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空飄來五個字了

    大仲馬

    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l802~1870) 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與黑奴結合生下其父,名亞歷山大,受洗時用母姓仲馬。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亞歷山大·仲馬屢建奇功,當上共和政府將軍。大仲馬終生信守共和政見,一貫反對君主專政,憎恨復辟王朝,不滿七月王朝,反對第二帝國。他飽嘗種族歧視,心中受到創傷。家庭出身和經歷使大仲馬形成了反對不平、追求正義的叛逆性格。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型別作品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大仲馬的劇本《享利第三及其宮廷》(1829)比雨果的《歐那尼》還早問世一年。這出浪漫主義戲劇,完全破除了古典主義“三一律”。大仲馬小說多達百部,大都以 真實的歷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為內容,情節曲折生動,處處出人意外,堪稱歷史驚險小說。異乎尋常的理想英雄,急劇發展的故事情節,緊張的打鬥動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結構,生動有力的語言,靈活機智的對話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最著名的是 《三個火槍手》舊譯《三劍客》,(1844)、《基督山伯爵》舊譯《基度山伯爵》、《基度山恩仇記》。大仲馬被別林斯基稱為“一名天才的小說家”,他也是馬克思“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去年初,巴黎麥松納沃•羅斯出版社的社長保爾•努瓦羅說,將在秋天舉行一個大仲馬國際研討會。之後,龔古爾文學院院士、大仲馬之友協會的會長迪迪耶•德古安倡議,在大仲馬誕辰200週年之際,將大仲馬的遺骨從其故鄉維勒科特萊遷入葬有維克多•雨果的先賢祠。屆時,法國曆史學家阿蘭•德果致辭申明:法國學界歷來貶斥大仲馬的做法是不公正的;而今,在先賢祠中立一個牌位,重塑大仲馬形象,應是法蘭西文壇的榮耀。但是,始終拒絕大仲馬的法蘭西文學院的院士們則認為大仲馬的作品“粗製濫造”,只適合庶民消遣,不能登大雅之堂,將其存於先賢祠更是荒唐之舉。而大仲馬故鄉的居民對德古安的提議相當抵制。因為,他們每年因大仲馬的墓所帶來的旅遊收益相當可觀,在專門為此舉行的投票中,公民一致反對。為平息這一爭端,法國文化部承諾,出資複製一尊大仲馬銅像,重新豎立在其家鄉。至於原銅像,已於1942年被納粹佔領軍搗毀熔化了。

    雖然對大仲馬作品的文學性,法國文學界一向存有諸多質疑,但這位法國作家小說的魅力,是任何人均無法否認的。他的三部曲《三個火槍手》、《二十年後》、《勃拉熱洛納子爵》和《基督山伯爵》,迄今已被翻譯成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語言,一次又一次地被搬上銀幕和熒屏,為各國受眾熟知,作為對歷史的回顧,繼續留在當代的文化與娛樂之中,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其中,尤以《基督山伯爵》作為流傳極廣的故事與《勃拉熱洛納子爵》——大仲馬最動人的小說,雙舉其名。

    《基督山伯爵》創作於1844年,於1848年改編成劇本,被譽為法蘭西的“奧德修紀”。這個引人入勝、情節跌宕的傳奇故事,最早是由經濟學教授蔣學模從英文轉譯成中文的,取名《基督山恩仇記》。爾後,又有幾位譯者從法文原著直譯為《基督山伯爵》,總印數已逾百萬冊,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歐洲文學作品之一,至今暢銷不衰。阿蘭•德果回憶他11歲切除盲腸後,發現這部小說的情形:“我父親送給我全書六卷,我每天吞嚥一卷,終生留下深刻印象。”這部小說的情節主線取材於巴黎警察局檔案保管員邦舍的《回憶錄》,而作品中的“基督山伯爵”形象,早在與年輕的波拿巴親王一同漫遊義大利時,便浮現在大仲馬腦海中了。後來,大仲馬與馬蓋合作寫成這部不朽之作。

    在邦舍的《回憶錄》中,我們可以找到《基督山伯爵》的事實輪廓:巴黎1807年的一天,一個名叫弗朗索瓦•比果的年輕鞋匠,穿著節日盛裝前往其尼姆同鄉——馬蒂厄•盧比昂的咖啡館,在那裡遇見另外3個尼姆同鄉。比果向其宣佈,自己將要結婚,新娘叫瑪格麗特•維戈魯,是個有10萬法郎的孤女。盧比昂對此心懷忌妒,為阻止比果的婚禮,他與其他3人商量,編造比果是英國間諜的謊言而告密當局。其中一個叫安東尼•阿呂的同鄉,認為這是一場惡作劇;而其他兩人,則要在嘉年華會上藉此取樂,所以願同盧比昂配合。此時,正值旺代保王黨人暴動,拿破崙非常關注敵方活動。一位探長接到盧比昂的報案,覺得這是立功領賞的好機會,便立即報告了警察局總長薩瓦里,趁夜將比果逮捕。7年後的1814年,第一帝國崩潰,未老先衰的比果受盡折磨,從菲奈司特萊爾古堡出獄。在獄中,他傾心照顧一個因政治原因被囚禁的義大利教士,在其臨死前將自己藏在米蘭的倫巴第、威尼斯和英國造的大宗金幣、法國金路易和西班牙鑄幣,均遺贈給了比果。比果脫離牢籠,尋到財寶,成為富豪。他化名約瑟夫•呂歇,返回巴黎,才得知自己的未婚妻嫁給了盧比昂。鄰居向他講述了7年前那場惡作劇的全部過程,說安東尼•阿呂住在呂姆市。他喬裝成巴爾迪尼神甫,用一顆鑽石從阿呂處換取了另外幾個惡作劇者的姓名,開始執行其復仇計劃。

    幾天後,盧比昂的咖啡館裡僱傭了一名侍者,他特別關注前來盧比昂咖啡店的尼姆老鄉尚巴爾和索拉里,摸清其來蹤去跡。一日,人們發現尚巴爾被人用匕首刺死在“藝術橋”,刀柄上寫著“一號”兩個大字。咖啡店老闆盧比昂有一兒一女,女兒貌似天仙,16歲時被一個自稱有百萬家產的紈絝子弟誘姦懷孕。男方雖答應娶其為妻,但婚宴時卻不見蹤影。不久,傳出他是個刑滿釋放犯。盧比昂一家萬分驚愕。禍不單行,一個禮拜後,咖啡館毀於一場神秘大火,徹底破產。同時,索拉里突然中毒身亡,棺材上釘著的紙片上,醒目地寫著“二號”。盧比昂的兒子歐仁受一夥惡棍慫恿,撬鎖盜竊,獲罪被判處20年徒刑。接二連三的厄運使美麗的少婦瑪格麗特•維戈魯在痛苦中死去。此時,咖啡店新來的侍者普羅斯佩,以娶盧比昂的女兒黛萊絲為條件而從經濟上幫助盧比昂。為了父親,黛萊絲只得屈從這位不速之客,以身相許。盧比昂霎時失去了家產、榮譽和幸福。一天傍晚,一個蒙面人從土伊勒裡花園一條黑暗的草徑中躥出,攔住盧比昂去路,當面揭穿了1807年的那樁陷害案後,將他殺死,並照例標出血腥大字“三號”。當復仇者走出土伊勒裡花園時,安東尼•阿呂抓住他,將其扔進地窖並殺死。安東尼•阿呂犯案後,逃到英國躲藏,後於1828年病危時,向一名天主教士陳述了那段可怕的經歷,要求在他死後,轉告法國司法當局。

    大仲馬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與馬蓋創作了《基督山伯爵》,但小說出版時未署馬蓋的名字,據艾米爾•德熱拉丹解釋:“一部長篇連載小說署名大仲馬,其稿酬高達每行3法郎,但若與馬蓋聯名,每行就會降低到30個蘇。”馬蓋自1839年與大仲馬合作,二人同遊西班牙、阿爾及利亞,一起寫出《阿赫芒塔爾騎士》、《希勒旺迪爾》、《三個火槍手》、《基督山伯爵》等多部長篇小說,直至1851年兩人分手。爾後,馬蓋宣告放棄他應有的一切版權,並致函大仲馬:“能當法國最傑出小說家的合作者,我感到十分榮幸。”

    大仲馬以基督山伯爵自居,在聖日耳曼的瑪爾里港買下一片坡地,請建築師伊波利特•杜郎為他修築《基督山伯爵》裡夢想的“地上天堂”,小說裡描繪的那座天方夜譚式的宮殿在此得以重現,這就是今天的“基督山古堡”。這組由一座奇特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和一幢哥特式樓閣組成的建築,耗資20萬法郎,費時18個月,竣工之日以“千人盛宴”慶祝。自此,大仲馬樂居其中,了卻其畢生宿願。大仲馬終日沉迷於醇酒美女,揮霍無度,1849年,在累累負債的無奈中,被迫以31000法郎的低價將古堡出賣。一個世紀後,一些房地產商擬將其全部拆毀,幸有阿蘭•德果等著名人士強烈干預,古堡終得幸存。後,由大仲馬之友協會出資贖回,修葺一新,其中的“摩爾沙龍”由崇拜“基督山樓主”的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捐資整修,重放異彩,以供遊客重溫大仲馬生前舊夢。

    法國作家大仲馬(1802—1870)自稱是“滔滔不絕的”作家,自詡為“有趣的逗趣者”。他確實文思泉湧,下筆千言,文不加點,一揮而就,是個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寫了八十八個劇本,小說作品的數量多得驚人,有五百多卷。 大仲馬先是作為劇作家登上文壇,而後又作為小說家活躍在文壇上。他的劇本主要有:《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1829)、《安東尼》(1831)、《查裡七世》(1831)、《拿破崙•波拿巴》(1831)、《奈斯爾之塔》(1832)。他的小說主要有:《三劍客》(1844)、《二十年後》(1845)、《布拉日隆子爵》(1848—1850)、《瑪爾戈王后》(1845)、《蒙梭羅夫人》(1846)、《四十五衛士》(1848)、《基督山伯爵》(1844—1845)、《黑鬱金香》(1850)、《約瑟夫•巴爾薩摩》(1846—1848)、《王后的項鍊》(1849—1850)、《昂熱•皮圖》(1851)、《沙爾尼伯爵夫人》(1852—1855)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塑鋼窗製作安裝施工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