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輕創社

    1、融資渠道不同:上市公司可利用證券市場進行籌資,廣泛地吸收社會上的閒散資金,從而迅速擴大企業規模,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而非上市公司則沒有這個渠道。

    2、條件不同:國內上市公司的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三千萬元,並且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即便是新出臺的科創板也有相關的硬性規定,而非上市公司不用具備這些條件;

    3、資訊披露:上市公司需要按規定公開披露其財務狀況,而非上市公司沒有要求公開財務狀況。

    4、公司治理結構不同,上市公司必須是股份制公司,有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非上市公司可以是股份制公司,也可以是有限責任公司。

  • 2 # 吳鍚洋

    企業上市:

    好處:

    1.可以實現企業股份自由流通交易,原有老股東可以實現自由溢價退出。

    2. 上市企業相對於非上市公司來講產生市盈率,市值是被二級市場認定的,股票可以拿來質押融資。

    3. 上市企業屬於公眾企業,代表著實力,在招投標,訂單簽署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

    4. 上市最大的好處在於能在資本市場上自由獲取資金,可以實現快速融資。

    5. 上市後可以吸引更多的產業鏈資源,持續做二次業務增長點佈局。

    弊端:

    1. 上市後稅收成本增加,新增市值維護費用

    2. 成為公眾公司,財報要進行對外披露

    3. 國外會有做空機構盯上,國內不允許做空

    4. 國內上市費用高昂,國外上市市盈率低

    不上市:

    好處:自由,可以控制稅收成本,經營費用低

    弊端:無法享受資本市場帶來的紅利

    結論:

    1. 真正厲害的企業,建議要去上市,資本市場的紅利要爭取,但要有管控風險的能力,畢竟上市是把雙刃劍

    2. 企業不賺錢,也不要貿然去上市,雖然現在很多企業想去海外上,海外市場相對高度自由,上市門檻低於國內A股市場,但是上去不一定有人會買你的股票,要看企業經營情況,國外不能財報造假,這屬於刑事責任,抓起來要坐牢的。

    國內上市,主機板,創業板,中小板,如果你能上去就上吧,但是很難,稽核時間,門檻都很高,有時候你上不去可能是一個你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例如:營收淨利潤規模,股權結構是否合理,資產確權情況,關聯交易審查等很多問題都有可能被否,但是上去以後就相對好過了,三板,四板不是上市公司,叫掛牌,屬於場外交易。

  • 3 # 秋名山幣王

    融資渠道不同

    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多了幾個融資渠道。上市公司首次上市募資,叫做IPO,都要出讓一部分股份,獲得新股東的資金。IPO得到的都是小錢,因為後邊還有大頭,就是可以不斷地增發,每一次增發都能獲得一筆資金注入。除了股票,上市公司還可以發行債券融資,當然非上市公司也可以發債,但是從比例來說,上市公司發行的債券要多得多。不上市要想融資相對不方便些,股票不能公開交易,只能定向融資,吸引力不如上市公司。

    並且,上市公司併購比非上市公司更容易,很多公司想上市較難,間接上市就與上市公司吸收合併。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在交易所交易,可以將股票變現,非上市公司變現難度大,且獲得的股份回報,遠遠不如上市公司。

    公司構架不同

    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照完整的管理架構和管理制度來管理企業,上市公司就不行了,要有完整的股東大會制度,完整的董事會、監事會、董秘製度,完整的法人治理結構。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時披露自己的財務資訊,上市公司要按時披露資訊。

    對股東意義不同

    大部分企業家,上市都是一個事業的節點,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這是資本市場對一個企業家能力的認可。

    1、公司的股權結構發生變化。上市前公司的股權集中在機構和個人手中,上市後一大部分股權就要上市流通,進行交易,其表現形式就是股票。誰買了公司的股票誰就成為股東,就算公司的擁有者之一。重大決策不再是老闆一個人拍腦門兒決定,有董事會和股東會等,咱們大家商量著來。

    2、嚴格的資訊披露,公司很難再有秘密可言。從公司的基礎資訊,到重大決策,再到財務資料等等,必須在相關平臺上進行公佈,這一切投資者都要知道。不過有個時間的問題,披露之前還是嚴格保密的。這也是為什麼炒股的人拼命買內幕訊息,投資者總想早一點知道,因為此類訊息往往意味著超額收益。

    3、來錢方式,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上市前,如果公司需要融資,一般來說都是銀行貸款、融資租賃等間接融資方式,借的錢有期限、有利息,是需要還的,還不上就處置你資產或者找擔保人。而上市則是直接融資,融的錢屬於長期借款,量大且沒有固定的還款期限。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公司講故事、擴大規模,完全就是一條造富之路。所以大多數公司都會拼命的講故事、擴大規模,以上市為終極目標(華為、老乾媽這種不上市派都有自己獨特的經營體系,不具有普遍性)。

    知名度不同

    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公開交易,知名度大大提升,很多品牌都是上市後開啟知名度快速增長。如樂視,不上市前,它只是個小影片網站,上市後,它是一個有故事會講 PPT 的知名公司!

  • 4 # 財經奧迪特

    公司上市就如同高考一樣,要經受住一段時間的折磨,時間或少至不足1年,或多至10年都有。IPO發審會大考的內容總體來說就兩點,規範運營、漂亮的財務指標。

    往往過會的公司,宣告IPO成功,證券交易所敲鐘的時候,公司上下繃緊的那根弦,頓時就放鬆了下來,使得上市大整頓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現了業績大變臉。

    規範運營

    雖然這麼說,有點偏激,但是規範運營的關鍵點,真的是要有一個有效運營的ERP系統。做過財會的應該心理都清楚,沒有上市的公司沒有幾家是啟用了ERP系統,都是手工excel表格計算財務的資料,即使有一些公司上了ERP系統,也只不過是啟用了部分模組,或系統中資料與實際賬務處理資料千差萬別。

    之所以會這樣,一是私人訂製的ERP系統,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同時需要公司各個部門的人員配合,沒有上市之前,資金的壓力本來就很大,根本沒有搞好管理流程的主觀能動性;即使想要這麼搞,剛開始的時候是特別痛苦的,本人做過幾個IPO專案,由於公司將要上市,公司的財務、採購、銷售不知道走掉了多少人,那簡直就是一次扒皮式的自我改革。

    上市公司多數都啟用了ERP系統,而且系統資料與賬務處理結果都是一致的,ERP系統不只有財務人員參與的系統,而是需要生產、採購、銷售、財務等多部門共建的動態系統,管理層透過系統的控制節點對員工進行管理、考核。

    比如說,以前哪個客戶欠多少錢,銷售人員總是往財務跑,財務從財務賬套裡面查詢出來,寫在紙上,還要加加減減折騰半天,才能提供出來一個餘額資訊。有了ERP系統之後,銷售人員不僅能及時獲取到餘額,還能看到銷售的趨勢、收款的趨勢;而且如果系統中銷售回款率越來越低的資訊及時傳遞到銷售人員,就要引起銷售人員足夠的關注,斷貨或是催款,避免這些未發覺的風險,導致的重大損失。

    漂亮的財務指標

    沒有上市的公司,經常股東與公司之間資金到導過來導過去,財務人員也是偏離了會計規範核算,習慣性幫老闆弄個兩套賬,習慣性從發票、稅收的角度考慮賬務處理的問題,達到減稅避稅甚至逃稅的目的。

    公司上市以後,公司不再是你大股東一個人的,稅多交點少點,其實對個人並沒有太大的影響,畢竟持有的是證券市場上的股票,多交點稅,有時候,變通一下,找個媒體宣傳一下,還能側面印證公司的經營挺不錯,拉昇一下股價。

    上市以後,公司更多的是追求亮眼的財務指標,如果只是想透過IPO大撈一筆拍拍屁股走人,肯定就會出現圈錢後急速的大量收購,高溢價的方式把錢套現出去。但是,很多上市公司的老闆還是很良心的,一心就想從小小几千萬淨資產的小民營企業,經過數年的發展,做到淨資產100億的,光憑一次IPO成功,募集到的資金只有幾個億而已,想要借這個幾億撥千斤,一步一步擴大到100億很難。所以很多上市公司順應這個大環境、市場不斷最佳化公司的產品機構,驅逐於“暴利”核心產品,希望每年都能達到完美的財務指標,不斷籌劃股票增發,吸引戰略投資者進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現代教師要不要恢復教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