的注意,他們的關注點落在了這些特殊群體的映象系統上。在一個針對精神病性人格障礙患者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給這類患者展示一段針扎手背的影片。觀看這類影片的普通人,他們負責疼痛感部分的映象系統會受到刺激並被啟用;然而,到了有著人格障礙的患者身上,他們大腦中映象系統的活動明顯要比普通人低。在對後者進行 PPI 人格測試後,研究人員們就發現,“冷血指數”這一欄的得分與測試者的映象系統的抑制程度成正比,得分越高的人,他們對映象系統的抑制程度就越大。

    此外,映象系統也與個體的道德觀也存在著某些聯絡。或許你聽曾聽說過這麼個十分有名的“電車難題”道德問題:有一輛無人駕駛電車完全失控,它在軌道上高速前進。在前面的軌道上綁著五名無辜的人。毫無疑問,電車繼續前行會將這五人全部壓死。現在,你就在軌道的一旁站著,而你手中剛好就握著那個可以拯救這些人的拉桿。把這個拉桿拉下就能改變電車行進的方向,不過這樣電車就會開往另一條同樣也綁有一個人的軌道。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怎麼做呢?

    類似的問題還有這樣的:有一個恐怖集團釋出訊息稱他們在一個繁華的大城市的某個地方,安放了一個威力能炸死幾千人的炸彈。作為警察的你抓到了這個集團中的一個成員。這名恐怖成員聲稱就算是處死他,他也不會告訴警察炸彈在哪。所以,你對這個恐怖份子進行嚴刑逼供,讓他不得不坦白炸彈的位置嗎?還是說你會秉持著某種道德規範不去折磨他人呢?

    其實這些都是沒有對錯之分的問題,回答基於個體對人性和價值的思考。在前面提到的實驗中,在觀看針扎手影片時,那些有著更活躍的映象系統神經元活動的參與者,他們在隨後對這類道德困境的回答中,通常會避免那些能造成直接傷害的選項,即拉下拉桿令電車變軌或是利用酷刑逼罪犯招供。不過,這種大腦的活動與個體產生主動傷人的意圖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絡,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對“感他人所感(特別是痛苦的情緒)”這樣的認知會對個體在道德層面上的選擇造成一定的影響。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猴子的社會地位會影響它們大腦中的映象神經元的活動。實驗中的兩隻猴子,一隻是坐在小車上的“乘客”,這輛小車會隨機行駛並最終順利到達食物所在之處;另一隻猴子則是“觀眾”,它只是個待在實驗房間角落觀察一切的看客罷了。因為映象神經元的原因,“觀眾”在沒有執行任何動作任務的情況下,也產生模仿“乘客”行為的大腦活動,產生一種被稱為“腦間皮層同步”的現象。而在一段時期內的同步現象越強,意味著“乘客”在這一段時間內的映象神經元越活躍。在對資料進行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系列能對腦間皮層同步的產生影響的因素,如小車的位置、行進的速度還有“乘客”與“觀眾”間的距離等。而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猴子間的社會地位。若是做“觀眾”的那隻猴子的社會地位比較低,當小車向著它的方向前進,這隻低地位的猴子的腦間皮層同步會隨著距離的縮短而增加,等到小車進入了它約直接一米內的範圍內時,同步現象達到頂峰;反過來,社會地位相對高的猴子變成觀眾時,則不會有類似的現象。

    研究人員是這樣分析的,就社會階層來看,處於弱勢的猴子會抑制自己的行為來儘可能避免衝突,但是其一米之內的區域則是一個“潛在衝突區域”。所以,當強勢的一方“侵入”這個不安區域時,弱勢的一方就會對強勢方的行為表現更為警惕,以及時應對突襲;但地位高的、強勢的一方在作為觀眾時,就不會有這樣的擔心。這項有趣的實驗不僅向我們展示了社會互動以及集體生活對猴子的映象系統產生可能影響,而且還為許多關於人類映象系統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比如人們也許透過對集體專案運動員、交響樂演奏員等具有團隊協作性質的團體展開的腦部測量,得出映象同步與社會任務之間的關係,並將其用於對自閉症等社交障礙的診斷以及治療當中。

    映象神經元從被發現至今只有短短30年的歷史,相對來說是一個很新的領域,所以目前對映象神經元的已知認識仍存在不少的侷限與爭議。目前,學術界對其最大的疑問就是:映象神經元在人類中真的存在嗎?因為此前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都是在獼猴等靈長類動物身上完成的,原因很簡單,少有人願意讓科學家開啟自己的頭骨,放上電極進行研究。雖然人類也被觀測到確實是擁有“映象系統”的,然而這其中的絕大部分資料都是來自於 fMRI 等技術對某個腦區的整體活動進行測量的結果,具體到單個神經元的資料則幾乎沒有。

    期待在未來,科學家們能對映象神經元的問題給出更好的回答。

  • 2 # sisi00814

    應該不算吧。。。

    科學家賈科莫·裡佐拉蒂,是義大利帕爾馬大學的神經生理學家。他的研究小組發現了獼猴額葉和頂葉皮質的映象神經元,並就該主題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一直有媒體預測他能憑藉該項研究拿到諾貝爾醫學獎。

    引用題主的圖片解釋一下

    一直以來,人類最大的謎團始終是我們自己。從“創造論”到“二元論”,再到“進化論”,在瞭解自己的漫漫長道路上,我們上下求索。進入現代科學,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讓我們把關注點轉向了神經系統,科學家們試圖瞭解,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處理資訊並做出反饋的。裡佐拉蒂的團隊在實驗時發現,當猴子抓取一個物體時一個神經元會被啟用,與此同時,當猴子看見實驗員抓取一個物體時,那個神經元同樣會被啟用。這些位於大腦前運動區和布洛卡區的神經元局被稱為“映象神經元”,她是我們產生“共情”並建立人際關係的生理基礎。有了映象神經元我們就能透過模仿進行高效學習,並且因為能夠閱讀、理解他人的行為,所以我們能夠構建成社會群體,擁有遠超其他物種的思維和行動能力。

    所以,當我們表示“感同身受”的時候,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在裡佐拉蒂發現了映象機制後,他的研究方向繼續朝著探究人體神經元活性、自閉症以及生命力形態三個方向前進。映象神經細胞的減少或者啟用能力下降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症和神經缺陷,比如自閉症。有一些孩子表現出對他人行為的不理解,通常因為這些孩子腦袋中負責解釋相關行為的神經迴路出現了問題。裡佐拉蒂發現雖然自閉症的發病基礎是有遺傳性的,但是早起的發現和干預還是能夠很大程度上避免或改善的。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年是“關鍵期”,如果大人能夠在此時給予正確的交流和情感刺激,那麼即使因為遺傳因素導致的精神發育不全也可以得到改變和促進。所以說,發現了“映象神經元”這一“共情”的生物學機制,科學家們在研究癲癇、自閉症、自戀症時,能得以更為準確的進行實驗、分析並提出更好解決方案。

    最後報備一下我看的這本書,叫做《我看見的你就是我自己》。

    在《我看見的你就是我自己》中,我們能看到記者尼奧利以時間為線索,透過對科學家裡佐拉蒂人生各個階段重要節點的訪問,試圖展現出一項重大科研發現的歷史背景、科研歷程、學術機遇以及現實影響。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在大腦中存在一種叫做“映象神經元”的細胞,可以讓我們不必親歷曲折是非,也能感受到種種喜怒哀愁。而“共情”這一技能,正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能夠相互高效學習並組建社交群體的基礎。

    說實話,這本書是買錯了的書。本以為是一本心理疏導類的書,沒想到卻是一本嚴謹但不嚴肅的科普書。讀完給最深的感受不是學習到了什麼專業知識,更多的在於開闊了視野、擴充套件了思路。讀著讀著就發現會一個熟悉的名字,比如“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自由企業精神”的亞當·斯密以及甚至“無產階級領袖”馬克思… 科學的盡頭果然是哲學,限制我們的始終是思想。那些重要的科學發現,不僅改造著世界,更是透過新的思考方式,拓展了新的世界。

    除此之外,我看見的你就是我自己》採用了對話的方式,一下子就變得輕鬆、愉快、有人情味了。同樣是有觀念有例項的尖端學術問題,透過提問和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比起看論文來,更讓人覺得主題明確,表述生動,容易接受。

    最後給一個小Tips,最好先從第二章開始讀。。。第一章我開了三次頭沒看下去,然後開始懊惱自己買錯書了,幸好沒放棄的開始了第二章,然後覺得,嗯,這部書還不錯。。。

  • 3 # 酷炫腦科學

    學術界中的眾學者、研究員對映象神經元的功能各持己見,提出了眾多不同的假說。其中有一個理論是這麼說的,相較之下,靈長類動物有著相當強大的學習和社交能力。幼年靈長類能夠透過觀察群體中的其他個體的行為表現來進行模仿並學會許多動作,如肢體語言交流和尋獲食物等。在映象神經元的幫助下,這種感知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強。正因為運動中樞皮層中存在著大量的映象神經元,所以支援這一觀點的人很多。另一項理論則認為,映象神經元既能被個體用於觀察他人,同時又能幫助個體進行自我審視,後者涉及到了同理心、道德抉擇等方面的認知功能。

    涉及“感他人所感,想他人所想”的這一映象神經元認知功能吸引了大量研究自閉症患者和反社會罪犯等特殊群體的學者的注意,他們的關注點落在了這些特殊群體的映象系統上。在一個針對精神病性人格障礙患者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給這類患者展示一段針扎手背的影片。觀看這類影片的普通人,他們負責疼痛感部分的映象系統會受到刺激並被啟用;然而,到了有著人格障礙的患者身上,他們大腦中映象系統的活動明顯要比普通人低。在對後者進行 PPI 人格測試後,研究人員們就發現,“冷血指數”這一欄的得分與測試者的映象系統的抑制程度成正比,得分越高的人,他們對映象系統的抑制程度就越大。

    此外,映象系統也與個體的道德觀也存在著某些聯絡。或許你聽曾聽說過這麼個十分有名的“電車難題”道德問題:有一輛無人駕駛電車完全失控,它在軌道上高速前進。在前面的軌道上綁著五名無辜的人。毫無疑問,電車繼續前行會將這五人全部壓死。現在,你就在軌道的一旁站著,而你手中剛好就握著那個可以拯救這些人的拉桿。把這個拉桿拉下就能改變電車行進的方向,不過這樣電車就會開往另一條同樣也綁有一個人的軌道。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怎麼做呢?

    類似的問題還有這樣的:有一個恐怖集團釋出訊息稱他們在一個繁華的大城市的某個地方,安放了一個威力能炸死幾千人的炸彈。作為警察的你抓到了這個集團中的一個成員。這名恐怖成員聲稱就算是處死他,他也不會告訴警察炸彈在哪。所以,你對這個恐怖份子進行嚴刑逼供,讓他不得不坦白炸彈的位置嗎?還是說你會秉持著某種道德規範不去折磨他人呢?

    其實這些都是沒有對錯之分的問題,回答基於個體對人性和價值的思考。在前面提到的實驗中,在觀看針扎手影片時,那些有著更活躍的映象系統神經元活動的參與者,他們在隨後對這類道德困境的回答中,通常會避免那些能造成直接傷害的選項,即拉下拉桿令電車變軌或是利用酷刑逼罪犯招供。不過,這種大腦的活動與個體產生主動傷人的意圖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絡,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對“感他人所感(特別是痛苦的情緒)”這樣的認知會對個體在道德層面上的選擇造成一定的影響。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猴子的社會地位會影響它們大腦中的映象神經元的活動。實驗中的兩隻猴子,一隻是坐在小車上的“乘客”,這輛小車會隨機行駛並最終順利到達食物所在之處;另一隻猴子則是“觀眾”,它只是個待在實驗房間角落觀察一切的看客罷了。因為映象神經元的原因,“觀眾”在沒有執行任何動作任務的情況下,也產生模仿“乘客”行為的大腦活動,產生一種被稱為“腦間皮層同步”的現象。而在一段時期內的同步現象越強,意味著“乘客”在這一段時間內的映象神經元越活躍。在對資料進行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系列能對腦間皮層同步的產生影響的因素,如小車的位置、行進的速度還有“乘客”與“觀眾”間的距離等。而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猴子間的社會地位。若是做“觀眾”的那隻猴子的社會地位比較低,當小車向著它的方向前進,這隻低地位的猴子的腦間皮層同步會隨著距離的縮短而增加,等到小車進入了它約直接一米內的範圍內時,同步現象達到頂峰;反過來,社會地位相對高的猴子變成觀眾時,則不會有類似的現象。

    研究人員是這樣分析的,就社會階層來看,處於弱勢的猴子會抑制自己的行為來儘可能避免衝突,但是其一米之內的區域則是一個“潛在衝突區域”。所以,當強勢的一方“侵入”這個不安區域時,弱勢的一方就會對強勢方的行為表現更為警惕,以及時應對突襲;但地位高的、強勢的一方在作為觀眾時,就不會有這樣的擔心。這項有趣的實驗不僅向我們展示了社會互動以及集體生活對猴子的映象系統產生可能影響,而且還為許多關於人類映象系統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比如人們也許透過對集體專案運動員、交響樂演奏員等具有團隊協作性質的團體展開的腦部測量,得出映象同步與社會任務之間的關係,並將其用於對自閉症等社交障礙的診斷以及治療當中。

    映象神經元從被發現至今只有短短30年的歷史,相對來說是一個很新的領域,所以目前對映象神經元的已知認識仍存在不少的侷限與爭議。目前,學術界對其最大的疑問就是:映象神經元在人類中真的存在嗎?因為此前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都是在獼猴等靈長類動物身上完成的,原因很簡單,少有人願意讓科學家開啟自己的頭骨,放上電極進行研究。雖然人類也被觀測到確實是擁有“映象系統”的,然而這其中的絕大部分資料都是來自於 fMRI 等技術對某個腦區的整體活動進行測量的結果,具體到單個神經元的資料則幾乎沒有。

    期待在未來,科學家們能對映象神經元的問題給出更好的回答。

  • 4 # sisi00814

    應該不算吧。。。

    科學家賈科莫·裡佐拉蒂,是義大利帕爾馬大學的神經生理學家。他的研究小組發現了獼猴額葉和頂葉皮質的映象神經元,並就該主題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一直有媒體預測他能憑藉該項研究拿到諾貝爾醫學獎。

    引用題主的圖片解釋一下

    一直以來,人類最大的謎團始終是我們自己。從“創造論”到“二元論”,再到“進化論”,在瞭解自己的漫漫長道路上,我們上下求索。進入現代科學,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讓我們把關注點轉向了神經系統,科學家們試圖瞭解,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處理資訊並做出反饋的。裡佐拉蒂的團隊在實驗時發現,當猴子抓取一個物體時一個神經元會被啟用,與此同時,當猴子看見實驗員抓取一個物體時,那個神經元同樣會被啟用。這些位於大腦前運動區和布洛卡區的神經元局被稱為“映象神經元”,她是我們產生“共情”並建立人際關係的生理基礎。有了映象神經元我們就能透過模仿進行高效學習,並且因為能夠閱讀、理解他人的行為,所以我們能夠構建成社會群體,擁有遠超其他物種的思維和行動能力。

    所以,當我們表示“感同身受”的時候,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在裡佐拉蒂發現了映象機制後,他的研究方向繼續朝著探究人體神經元活性、自閉症以及生命力形態三個方向前進。映象神經細胞的減少或者啟用能力下降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症和神經缺陷,比如自閉症。有一些孩子表現出對他人行為的不理解,通常因為這些孩子腦袋中負責解釋相關行為的神經迴路出現了問題。裡佐拉蒂發現雖然自閉症的發病基礎是有遺傳性的,但是早起的發現和干預還是能夠很大程度上避免或改善的。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年是“關鍵期”,如果大人能夠在此時給予正確的交流和情感刺激,那麼即使因為遺傳因素導致的精神發育不全也可以得到改變和促進。所以說,發現了“映象神經元”這一“共情”的生物學機制,科學家們在研究癲癇、自閉症、自戀症時,能得以更為準確的進行實驗、分析並提出更好解決方案。

    最後報備一下我看的這本書,叫做《我看見的你就是我自己》。

    在《我看見的你就是我自己》中,我們能看到記者尼奧利以時間為線索,透過對科學家裡佐拉蒂人生各個階段重要節點的訪問,試圖展現出一項重大科研發現的歷史背景、科研歷程、學術機遇以及現實影響。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在大腦中存在一種叫做“映象神經元”的細胞,可以讓我們不必親歷曲折是非,也能感受到種種喜怒哀愁。而“共情”這一技能,正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能夠相互高效學習並組建社交群體的基礎。

    說實話,這本書是買錯了的書。本以為是一本心理疏導類的書,沒想到卻是一本嚴謹但不嚴肅的科普書。讀完給最深的感受不是學習到了什麼專業知識,更多的在於開闊了視野、擴充套件了思路。讀著讀著就發現會一個熟悉的名字,比如“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自由企業精神”的亞當·斯密以及甚至“無產階級領袖”馬克思… 科學的盡頭果然是哲學,限制我們的始終是思想。那些重要的科學發現,不僅改造著世界,更是透過新的思考方式,拓展了新的世界。

    除此之外,我看見的你就是我自己》採用了對話的方式,一下子就變得輕鬆、愉快、有人情味了。同樣是有觀念有例項的尖端學術問題,透過提問和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比起看論文來,更讓人覺得主題明確,表述生動,容易接受。

    最後給一個小Tips,最好先從第二章開始讀。。。第一章我開了三次頭沒看下去,然後開始懊惱自己買錯書了,幸好沒放棄的開始了第二章,然後覺得,嗯,這部書還不錯。。。

  • 5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映象神經元,這個詞出現,應該至少十多年了吧。它肯定不是什麼偽科學理論,只是近幾年,相關的研究似乎少了,很少提到了。

    相關的介紹說,“在猴子、人類的大腦中,都存在映象神經元。不論是自己做出動作,還是看到別人做出同樣的動作,映象神經元都會被啟用,也許這就是我們理解他人行為的基礎。如果破壞整個映象神經系統,就會造成巨大的影響:認知能力嚴重下降,以至於無法對刺激作出反應 ”。還有介紹說,即便自己想象(而不是真正去做)同樣的動作,映象神經元也會被點燃。之所以稱為“映象神經元”,就是因為這些神經元支援了神經支配在“行動、觀察、想象”的一體性,彷彿是鏡子中的反映一般。

    不過說到底,這些神經元只是集合了幾種功能於一體,從而使得人具備了透過觀察、思考、模仿來學習的可能性,但從解剖學上,恐怕是難以確認神經元的特別之處的。

  • 6 # 花玉蘭

    “映象神經元”是不是一種偽科學理論?推薦看看《我看見的你就是我自己》,這本書是義大利知名記者安東尼奧.尼奧利和映象神經元發現者賈科莫.裡佐拉蒂之間的訪談錄。講述了安東尼奧.尼奧利採訪了賈科莫.裡佐拉蒂關於映象神經元發現的始末,以及映象神經元對人類產生的意義。

    《我看見的你就是我自己》起初想讀這本書,是書的標題吸引了我,我看見的你就是我自己,那麼是否意味著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的影子?彼此之間的情感是互通的,就像那首歌唱的:“多年後,我就成了你”?然而讀下來,發現《我看見的你就是我自己》內容其實不止是標題意義上的 “共情”,更多的是講述引發這一共情的生理原因-映象神經元。

    安東尼奧.尼奧利是義大利記者兼《義大利共和國報》文化版主編,賈科莫.裡佐拉蒂是國際知名神經科學家,歐洲大腦和行為學會前任主席,義大利帕爾馬大學神經科學系負責人,人體生理學教授。他的研究小組在20世紀末發現了獼猴額葉和頂葉皮質的映象神經元,並在《科學雜誌》《神經元雜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諸多權威科學雜誌上發表過,對認知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什麼是映象神經元

    想了解什麼是映象神經元,先從回答一個簡單問題開始,即我們是“學會走路”的嗎?

    也許很對人都說,小時候是在爸媽的攙扶下邁開了第一步,才逐漸學會走路的。但裡佐拉蒂告訴我們,其實真正讓我們學會行走的是神經系統的發育,正常人的大腦天生就像自帶“運動詞典”一樣,孩子生來就具有運動能力,只是運動連線系統還沒完全發育,但已經知道抓取、拉緊等運動概念,孩子發育的過程其實就是如何一步一步實施這些動作,從而變得熟練,隨心而動。

    既然說人類天生自帶“運動詞典”,知道抓取、拉動等動作,那麼是什麼讓我們知道串連起這些動作,瞭解到行為的目的呢?這就是映象神經元。

    映象神經元是位於人類大腦前運動區的一種神經細胞,賈科莫.裡佐拉蒂是透過對獼猴這樣實驗而發現的,他們發現當猴子抓取一個物體時,它頭腦中的一些神經元被啟用,同時,當猴子觀察到實驗員做同樣動作時,它頭腦中的相同的神經元也會被啟用。經過反覆的實驗,他們確認人類在生命之初,在母親的子宮內就已經產生映象神經元細胞,它讓我們在觀察他人時會將他人置換成自己,就好像在鏡中注視自己。

    此外,這種神經元的反應不僅侷限於視覺觀察,知道或是聽到別人做類似的動作,這些神經元也有反應,幻想同樣的行為。賈科莫.裡佐拉蒂說映象神經元的發現,意味著運動系統才是我們理解他人行為機制的根本載體,情感本質上也是一種“運動”,因此,真正理解他人情感時運用的也是我們的同理心,這些情感也都是發自內心的。

    如此說來,我們正常是從一出生見到母親的那一刻起,便開始模仿母親,從母親的言談舉止中認知和感悟了外部世界,似乎與母親共享了行為,這也是產生情感的基礎,《我看見的你就是我》正如這標題所言,我們感受到母親的一切,也領悟到自己。

    映象神經元的發現對人類的意義

    映象神經元的發現對諸多學科領域都產生了轟動,不僅是神經科學,對心理學、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都有巨大的影響,因為它給這些學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釋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方方面面,下面從幾個例項來說明映象神經元的這種影響。

    我為何信任你

    有了映象神經元的參與,我們似乎更容易理解別人,我們看電視裡面的劇情,看到情到深處時我們也會忍不住潸然落淚;看到驚心肉跳的場面,我們也會跟著膽戰心驚。就像電影裡面某些常見的鏡頭,某人踩鋼絲一樣地掛在高空,底下站著一幫人,屏住呼吸,上面的人一個風吹草動,底下的人也跟著緊張,好像自己也身處高處,隨時有意外發生。

    這種現象從《我看見的你就是我自己》生物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將自己的情感與別人表達的情感同化,是一種共情形式,書中也解釋每個個體的行為為了能夠得到自我滿足,也會透過共情從別的個體身上尋求動力,因而,我們生來就具備一種機制,決定了我們會成為社會的一員,也因此擁有對他人的共情。

    然後,文化才介入。簡單來說,我們生來有映象神經元,我們能感受別人的感受,有共情,因為這點,某些人也利用了這點,將自己的見解傳導給了人群,影響別人,即社會群體中的文化現象。為此,裡佐拉蒂說:“這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生物資源,我信任你,你也信任我,我知道我可以模仿你或被你模仿,如此就能建立聯絡,織成一張人類社會的巨大網路。”

    世界真美妙,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就決定了我們是一個人類社會,而不是各自遊走的動物。

    情緒的狀態

    既然我們天生有共情的生理機制,那麼我們必然受到社會文化的干擾,從而反饋出一種情緒,或激進高昂、或消沉低迷。佛洛依德曾說,我們不是純粹的智慧、純粹的靈魂,而是衝動的集合。我們群體容易受一種情緒感染,而做出某種舉動,這點在人類歷史上並不陌生,如歷史上的各種運動,革命或是宗教信仰,這些反應的都是一種情緒的狀態。

    人類的情緒狀態是基於情感而生髮的,好在人類如亞當斯密所說:“儘管一個人可以自私的,但他的本性中無疑也是存在一些原則,讓他與別人的命運相連,讓他想讓別人幸福,就算從中得不到什麼,除了看到他人幸福時的喜悅。”

    這一原則大體就是因為映象神經元的緣故,我們看到他人幸福,猶如自己感受到幸福。

    生命力形態與自閉症

    裡佐拉蒂他們進一步實驗,即對實驗組兒童展示不同的行為場景,如魯莽或溫柔的行為,對於發展中的正常兒童,他們不會判斷失誤,但是受自閉症影響的兒童則呈現生命力形態識別障礙。自閉症兒童在運動行為的計劃過程中存在缺陷,即運動系統發育不正常,從而導致映象神經元也無法完全發育,存在缺陷,像一面“破碎的鏡子”。

    這一發現也對自閉症的研究引入新的契機,以往對自閉症的形成的理解,認為是父母對幼小孩童的心理忽視導致,更多地指向母親,形容為“冰箱媽媽”。裡佐拉蒂認為,自閉症患者表現的機械行為,如連續安裝、拆卸手錶數小時而不自知,或是表現的對外界刺激不反應,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假設存在一個你不理解的世界,如果不理解他人的意圖,你就會表現的不關心,從而將自己關在某些確切的事物中,以擺脫尷尬或困難的場面。

    我若像你那麼做,我就成了你

    從上文了解到,映象神經元就像一面鏡子,透過它我們知道模仿,裡佐拉蒂認為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模仿有兩種基本型別:

    1) 簡單模仿,即你什麼都不用學習,只要跟著看到的去做就行了;

    2) 模仿再學習,即再模仿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創造。

    映象系統將動作切分為單個的運動行為,額葉隨後會將他們重組為新模式,就像學生學習的模式。那麼映象神經元系統只有人類才有嗎?裡佐拉蒂他們經實驗證明,人類與獼猴只是存在不同之處,人類的映象元更多、機制更復雜,也能夠完整重複不及物動作,或缺少明確目標的直接及物動作。

    模仿是文化誕生必不可少的原因,透過模仿進行學習的能力也是文明得以發展的關鍵因素。遠古智人從第一個學會使用石器開始,其他個體模仿,慢慢學會加工,逐漸發明了自己的工具,每一次模仿和進步都是人類群體文化的一部分。模仿複製同類的行為也標誌了個體之間的相似性,我若像你那麼做,我就成了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螞蚱的特點外形和本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