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還信什麼

    簡單說秦國那60萬絕大多數都是民兵,這些人平時都是農民甚至奴隸只有在發生大規模戰爭時才會徵調進軍隊。當然這種軍隊戰鬥力是有限的不過當時所有國家都是這種軍隊。

    漢朝那30萬大軍裡有相當一部分是職業軍隊,這些人以軍事生涯為職業受過長期的嚴格訓練軍事素養很高可以說每一個都是身經百戰不是秦國那60萬可以比的。

  • 2 # 神龍大師

    戰國時期,七國的人口還在,秦朝統一以後,人口最多還剩一半。楚漢爭霸以後,可能只剩下六分之一。漢朝全國只剩下三百萬人口。

    發兵三十萬已經是徵兵的極限了。

    再說了,古代人最喜歡吹牛了。史官記錄的不一定是真實的。說發兵三十萬,可能最多三萬就不錯了。

  • 3 # cjz00

    那才叫戰國,是應運而生的形勢所需,戰國時七國總口大約二千萬至二千五百萬,大約四人至五人徵兵一個,所徵兵四百七十五萬,分別是楚兵一百萬,魏兵七十萬,秦兵六十萬,趙兵四十五萬,齊兵七十萬,韓兵三十萬。當然這還不是傾國所有。秦兵發六十萬己是盡數,想取天下,不的不盡力。

    再說三國時人口增至大約四千五百萬,每百人徵一兵,約共徵兵五十萬,可想當時徵兵己達到百裡挑一的精度和質量的提高。因相互兵數都不多,滅蜀時用兵十萬就夠用。滅吳時發兵二十萬,進兵時如進無人之景何須再多?

  • 4 # 無雪7260

    當時秦國有四百多萬人口,實行軍功受銜制,秦人完全服從與戰爭需要,全民皆兵,除去老弱婦幼,動員六十萬是不成問題的。

    漢朝經過秦未七八年戰爭,人口下降很多,雖然總數比秦國時期多,但戰爭死的是精壯人囗,而士兵都需要挑選年輕力壯,

  • 5 # 老話空談

    戰爭讓高質量的人材大量戰死,讓後世人口質量很差,退化嚴重,惡性迴圈,一代不如一代。由於歷史上戰爭頻繁,所以我們龐大的人口卻今天連數理化的諾貝爾獎都得不到。

  • 6 # 靜夜思160519196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就是全民皆兵,秦獻公打魏國的時候,我們這個年代還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孩子都要上戰場了。商鞅變法之後,整個國家就是一部戰爭機器,所有的一切都是為戰爭服務。戰爭動員一下,所有人都要站出來……這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造成的。漢朝解決了內部問題以後,國內就沒有什麼戰事,長時間的和平國家也不需要那麼多軍隊和士兵,百姓也不會沒事找事挑起戰爭。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西遼,契丹人從遊牧轉向農耕以後,戰鬥力就是一泡翔,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蒙古人一下子就平推過去了。

  • 7 # 騎著馬的步兵

    隨著社會化大分工的明確 職業人員越來越深入 職業間的壁壘也越來越深 先秦時代 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並不複雜 百姓 平時為農 戰時為兵 士人之間才分學派 且經常有跨學派人物出現 而且當時天下戰亂頻繁 各國不約而同採取總體戰模式 即 儘可能多的將人送上戰場 所以兵力越來越龐大 到了後來 國家的建立 職業化軍人規模越來越龐大 武器裝備 戰術 戰法對士兵的要求越來越高 所以上戰場的人數就少了 但是這幫人的實際成本卻大了許多

  • 8 # 莊楚狂

    中國地形南低北高,河流多流向東南!

    秦國東出天下,征伐六國軍糧運輸多得益於水路,順流而下,十日千里,一船百噸糧食不過兩三個船員,消耗不多!

    所以秦國能抽掉大量的人力,滿足大量的軍隊的消耗!

    但是漢朝從事的戰爭是南伐北!

    走的路是千里荒漠,無從補給!

    根據史書記載,65斤糧,從長安出發運到前線只得一斤!

    可見消耗之大!

    並非是秦朝的國力強於漢朝,而是地理條件的限制,以當時的交通能力,前線能有多兵是取決於能運多少糧食上去!

  • 9 # 兵夏333

    我是兵夏,我來回答。

    為什麼戰國時期,秦國發兵60萬,而漢朝全天下發兵才30萬?這就要從戰國時期秦國和漢朝的兵役制度說起。

    戰國時期秦國基本上就是兵民一體。這種制度耕戰結合、寓兵於農,基本上有戰爭任務的時候,全國成年男子17-60歲之間的人員都要向官府進行登記,然後根據國家需要隨時應徵入伍,直到六十歲才可以免徵。特殊情況下,徵集的年齡還會放寬到17歲以下。單靠徵兵無法滿足需求的時候,也會徵發刑徒為兵,戰國時期秦國的常備軍則不是太多。遇到守城任務的時候,不光是男子,女子甚至是老人都要編成一組進行守城。

    漢朝實行編戶齊民制度,男子成年不久,就需要在專門的名冊上進行登記,登記後就具備相對獨立的身份,開始承擔國家的兵役和徭役,也是全國皆兵。但是很多的大戶人家,自然不願意子女去從軍受苦,就可以繳納車馬、米糧、奴僕來獲得免役的資格,或者花錢請人代為從軍。這樣一來,很多人就逃避了兵役。

    再就是從戰國時期到漢朝建立,中原大地一直在打仗,打仗就會導致人口稀少,田地荒蕪,沒有人口就不會有軍隊。

    從後勤保障上來看,戰國時期秦國佔據了關中,土地肥沃,耕地面積大,秦國平均一個人可以分到很多的土地,遠遠高於其他戰國國家。秦國當時已經推行了鐵器牛耕,隨著技術的推廣,田地的產量和生產效率自然提高,軍隊的後勤供應上就比較充足,可以徵發更多的軍隊參加戰爭。

    漢朝時期,由於常年的打仗導致的人口稀少,建立後又常年對匈奴進行戰爭,百姓被徵發從軍,田地荒蕪,戰爭潛力就會限制。

  • 10 # 人類文明史鑑

    戰國時期不僅僅是秦國能夠統舉國之兵發動60萬軍隊,就連後期的楚國也可以,其他的國家雖然沒有這麼雄厚,但是幾十萬的軍隊也可以輕輕鬆鬆,但是一旦到了統一王朝時期,漢朝全天下的兵力,總共才30多萬,擁有原先六國版圖的王朝,為什麼在軍隊總數方面甚至不及秦國了?

    很多人順著一個不可挽回的思路,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口比漢朝的時候還少,擁有這麼多的人口,更多的都是虛數,但是我不這麼認為,經歷秦末戰亂和楚漢屠城,殺人放火的殺人放火,國家經濟陷入崩潰的境地,並且長達十幾年,期間因為戰亂饑荒疾病還有瘟疫而導致的人口損失不可計數。

    可以說,直到西漢末年,或者至少來講,也是西漢中後期華夏大地的人口總數參與戰國時期的人口總數相持平,人們更多的關注是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但是因這些鬥爭而導致的社會人口的大量減少,卻從來不聞不問,也真不知最關鍵的歷史問題,為何總是被網上的一些人忽略?

    同時回到原先的話題,為什麼戰國時期每一個國家都能夠武裝軍隊進行戰國爭霸?而到了漢朝,徵集幾十萬的軍隊都如此費勁,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當時的軍隊組成和兵員制度不同,在春秋戰國時期,大部分的兵力都是民兵,民兵並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概念。在春秋時期,民兵是指雖然在這個國家生活接受這個國家的國王統治,但是屬於貴族的附屬人口。

    可以說,平時農業生產到作戰的時候,臨時成軍,但是這種模式並不意味著它的戰鬥力較弱,因為在春秋戰國以及之前的時代,農民或者說是從事農耕的人和軍隊士兵,基本上是一類人,一個人一輩子只幹兩件事,第一個是種地,第二個是當兵,可以說這兩個在當時都是普通人的職業,而且都是主業,所以也不存在臨時徵兵而導致軍隊戰鬥力弱化的問題,因為在戰國時代,一個農夫從拿鋤頭到拿長槍只需要一個動作,就可以成為軍人,甚至他們在成軍以後都根本不用進行任何訓練,直接開赴戰場就可以,因為他們都是老兵。

    這也正是具有蓬勃發展生命力的民族裡應有的生存狀態,包括西方的羅馬帝國,公民兵制也與此十分類似,農人公民與士兵之間的轉換,就是一瞬間的東西,但是到了漢朝呢?為了能夠維護國內的統一和穩定,奉行了秦王朝的政策,開始有意識地將軍事社會管理改成民政社會管理,農民和軍人分開,在和平的年代,農民一輩子都是農民,而軍隊只有招募少量的僱傭軍,或者是職業軍人,這些軍人完全脫離生產,必須有大量的後勤和農民作為這一支軍隊的戰備資源補充。

    當然如果戰爭吃緊的情況下,也會把農民徵集到軍隊中來,甚至出現強徵的狀況,但是這種軍隊的戰鬥力根本不行,最多就是先期負責督運糧草,抓緊時間訓練,國家要是要點臉的,就把它們放在正規軍的後面,以此衝殺,如果不要臉的,就把它們放在軍陣的前面擋子彈。同時,軍隊的改變也涉及到統一問題帶來的後果,並不一定是說後果是負面的,只是說在大分裂大征服的年代,國家範圍內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軍人。

    但是在大統一的年代,一個國家內部是以穩定為首要目標的,所以農民和軍人兩個身份必須分開,必須脫節,同時又涉及到外族的入侵和邊境上的安定問題,所以針對徵集的數量也遠比大徵年代的更少,而且一旦人們在一個相對安穩的環境下生活了,那麼對於軍事擴張的慾望就會削減,甚至到了統一王朝的後期。

    王朝的正規軍,在作戰的時候會有臨陣脫逃的情況,因為當軍人成為社會上的少數,並且成為一種專門職業的時候,讓那些不是從事這一職業的人當兵,正常情況下,更多的人都會選擇退縮,或者把自己整成殘疾,或者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兵油子。

  • 11 # 歷史的星塵

    戰國時期,各國主要實行郡縣徵兵制,農民是主要的徵集物件。郡守和縣令有權徵集本郡、縣適齡男子入伍,並可率領他們出征,直到60歲才能免徵。看看史記中關於長平之戰的記載:“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一場戰役,15歲以上男子均徵集參戰,可以說是全民皆兵。

    到了漢朝時期,加強了中央集權,全國統一了軍制。將軍隊根據職責分為京師兵、地方兵和邊兵三部分。京師兵,又分南軍、北軍。主要駐戍首都,負責宿衛宮廷、保衛京城及京畿的軍隊。也是作戰的主要力量,由郎官、衛士和守衛京師的屯兵組成。地方兵置於郡、縣,平時維持地方治安,戰時聽中央調遣。邊兵主要負責邊郡戍守,為充實邊防,漢朝曾大量移民實邊,並行屯田,武帝時始行軍屯,屯田卒最多時達數十萬,是邊兵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朝士兵更加職業化,數量較戰國時期要少,但戰鬥力更強,有“一漢敵五胡”之說。

  • 12 # 啊宅看新聞

    這歸功於楚漢爭霸時人口銳減,漢朝需要休養生息,能調集的青壯又大多集中在貴族手中,越到後期皇帝的權利越小能集中的兵力越少,除非出現漢武帝這類皇帝把權利中央集權

  • 13 # 葉飄刀

    為什麼戰國時期各個國家,動不動就能動用以十萬計的軍隊,到了漢朝之後,天下一統,能調動的兵員反而更少呢?

    實際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國家與周邊的戰略環境的不同。

    在戰國的時候,各個諸侯國之間征戰不休,幾乎每年都在打仗,國家之間一直處在吞併與反吞併的戰爭之中,和周邊各個國家不斷的交鋒。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戰爭成為了國家存在的第一要務,各個國家都極為重視軍力的發展。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先軍政治,而幾乎當時的所有國家,都可以看作是全民皆兵的,一旦遇到戰時,那幾乎是徵召國內所有的男子參與戰爭。

    比如詩經秦風無衣中的記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從這之中就可以看出,交談的兩個人,平時都不是軍人,當君主要打仗的時候,就要自己準備武器,準備戰袍,走上戰場,可以說是全民動員。

    這樣的事情在戰國末期一場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在《史記》關於長平之戰的記載中,有這樣的描述。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當時秦國在得知包圍了趙國主力之後,秦王是發國內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數趕往長平作戰,可見當時成年的男子,甚至女子在戰時都是可以徵調成為軍隊的。戰國時期一個國家全力出兵的數量,幾乎就約等於一個國家成年男子的數量。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現代也有,中國在六十年代曾經有全國練兵,全民皆兵的一個過程,就是為了應付當時的國際形勢。而同樣,現在一些周邊局勢戰爭風險很大的國家,有規定男子在達到一定歲數之後,都必須服兵役幾年,這樣一旦發生戰爭,就可以做到全民皆兵。

    但到了漢代,國家統一了,戰爭的威脅並不是這樣的迫在眉睫,沒有了春秋戰國時期,打敗就可能亡國的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再發動全國的男子作戰,那麼顯然是不利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男子被徵調,會嚴重影響國內的生產,糧食將沒有人耕種,商業將停擺,國家幾乎將陷入癱瘓,這樣的做法,顯然是得不償失。

    所以到了漢代幾乎就沒有采用全民皆兵的戰略,漢代的軍隊是屬於國家的常備兵,這個和戰國時代是不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食道出血是什麼病?