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小青年yuang

    《清水裡的刀子》上映時,帶著一種欣喜感去看了這部電影,老牛,老人,老屋子,這部電影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老”,許是因為老而見亡的理論吧,也只有“老”,才能提現生命的靜謐感和崇高感。

    馬子善老漢的老伴離開,為了紀念這個陪他共度半生的人,他要宰一頭牛給老伴過四十天忌日,因此,幾十天的時間,老漢便失去了兩個重要的夥伴。

    老牛卻在光陰臨近時不吃不喝,彷彿知道了自己的宿命,馬子善老漢在天命和人力之間猶豫和搖擺了。

    生命是清水,貧窮卻如同一把刀子,因為這把刀子,很多人遍體鱗傷,老人最終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決定,這是出於生與死之間最艱難的抉擇。

    有老牛,我自然而然地想到餘華的《或者》,暗色的螢幕,也讓我想到另外一部電影《死亡詩社》。而一部小說,一部電影,不能給我帶來像《清水裡的刀子》這樣的震撼力。

    一直到日落他才回來,他的臉總之是有些蒼白,他先到牛棚裡轉了一圈,然後他像是下了一個決心,他走進門裡去了,但他很快站住了,他看見一個碩大的牛頭在院子裡放著,牛頭正向著他,他不知道牛的後半個身子哪裡去了。他覺得這牛是在一個難以言說的地方藏著,而只是將頭探了出來,一臉的平靜與寬容,眼睛像波瀾不興的湖水那樣睜著,嘴唇若不是耷在地上,一定還要靜靜地反芻的。他有些驚愕,他從來沒見過這麼一張顏面如生的死者的臉。

    清水裡靜靜地躺著一把寒光閃閃的刀子。作品蒙上了一層濃濃的宗教色彩,它告訴讀者,它既是清潔的,也是神聖的。電影出奇的靜,彷彿一個人在對生命進行緩緩的闡述,就像一片土地上的人一樣,他們生活得很清潔,很安詳,很認真,很嚴肅,內心深處有一種“靜”的力量。

    人除了擁有“靜”的力量,還有“暗處的力量”。所謂“暗處的力量”就是人性中反常、陰暗的力量。作家站在人道和良知的立場上,以具有深度體驗的描寫,與人性中的惡作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撕裂性搏鬥。或者亦可說,他和自己作了一次決鬥,戰勝了自己。

    人永遠是一群被內心的遺憾和憧憬所奴役的生物,夾在生命的單行道上,走不遠,也回不去。在最低限度上,人總得要在某一時刻比如人生的暮年,想一想自己作為人的“生來死去”的這樣一個終極問題,而不能迷迷瞪瞪、糊里糊塗地過完一世。希望我們能夠無所牽掛地帶著一個清潔的內裡走向生命的終點。

    當然這本書還有幾篇短篇小說使我很喜歡的,比如《果院》《恩典》《疙瘩山》等,每一篇都會帶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1.果院

    人與樹都一樣,無論在身體上還是思想上,總會雜草瘋長,不斷地去除雜物,一個人才會變得幹練和潔淨,思想上的雜草也需要剷除,這得需要人在生活中不斷歷練,不斷接受新事物,提高德行,告別自大高傲蠻橫,變得溫和恬靜。

    她在一棵棵樹上尋來覓去,想著哪一些樹枝不久將會被剪掉。許多樹枝密集在一起,顯出一些潦草與亂糟糟來。有些樹枝似乎是過於囂張,比其他的樹枝顯擺似的高出或長出許多,讓人覺得不適和多餘,便是她,也知道這些地方是非剪不可的。

    2.孃家

    有時候,愛會有很多種表達方式,而老實的田志文卻選擇了最寂靜,最愚蠢的一種,他思念妻子,爬上房望著遠方,但他始終沒有去接妻子回家,女人也是,固執,要面子,總覺得自己很偉大,其實很渺小。

    其實人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矛盾,包括家庭,工作學習中,如何化解一些矛盾,這需要智慧和勇氣,並不是各自堅守著各自所謂的正確的理論,其實,生活中哪有什麼明確的對錯,只是人們辨別是非的一種參考罷了。

    一個悲劇結束了一個故事,也啟示人們:有時各自退一步,不會缺少什麼,反而會贏得很多,若選擇逃避或針鋒相對,那麼,結果必定會是人們不願意看到的。

    後來他們去送葬,就得到一個更為確切的訊息:原來田志文近日來有了一個習慣,他時不時就到房上去,坐在房上往遠處看。有時候他能向遠處望上一整天。大家都認為他得什麼病了,但是沒想到下雨天他也往房上走。

    在葬禮上,雨還是沒有停,好在雨小了很多。人們都看見那個逃離村子很多天的女人用一隻沒有納完的鞋底子不停地捂著自己的臉在哭。

    在這篇小說中,作者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家暴,對親人的思念,家庭矛盾,鄉村習慣等等,而我最佩服的還是對婦人心理的描寫,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3.父親講的故事

    這章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寫,講故事式的小說,不說語言,就從效果而言,首先拉進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就像莫言的《紅高粱》,這講的是我爺爺和我奶奶的故事,其實我們都知道這肯定不是真的,但這就是效果。講故事的目的不僅在於闡述,而且在於引出一些道理,邏輯性強的語言會帶人進入故事場景之中,純樸的道理也會引發人的思考。

    都在這世上活,無論主人客人,各自都有著各自的規矩的。

    只要你活著你就不要指望輕鬆,不要指望啥事情都沒有,活著就是來承當大大小小數也數不來的事情的,除非死了就沒事情了。但死了到底還有沒有事情,活著的人說了是不算數的。

    4.圈惶

    母雞孵小雞的艱辛歷程,樸素的語言之中散發著母愛的偉大

    正是這樣一些你欲除之而後快的東西,往往有著令人驚詫的生命力。

    每一種生命都值得人敬畏,會在陷入險境時掙扎。

    母親說大公雞將頭伸出水面的樣子使她難忘,它似乎連叫的力氣也沒有了,嘴張了像不夠呼吸似的。水面上浮漂著它的一些羽毛,在說明著它此前曾有的拼力掙扎。

    5.黃昏

    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不知什麼原因,厄運會一再地降臨到他們身上。不要說過這樣的日子,只是事不關己地聽聽,也讓人覺得亂糟糟的受不了。

    6.疙瘩山

    世上有那麼一些始終如一變化不多的眼睛,為數不多

    尤其在死亡面前,每個人無論之前之後是什麼樣的,但他在參加葬禮的時候,會產生一種不同的心理,也許死亡本來就是一件肅穆的事情,死亡也是尊貴的,死者為大。

    人是會形成氣氛的。這麼多人前來送葬很容易就營造起了一個盛大而莊穆的氣氛,人們都似乎擺脫掉各自的生活了,他們都有些相像了,似乎容易一致起來了。

    人一定要依憑什麼才能抵抗,要找到一堵牆靠著,要找到一個源泉吸收著。

    7.風過林

    對死亡的再思考,不過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葬禮上,在《清水裡的刀子》的基礎之上,又引起對生命與死亡的敬畏。

    只要烈火不即行將人毀滅,人是可以在烈火中苟延下去的。

    實際上,一個人在世上活的什麼樣子在他的葬禮上就基本看清了。

    只可惜,我們參加不了自己的葬禮,我們也可能永遠看不清自己的樣子。

    8.四先生——記我的老師們

    老師們言傳身教的故事在一片貧瘠的大地上傳頌,“我”也曾是一名老師,因為一些老師的教導,讓“我”明白:一些人的氣度和學識是作為一位老師很關鍵的因素。

    他的眼光,他的胸襟和氣度一天也沒有小下來過,他的修養,他的識見,他的一以貫之的持守,使他自己也無法卑濁下來,混同流俗;他身上始終有著一種與眾不同近乎與生俱來的東西,使人覺到某種凜然難犯和不可攀扯,讓人覺得他似乎生來就是異於我們的;他即使在我們這裡生活上幾百年,他即使穿上乞丐的衣服在我們這裡的大街上,在萬頭攢動中,一眼也可以從萬人之中挑出他來,覺得他是異於我們的人

    9.旱年

    略顯尷尬的薩利哈婆姨,仗勢欺人的老狗,虔誠可嘉的乞丐老人,男扮女裝的故事。每一個人或物都在扮演者一個角色,好像是被註定的那樣。

    覺得人還是變為乞丐好(當然她沒有把自己算在裡面),她發現乞丐們(尤其是她這一方土地上的乞丐)是人裡面一個奇特的群落,他們身上都有一種共同的東西,比如虔誠、小心、忍耐,禮節周全、推心置腹,對小收穫的珍惜和喜悅。平常人臉上往往有著一種恍惚、遊離、忘卻的神情,乞丐們很少有,乞丐們臉上總是有一種很真切很令人心動的東西,似乎把一層多餘的什麼從他們臉上剝去了。而且與衣食無憂的人相比,他們的眼睛看上去要更深一些,似乎他們所看到的要遠遠多於我們。

    10.虛日

    兄弟之間的種種嫉妒,老人的關心和愛,殘疾人悲慘的命運,這原來明白,有的東西終究是人改變不了的。

    一晃,二奶奶沒有了,苕兄弟也沒有了。一晃,都沒有了。

    日頭在半空裡虛虛地站著。起了小風,一縷一縷的,從鐵硬的疏枝間吹掠過去,像掠著厚厚的冰層似的,讓人聽出種種無情和堅勁來。我看一眼日頭,像是突然間從夢中驚覺那樣清醒了一下,轉而又昏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少女指證養父養兄性侵,村裡人稱“不懂回報毀了家”,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