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48728787820

    宣姓是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七十八位的姓氏。宣姓起源有三個說法,一說是宣姓來自周厲王的兒子姬靜的諡號;一說是宣姓來自宋國國君的賜號;一說是宣姓來自春秋時期的孫叔孫僑如的諡號。

    姓氏淵源

    源於姬姓

    出自周王朝時期周厲王之子姬靜,屬於以諡號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上古周王朝時期,姬靜是西周君王周厲王姬胡之子,周厲王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周厲王執政時期(公元前878~前841年),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國內平民的極大不滿。周厲王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出征遊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不時入侵。周厲王與周邊的其他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於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周厲王為壓制華人的不滿,任用衛巫監視口出怨言的人,發現就立即殺死,這些舉措引得國內各項矛盾愈來愈尖銳。

    周厲王十八年(公元前841年),終於引發了華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周厲王倉皇逃出鎬京,越過黃河逃到周朝邊境之地彘邑(山西霍縣)不敢回朝,最後於周公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死於彘邑。周厲王出逃後,周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史稱“共和執政”。自周厲王十八年(周公共和元年)開始,中國有了明確的紀年曆史。在周厲王十八年華人發生暴動時,太子姬靜倉皇逃入周召公府宅避藏,結果被華人們發現,趕來包圍了府宅,要周召公把他交出來。周召公盡力勸說華人饒恕太子,華人在激憤之下擁入宅中搜捕。周召公趕入內室,將自己的兒子與太子對換了服裝,忍痛將兒子推出來交給了華人。華人們不辨真假,當即將假太子殺死後離去。姬靜就冒充周召公的兒子生存了下來。周厲王逝世後,周公、召公利用神靈迷信平服了眾怒,扶持姬靜繼位。姬靜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後的廟號為宣王,史稱周宣王。其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宣氏,史稱宣氏正宗。

    姬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宣王姬靜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子姓宣氏合譜;

    源於子姓

    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子力,屬於以帝王賜號為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國君叫子力,在位十九年,是為宋宣公。子力在執政期間以知人善用著稱。他臨死前,不傳君位給兒子與夷,而傳位給弟弟子和,並說:“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通義也。”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去世後,周平王追加給他一個非常好的封號“宣”,史稱宋宣公。在宋宣公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宣氏,世代相傳至今,亦稱宣氏正宗。

    子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宣公子力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宣氏合譜。

    源於姬姓

    出自起源於春秋時期魯桓公的五世孫叔孫僑如,屬於以諡號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以諡為氏》中記載,春秋時期,魯桓公姬允的第五世孫叫叔孫僑如,他是魯成公姬黑肱執政時期的著名上大夫。叔孫僑如在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率軍參與了著名的“鞍之戰”,在魯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率軍鎮壓了反叛不服的“棘”並奪取汶陽,在魯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會晤晉國大夫晉荀秀,在魯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秋季率軍攻伐宋國,在魯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冬季會晤晉國大夫士燮,在魯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秋季出使齊國,在魯成公十四年(公元前587年)娶齊國女姜氏,在魯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86年)冬季再次會晤晉國大夫士燮,等等,是一位文武全才,並擅長在各諸侯大國之間進行外交活動的著名魯國政治家。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85年),叔孫僑如試圖除掉罷持朝政的權臣季孫氏、孟氏兩家族,但後來因組織不縝密而失敗,被驅逐出境,出奔齊國,後至衛國為卿,後逝世於異國他鄉。但由於叔孫僑如在生前對魯國、晉國、衛國、齊國等諸侯國皆有功勞,因此在他逝世後,依然被周簡王姬夷追諡為“宣”,史稱宣伯。

    在叔孫僑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諡號為姓氏者,稱宣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職業

    出自春秋時期駕御車輛之官,屬於以職業技能為氏。宣,全稱為“宣矩”,最早是距離單位,後成為周王朝時期的一種職業技能考評標準,進而演變為官稱。“一矩”,就是古代車輪的周長之距離,而“一宣”就是半矩,也就是半個車輪周長的距離,是兩週時期的距離法度。能夠熟練地駕御馬車、牛車,令其行止於一宣之內,堪稱最優秀的馭手,因此,“宣”成為評價駕御者技能的標準,最優秀的馭手即稱“宣”、或“宣人”。這在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中有記載:“車人之事,半矩謂之宣。”在“宣”、或“宣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技能、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宣氏,世代相傳至今。

    出自春秋時期專業制玉工匠,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宣,實際上是“瑄”,古代指大型完整的玉璧。在上古時期,上好的玉璧都是圓型的,其中直徑大於六寸者,稱作“瑄”,為國寶,要由技藝精湛的玉工製作,其稱為“瑄工”、“瑄人”。在典籍《爾雅·釋器》中記載:“璧大六寸,謂之宣。”後世的郭璞在註釋《漢書》時更明確地指明:“瑄,瑄玉是也。瑄、宣同。”在“瑄工”、“瑄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技能、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瑄氏。古代“瑄”、“宣”二字通義,因有簡筆為宣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地名

    出自秦、漢時期古宣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宣州,是秦、漢時期的吳國地名,到了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隋文帝楊堅滅南朝陳之後,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為宣城郡。在唐朝歷史上,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廢郡存州則為宣州,但皆不離其地。南宋孝宗趙昚(趙慎)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為寧國府。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為宣城縣。

    在古宣州之地的住民中,有在戰亂紛疊的年代中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以備親裡聯絡,遂稱宣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宣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遷徙分佈

    宣氏或是典型的漢族姓氏,但屬於多源流姓氏群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進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七十八位門閥;

    宣氏主要出自古代君王、貴族的諡號;

    “宣”在古代世帝王和諸侯較常見的諡號,是古代諡法之一,凡是君主、貴族、大夫者一生“善聞周達”,逝世後便諡稱作“宣”。如周宣王、宋宣公等,都是“善聞周達”之君,所以他們的後代都以先祖諡號為姓氏。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周宣王的後代,取宣字為姓氏,是宣氏最早的起源。春秋時期,魯桓公的五世孫,魯國大夫孫僑如死後諡號也為“宣”,他的後代用諡號為姓氏,也稱宣氏。

    宣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陝西、山東等地居住,漢朝以後在東郡(治今河南濮陽)、始平郡(今陝西興平)形成望族。

    隨著戰亂和遷徙等原因,宣氏族人逐步在東南沿海地區播遷,在浙江寧波、嘉興、諸暨,安徽無為、合肥、天長、蕪湖、宣州,江蘇江陰,福建福州,兩廣地區廉江,北海,欽州,防城港乃至越南等地均有分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裁演說思維》在哪裡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